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柳宗元,你在江雪中钓到了什么?

  ■ 柳宗元,你在江雪中钓到了什么?

  (一)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为这一首诗,我就必须给柳宗元跪了。

  千古以来,这是写雪景的最好的一首诗,已经好到逆天,好得不能再好了。

  如果是在9岁之前看到这首诗,我可能就不给自己取名西岭雪,而要叫寒江雪了。

  冰天雪地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杳无人烟,万籁俱寂,却有位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小小的青灰色身影,孤独地坐在江雪间垂钓。

  这是他主动的选择!他是天地的主人,即便钓的是寂寞吧,他也傲然独享。

  全诗苍茫空寂,冰寒彻骨,有一种冰清玉洁遗世独立的冷绝之感。然而垂钓者把整个画面给激活了,让它不再是死寂空寥的无情之所,让情感不再无所依托,而有了希望,有了目标,有了“人”的主动意识。

  清高,孤傲,冰清玉洁,一尘不染,这些词好像都已经不足以形容诗人的超然洁净了。

  这幽僻冷寂的冰雪世界,玲珑剔透,不带一丝烟火气,只因你而存在。你独坐江心,恍如姑射神人濒临悬崖,凛然不可犯。

  我们不禁想问一句:你钓到了什么?

  宇宙洪荒,天地玄黄,却被写了四个大字:千万孤独。

  这首诗多读几遍,会遍体生寒,如置冰窟,茫然四顾,无所依托,有种孤独得想哭的感觉。夏天读来,最宜消暑。

  《古唐诗合解》说:“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是说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际,渔翁乃是柳宗元的自画像。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比刘禹锡小一岁,与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人生履历极其相似。两人同年科举及第,同朝为官,同为“永贞革新”中坚力量,又同时为唐宪宗所贬,为“八司马”之一。

  793年科举及第时,柳宗元年方二十。

  刘禹锡刚登吏部就因为丁忧而告假守制;柳宗元也一样,刚刚及第,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守丧三年。

  三年后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才考取博学鸿词科,重新追上了刘禹锡的脚步。

  803年十月,柳宗元调回长安,与韩愈、刘禹锡同在御史台任职,且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旧唐书?柳宗元传》有载:“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宜用事,尤奇待宗元。叔文欲大用之。”

  这是柳宗元人生的鼎盛之期,朝廷政令每经“叔文与柳宗元等裁定”,“二王刘柳”几乎成了时政的代名词。

  然而一旦去势,判若云泥。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名为司马,实为劳改犯人,受尽世人白眼不说,物质生活更是窘困。

  柳宗元是带着老母亲一起下放的,官署里不给他安排住处,只得在龙兴寺安身。寺院里满是野草,草里有蛇,水里有毒虫,而且连着发生了几次火灾。

  这样的艰苦生活下,柳宗元的母亲在半年后便因病去世了,这让柳宗元十分内疚而痛苦。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二次被贬时,他会提出“以播易柳”,因为担心刘禹锡带着老母上路,刘母不堪路途遥远,会有意外。他再也不想让老友遭遇和自己同样的为人子之痛了。

  这是我最爱柳宗元的地方。有些人会因为自己遭受了痛苦而怨天怨地怨社会,巴不得报复天下人,让所有人也尝尝自己受过的痛苦;但有些人,却会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自己知道痛苦的滋味,而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别人,不让别人再受到同样的伤害。

  就是因为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义人,生活才会充满了爱与希望。

  柳宗元,无疑是这样一位播撒爱心种子植柳成荫的义人。

  (二)

  永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柳宗元的文学小宇宙爆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永州八记》,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小石潭记》,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文字清新明丽,描摩如画,但骨子里又透出冷寂之感,仍然贯穿着超然无人烟的江雪精神。

  这篇文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而且很擅于抓住具体细节做镜头定格式的特写,是一篇极其隽永典范的景物小品文。

  小石潭并不是什么名胜奇景,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个有水有鱼的小小水潭而已。不必远游觅胜,只在今天的很多高档小区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景象,但是有谁能像柳宗元这样写出一篇万古流传的好文章来呢?

  除了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柳宗元还写下像《捕蛇者说》这类反映现实、表现百姓疾苦的小品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每次看到这几句,我都忍不住低头看一眼自己的脚背,总担心那里盘着一条蛇。

  文中说永州出产一种很毒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病。一位以捕蛇为生的蒋姓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蛇被毒死了,我的父亲也因为捕蛇而死,我以捕蛇为生十二年,几次死里逃生……”说着,脸色凄怆。

  柳宗元看了不忍,就说:“捕蛇如此恐怖,我去跟当官的说说,让他换掉你这个捕蛇的差役吧。”

  不料那姓蒋的更加悲伤了,拼命摇着手说:“千万不要啊。我虽然苦,比我的邻居已经好多了。我只要捕到蛇,就能过几天太平日子;可是我的邻居们,因为杂税太重,天天都要面临死亡的危险啊!”

  柳宗元因此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柳宗元还擅以动物为喻,写了《黔之驴》等很多讽喻小品文。又因为关心民生,擅于思考,特地写了《天说》一文与韩愈辩论。刘禹锡加入助战,作《天论》三篇寄给柳宗元,柳宗元读后,又写了《答刘禹锡天论书》进一步讨论天命。

  三位大文豪讨论“天人之分”,不为胜负,只为相投,是唐代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韩愈和柳宗元并列“唐宋八大家”中“唯二”的唐人代表,并称“韩柳”,共举古文运动大旗,在散文写作上堪为后世典范。

  但我们的重点是讲唐诗,对文章就不多作评价了。且来看柳宗元这段时间的另一首代表诗作: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从《江雪》我们已经知道,柳宗元是以渔翁为自身形象替代的。所以这仍是一首自题诗。

  诗中说,渔翁晚上住在西山脚下,早上汲取湘江之水,伐楚竹以为柴,这顿饭做得好不清雅。

  太阳出来的时候,云雾散尽,渔夫已经出发了,不见人影,只听到青山绿水间传出“欸乃”一声。

  欸乃,象声词,有三种解释:摇桨之声,渔人长呼之声,渔歌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我更钟情这种说法。

  因为古琴曲中就有一首曲名《欸乃》,又名《渔歌》,曲意托迹渔樵,寄情烟霞。相传就是根据柳宗元的这首《渔翁》而来,所以有版本认为此曲为柳宗元所作。

  《太音补遗》中说:“此曲盖本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

  《玉梧琴谱》也说:“此曲柳子厚所作。盖柳柳州‘欸乃一声山水绿’之诗而增益之。‘欸乃’,歌声也。有脱尘寓江海河汉之游,物外烟霞之思。颐养至静,乐守天真也。”

  可见“欸乃一声山水绿”,便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

  其实全诗到这里,已然意尽,而曲声悠扬诗外,余韵未绝,正是最佳之时。但是诗人唯恐说之不尽,又化用“云无心以出岫”之意接了两句,说回头望去,天地苍茫,渔舟正漂向天际中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追逐。

  这两句写景,未免落了形迹。柳宗元的山水诗有王维的意趣,却不及王维,便在此种细处。

  苏轼评价:“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认为最后两句应该删去,因为太中规中矩。

  我心亦然。

  (三)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呆了十年,815年元月获诏还京,跋涉了一个多月回到长安。还在长安城外灞桥已经欣喜不已,写下《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花开处处新。

  可悲的是,柳宗元在长安还没呆足一个月,就因为刘禹锡的一首桃花诗而受到牵连,再次被贬。这一回,是柳州刺史。

  明明是受人连累,柳宗元却毫无怨怼之意,还上奏唐宪宗请求“以柳易播”,以使刘禹锡老母能减少一点旅途劳顿之苦:“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文辞恳切,加上裴度帮忙,遂感动宪宗,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人一同被贬,也就一同出发了。

  从长安南下去连州和柳州,有一段路是相同的,于是两位好朋友索性结伴同行,把被贬流放当成了游山玩水,充分地发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一路到了湖南衡阳,才执手分别,各奔东西。

  他们一路上诗酒唱和,留下不少感人诗篇。临别之下,柳宗元特地写下一首赠别诗: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这首诗首联略带调侃地说,自己在永州淹蹇十年,刚刚回到长安,就又被贬往柳州了,真是风云变幻,出人意料啊。

  颔联两个典故,马援和翁仲,似是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一路游玩,所经过的名胜遗迹。

  先说翁仲,本姓阮,是秦朝的一个巨人,传说身高一丈三尺。秦始皇命他守边,匈奴人十分怕他。他死后,秦始皇令人照着翁仲的样子铸成铜人。后来也有很多陵墓袭此风,故而翁仲也常常代指守墓铜人。

  马援的故事就要多讲几句了。他是汉代著名军事家,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曾于老年请缨出征,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后人尊称“马伏波”。

  他说过两句非常著名的话——当然,他一生说的话很多,可能著名的也多,不过最有名的是这两句了,因为顺便创造了两个著名的成语。

  第一句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于是,从此就有了“老当益壮”这个成语。

  第二句,是在马援请战之时,声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于是就有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

  这两条,马援都说到做到了。

  马援于讨伐五溪蛮时染时疫而死。不幸的是,因为奸臣梁松诬陷,他死后竟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不予褒奖。

  原来,马援在南征交趾时,常吃一种叫薏苡的果实来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班师回京时,特地拉了满满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结果马援死后,就有人上书说马援曾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运回家中。

  这使得刘秀震怒,不念马援死于前线之功,却追讨封侯。马援家人不明所以,也不知道马援到底犯了什么罪,只得草草将马援掩埋,连亲朋故旧也都不敢前来吊唁,葬礼极为凄凉。

  直到三十年后汉章帝时候,才重新追加册封谥号,为忠成侯。

  所以要把这个故事讲得详细些,是因为柳宗元也是在任上染疫症而死,这情况和马援像极了。

  同样的,他也在死后得到了历史的公正评价,成为唐代最伟大的两位散文家之一。

  另一位,就是为他写墓志铭的韩愈。

  且回到这首诗。颈联在两个典故之后,直抒胸臆,劝诫老朋友“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情意殷殷;但尾联一个“濯缨”的典故,又遥遥致敬屈原,分明还是以好友清正不阿之风为傲。

  这首赠友之作,是写刘禹锡,也是写自己,就像是两个老朋友的喁喁谈心。

  但是最令人唏嘘的,还是他写的另一首绝句《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诗中说二十年来,两个人的命运就像照镜子一般处处相印。二人年龄相差只一岁,弱冠同时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在御史台同时指点江山,同时参与永贞革新,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同时被召还京,如今,又同时外放远州刺史。二十年来履迹之所,经历之事,无不相同。如今终于要分别了。如果有一天皇恩浩荡,允许我们辞官归田,希望到了晚年之时,我们可以做邻居,一起耕诗耘田为乐。

  刘禹锡欣然允诺:“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可惜,这个愿望终成泡影。

  (四)

  柳宗元抱着归耕农田的美好愿望在任上苦苦挣扎,一直盼着能重返故里的那一天,多次在诗中写下“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这样的句子。

  有一次,他和一位法名浩初的和尚一起去爬山,站在山上遥望京都,写下一首特别让人伤心的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想念家乡的青山秀水,于是站在异乡山头,只觉群峰如簇,仿佛尖刀般割断人的思乡柔肠。如果能像孙悟空一样化身千亿,那也会把千万个自己都放上山头去遥望故乡。

  这是多么多么强烈的渴望啊!

  后世陆游就是仿此手法,写出“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名句。

  柳宗元虽是贬官,却为柳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此后世又称他为“柳柳州”。

  比如柳州风俗,一直规定可以用人来抵押,欠钱不还就要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服役期可按劳动时间来折算工钱,欠钱还清后立即恢复人身自由。

  他还兴办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推广医学,培养当地大夫来为民服务。

  柳州迷信,世代不敢打井。柳宗元带头打了好几眼井,让靠天吃饭的柳州人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是一件改良柳州民生的大事。

  他又组织劳力开恳荒田,鼓励生产。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人们生活改善不少。

  然而柳宗元自己,却因为长期地处南荒、心绪不佳,健康不断恶化,还染了疟疾。

  有一首《岭南江行》充分表现了他这段时间的生活状况: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这首诗充满了时光苦短的不祥之意。

  被贬柳州第三年,柳宗元对部将说:“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

  这句不吉之语果然应验。

  公元819年,唐宪宗大赦天下,因为宰相裴度拼命说好话,宪宗终于答应敕召柳宗元回京。可惜的是,诏书到达柳州时,柳宗元已于这年十一月初八含恨而死,年仅47岁,死后留下二子二女。

  且说柳宗元在13岁时就已经与杨氏订亲,24岁完婚。

  然而,新婚三年,妻子便过世了。之后柳宗元一直没有续弦,便流到了永州,而且一贬就是十年。

  年逾不惑而膝下无子,这可是一件大事。柳宗元曾写信给友人说:“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意思是在永州蛮地,没有合适的闺秀可以为配。因为仕女既少,又不肯下嫁罪臣,所以子嗣便成了心头大患,压力山大。那么,孩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柳宗元只是没有合适的闺秀迎娶为配,却并非没有女伴。

  细查旧典,从柳宗元《下殇女子墓砖记》及柳子《马室女雷五葬志》等文可知,柳宗元在长安时,曾相与过一位歌伎,还跟她生个女儿叫和娘,但是因为其母身份卑微,一直隐瞒身份,贬官永州时才敢相认。

  他曾写诗给刘禹锡说:“在家弄土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指的便是这个女儿和娘了。

  遗憾的是,和娘因为生病,皈依佛门,改名“佛婢”,之后又剃度为尼,法号“初心”,但是病仍未好,10岁时死于永州。

  后来,柳宗元又相与了一位女子,而且相伴的时间还很长,至于是从长安带来的还是在永州结识的就不得而知了。这女子的身份同样很低微,因为唐朝法律禁止官员与平民通婚,而这女子非“士人女”,所以至死没有一个正式名分。

  不过,子嗣之事可没耽误,她先后为柳宗元生过二子二女。柳宗元去世时,长子周六才4岁,次子周七还在母亲的肚子里。

  刘禹锡在扶母灵归乡途中拐道永州,为老友料理后事,并收养了他的长子,而且教育得很好,二十几岁上便中了进士。

  柳宗元在柳州结茅树蔬,将住处命名“愚溪”,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谐音好友“禹锡”之名以谑之。柳宗元殁后三年,有僧游零陵,归来告诉刘禹锡说,因为无人打理,“愚溪无复曩时矣”。刘禹锡悲不自胜,连写三首七绝《伤愚溪》以记之,这里只录其第一首: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春潮解冻,草堂燕回,而故人永不得归;庭草依旧,榴花照眼,伊人何在?得此知己,不负平生。只可惜,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比邻而居,耕田唱诗了。

  柳宗元的诗集由刘禹锡为其编撰,名为《柳河东集》。河东柳氏后来还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词人,就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才子柳永。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