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诗囚孟郊:替天下游子向母亲忏悔

  ■ 诗囚孟郊:替天下游子向母亲忏悔

  (一)

  如果说卢照邻是唐朝诗人“病”的代表,那么晚年中举的孟郊就是“穷”的代表。

  孟郊(751—814),字东野。

  不知道究竟是性格决定了命运,还是运势塑造了风格,孟郊一生存诗五百多首,以短篇五言为主。因其诗作多有炎凉之态,凄苦之声,寒峭之气,故有“诗囚”之号。

  他的运气那是相当不好,从出生说起来就是一把辛酸泪。

  和很多大才子诗人如韩愈、李贺、李商隐一样,在孟郊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拉扯着他们兄弟三人长大,居然还能坚持给他良好的教育,这母亲的伟大可想而知。

  孟郊从小性格孤僻,不喜与人往来,年纪轻轻便隐居河南嵩山,也不知道靠什么谋生;后来离家远行,赴长安赶考,又和所有命运多蹇的人一样,科举落第了。

  之后他开始游历江南,但是除了与陆羽、韦应物酬唱的几首诗外,也不知道具体做了些什么。只知道大半辈子都在考举,然而“十七年中六落第”,简直太伤自尊了,困顿挫败之极。

  考了十七年,可想而知孟郊长年漂泊,远离家乡,是个不折不扣的游子。也就非常理解他为什么会写下《游子吟》这样深情挚朴的经典之作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你以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他某次赶考前写下的吗?

  不是,那是他五十岁以后的作品。

  但是可想而知,在孟郊一次又一次地离家远行前,曾经看过多少次母亲灯下缝衣的情景,听过多少句路上小心的叮咛,承接了多少回金榜高中的祝福,更许下了多少个“待我金榜题名,为你请诰增荣”的诺言。

  然而,现实太残酷,多少次打碎他的梦想,让他的期望与尊严碎落一地。

  孟郊的故事,一点都不励志。

  早在第一次失败时,孟郊泪流满面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落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天地无光,暗无天日啊,一字一泪有没有?

  不过孟郊也太肯生气,自负才情,固然可以声称科举不第是雕鹗失势,可也不用讽刺别人中举了就是鹪鹩得志吧?

  这种心态,很可能是自幼丧父带给他的阴郁压抑,但是孟郊的性情已经可见一斑。

  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孟郊的运势一直都不太好,就算偶尔得意,幸运之神也被他的愁眉苦脸满面怒气给吓跑了。

  后来,他又几次落第,不知道在哪一次失势后又曾写下《再下第》一诗: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没法不失眠啊。都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怎么孟郊就要这么可怜地在这条科举的河沟里来来回回地翻船呢?

  有了这么惨痛的经历,孟郊登科后,那当然是要可着劲儿得瑟啊。

  他的《登科后》堪称唐人中举最得瑟的一首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一不小心制造了“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故而为人熟知。

  这就要说到唐朝科考的风俗啦。原来,科举及第的庆功节目非常多,有雁塔题名、杏园探花、曲江宴游等。

  其中探花宴,是指同榜进士中选两位较为年轻英俊的“探花郎”,骑着高头大马,遍游长安名园,采摘名花;其他的进士则步行采花,若是抢了先,那两位“探花郎”就要受罚。

  但是孟郊中举的时候已经46岁了,居然也有幸“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若不是他那期考生整个一班老年大学,就是同学们看他可怜,给了个安慰奖。

  我最早读他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时,还以为他飙车呢,后来才知道是指探花宴,倒挺失落的。因为心中一直拂不去孟郊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子高喊“我中啦”的模样。

  (二)

  孟郊的运气这样差,即便是中了举,也未能及时得官。又伸长脖子等了四年,才混了个溧阳尉的小官,终于咸鱼翻身了。

  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母亲迎到溧阳来,享受一把县尉太夫人的待遇。

  在母亲到来的那一天,孟郊早早命人打扫庭除,摆设宴席,自己则一遍遍跑到村口大柳树下望了又望,心头层层滚过五十年来母子相依的种种艰辛折磨,而涌上心头的最清晰的画面,就是母亲白发苍苍,在灯下走针缝衣的模样。

  于是,孟郊满含热泪,脱口而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游子吟》,诗前有题注:“迎母溧上作。”

  现在,我们来好好体会一下这首诗。

  首联的两句话,其实是因果关系,没有母哪来的子,没有线哪来的衣?这是世上最亲密的关系,最直接的真理,朴素天成,肌肤可亲。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太实在了,太真切了,太平常了,太刻骨铭心了。这是天下所有的母亲在送别儿子时最常说的叮咛吧:孩子,早点回来!读着这样的话,简直要落下泪来。故乡所以温暖,不就是因为有老母亲翘首盼归的身影么?有妈,才有家啊!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有过一样的经历,就是人在异乡为异客时,病中高烧,迷迷糊糊中特别想叫“妈妈”。也许并不是指望妈妈照顾你,而只是因为,这个词语是天底下最温暖的依靠,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渴望。

  诗中最后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话,把我强忍了又忍的眼泪到底逗了下来。

  可怜的孟郊,五十岁才终于立业,当了小小县尉,以为可以奉养母亲回报慈恩了。

  可是,回头想想,母爱如春日阳光般温暖明亮,儿心却似小草般青涩微简,位卑薪薄,何能回报?别说只是小小县尉,就算真的高官厚禄,就能回报母亲的骨肉恩情一世辛苦了吗?

  这首诗明白畅晓,一洗凿字镂句之习,全诗一气呵成,直白如话,却字字凝炼,情意万千。所以我说,这是世上描写母爱的最好的诗,没有之一,你同意吗?

  (三)

  如果这是童话故事,后面的结局将是“皇后与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可是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孟郊并没有因为中举得官而从此快乐起来,反而更加苦闷。

  大概是因为科考的历程太艰辛了,十六年寒窗苦读一朝及第,却仍然摆脱不了拮据的生活,让他的心理彻底崩溃了,也就破罐子破摔起来。

  官职小,薪水低,孟郊做事也就不尽心,每天只惦记写诗,无心公务;无心公务,也就更加做不好官,没有升职的希望不说,还被县令打了小报告,另外请人来代替他做县尉,把他本已微薄的薪水又分走了一半。

  如此撑了三年,任期满后自然得不到推荐信,他也就干脆地辞官了。

  在这件事上,我真不大同情孟郊。县尉虽小,也是份正经工作,王昌龄、柳宗元、元稹这些大诗人也都是做过县尉的,人家说什么了?

  有工作就应该好好干,在其位谋其政,县尉也是父母官,要为一方百姓负责任的,你不好好上班,百姓怎么办?害得县令要另外请人帮你完成属于你的工作,虽然把你的薪水分了一半给别人,可是那人也挺冤啊,他做了你的全部工作,也是只拿一半薪水,不是也很不公平吗?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孟郊这句诗写得够让天下文人扎心的。但是“达”的标准是什么呢?

  还是那句话,万事不要太执着,争取的姿势太难看,争到了也不一定快乐。如果人生要攀比,那一辈子都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永远都“达”不起来,快乐不起来。

  所以我的人生格言一向是:活着就要努力,但是努力之余,一定要懂得感恩,知足常乐。

  孟郊在家赋闲两年后,日子越过越穷,向朋友借钱也都借遍了。所谓“长贫难顾”,韩愈大概是被他借怕了,便又想方设法替他找了份工作,去河南府任幕僚。

  这期间,韩愈也在洛阳做官,对孟郊多方照顾,而卢仝、贾岛也都先后来到这里。文友相会,自然免不了吟风弄月,酬唱无休。后来,人们就索性把他们归为“韩孟诗派”。

  其实论年龄,孟郊比韩愈大了十八岁,但是一直接受着韩愈的照顾。所以提起中唐诗人圈来,人们总觉得韩愈像是老大,罩着孟郊、贾岛等很多小弟讨生活。

  而当韩愈离开洛阳后,孟郊的日子也就再次变得窘迫起来,于是到处向朋友求助。求援信中说:“戆人年六十,每月请三千。”

  意思是我今年已经六十岁了,也不指望明达富贵,只要找个每月三千钱的工作,能糊口就够了。

  三千钱是个什么概念呢?

  不妨以白居易为比。白居易刚刚考中进士得任校书郎时,工资已经是“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后来他因守母丧还乡,停发薪水,有点拮据,于是元稹不断给他寄钱寄物,白居易诗中有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三四年间竟然资助二十万钱,分配到每个月,怎么也有五六千之数。请注意,这可不是薪水,而只是元稹赠送给乐天同学的。这是什么样的交情啊!

  至于白居易复职后的薪水,那就更让孟郊同学欲哭无泪了。“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一个月十万!

  相形之下,孟郊只求能凭自己的劳动获得每月三千的薪水,是多么可怜!闲居洛阳的白居易,能养得起多少个劳苦挣扎的孟郊啊!

  (四)

  孟郊一生,以穷苦闻名,永远挣扎在贫困线上,入不敷出,于814年暴病而亡。

  墓志铭,乃是祭文达人韩愈给写的。

  要知道,韩愈写祭文可贵啦,动辙就是一辆宝马车的价钱。写墓志铭,“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写赞歌,“绢五百芬”;但是为穷鬼孟郊写铭文,那肯定是收不到润笔费的。

  后来,韩愈还为另一位大诗人写过墓志铭,也没收钱,他的名字叫柳宗元,我们后面再讲。

  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形容孟郊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摇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简单说,就是孟郊写诗总是挖空心思,殚精竭虑,生拧词句,不好好说话。

  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形容的确:“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孟郊为诗而囚,开创“苦吟”一派,成为开山祖师,也算不负此生了。

  因为一生贫苦,性格耿介,孟郊的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多为百姓发声。欧阳修曾评价:“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确是如此。

  我不太喜欢孟郊的诗,感觉那些晦涩生僻的字句实在看不出好来;也不大喜欢他的人生态度,因为太喜欢抱怨了,弄得诗作也充满寒窘之态。“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默默寸心中,朝愁续暮愁。”简直从早到晚愁眉不展,满满的负能量啊。

  一个人的心太狭隘,路也就越走越窄,难怪会“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了。

  明明饱读诗书,难道不知道“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么?何必口口声声,呻吟哀号?

  看到他写“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我恨不得接一句——死去!

  好在,他有一首最温暖的《游子吟》。

  为了这一首诗,也值得为他作此一篇文章了。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