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韦庄:有没有一双雪白的小手承接我的泪?

  ■ 韦庄:有没有一双雪白的小手承接我的泪?

  (一)

  初唐诗人的代表是“王杨卢骆”,盛唐三尊是“李杜王”,而中唐两大门派是“韩柳”与“元白”,到了晚唐,最出色的人物就只剩“小李杜”与“温韦”了。

  韦庄,和温庭筠一样同为“花间派”开山鼻祖,最著名的词也是一首《菩萨蛮》,可见这曲牌确是唐时最流行的调调儿。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第一次读这首词时,觉得这诗人有点好笑,流浪经年,寻个酒馆买醉,看到卖酒女子的手腕,忽然没来由地起了思乡之情,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唠唠叨叨地说了半天。

  不知道是拉着酒家女的小手说的,还是对着邻座的酒友说的,老泪纵横地说江南真是好啊,可毕竟不是我的家乡,我只是游子不是归客,可是今生也只能在江南终老了。

  这里的水真绿,这里的天真蓝,这里的画舫听雨真催眠。这里的女子最漂亮,雪白小手嫩又软。

  我还不算太老吧,老死之前是不想回家的,回到故乡,一定会很伤心。

  从前只觉这两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的,然而同时又觉得美,真美,说不出的温柔幽怨。想了很久,想明白了,许是因为一个女子的手腕是最温柔,最可亲,最让人留恋的吧,有着故乡的味道,让人想亲吻,想疼惜,想哭。

  家乡这个词,在游子的心中,是和陌生女子的手腕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亲切而难以亲近的。

  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见手腕才是女人身上最性感的部位,让人一旦牵起了就会有终生相携白头相伴之愿。

  家乡,其实也是个很性感的词,有一种肌肤相亲的肉欲。意味着小菜与好酒,父亲的坟头和母亲的白发,从小养大的老黄狗早已做了祖父,亲手栽的梨花树比自己高得多了,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年轻时暗恋过的邻家女子一手一个牵着儿女走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若是衣锦还乡还好,自然是香车宝马,招摇而回,天下无人不识君的;要是一事无成,那可真是蓬头垢面,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想必这个诗人不但酸而且穷,故而才会扼腕兴叹,望腕生怯吧?他不肯回乡,到底是因为混得太寒酸呢,还是舍不得离开江南?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当我弄清楚这首词的作者叫韦庄,搞清他的生平经历和生活背景,知道他还有一首著名长诗叫《秦妇吟》时,才终于有点弄懂了这首词。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人。韦应物的四世孙。

  黄巢之乱时,他因病滞留,完整地目击了动乱全过程,之后逃离长安,先到洛阳避难,接着又逃往江南,历游南京、当涂、苏州、湖州、富春、绍兴、宁波、东阳、婺州、衢州等地,直到892年才结束漂泊流离的生活,返回长安应试。

  若是完整记录韦庄这三年的行程,你会怀疑,他不是在避难,而是在旅游。因为每到一处,都忘不了走访一下当地的名胜古迹和隐士高人。

  这首《菩萨蛮》,显然就是写的这段江南生活。

  《菩萨蛮》不是一首,而是一组诗,所以有人怀疑江南指作者晚年的归属地四川;又有人说这是为了回忆江南而作,且说韦庄已把江南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但是如果认真看一下韦庄在江南的足迹,会发现他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很难超过三个月,是个实实在在的游子。什么人会把一个只呆了几个月的地方视为第二故乡,而无视自己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都城长安呢?

  这首诗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第一,诗人此时在哪里?第二,故乡指何处?

  “游人只合江南老。”开篇明旨,写明自己只是个游子,现在滞留江南,可能要在这里活到老死也回不了家乡了。这说得多明白,诗人此刻就在江南,思念的家乡则是别处。

  而韦庄,明明白白是长安人,故乡当然只能是长安。

  再联系《秦妇吟》一想,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要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了。因为长安已经败落不堪,“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令人睹之伤心肠断,又怎忍回去面对呢?遂只得流连江南风物,借酒浇愁吧。

  何况韦庄来到江南的想法早有端倪。“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也就是说,韦庄在写《秦妇吟》时已经有了奔走江南之心,后来也果然这样做了。所以他来到江南时,原是打算长期居留的。

  联系韦庄平生履历与诗作,这首词的寓意并不难理解。不过大多“砖家”们可能和我小时候一样,断章取义,只看一首词就凭自己感觉乱下结论,不求甚解。我小时候还把“垆边”理解成江边呢,以为是韦庄画船听雨时看上了江边浣纱女子的手腕,只觉画面很美。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当垆卖酒”的垆,女子只是个酒家女,还失落了好一阵子。

  (二)

  韦庄比罗隐小三岁,出生于836年。前半生的遭遇和罗隐差不多,四个字道尽辛酸:屡试不第。

  罗隐是从55岁起才投奔吴越,改变命运的。韦庄也差不多,在同一年来到江南,却不知为什么,并没有谋职立身,而是到处云游,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才回到长安,考取进士,任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此时,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相互攻击,韦庄被授判官职,与谏议大夫李询一起入蜀作宣慰使,劝说两川和解。

  但是王建并不理会皇上诏书,大败顾彦晖,占据两川之地。但是这次见面,让王建对于韦庄十分赏识,希望招其入幕。韦庄没有答应。

  899年,韦庄除左补阙,主抓文化事业。与兄弟韦蔼合作编著《又玄集》,收录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其中有妇女诗十九家,为诗集收录女子诗开了先例;同时又为如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有才名而未及第的人请奏,追赠进士名誉或赠官。

  以此来看,韦庄年近六十始中举,是很想轰轰烈烈做出一番文学事业的。然而900年宦官们再次发起宫廷政变,囚禁昭宗,立太子李裕监国。虽然叛乱很快平息,然而韦庄已经对李唐王室彻底灰心了,终于决定投靠王建。

  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从前王建在长安领兵平叛时,对百姓也没少抢掠。韦庄临终自己销毁《秦妇吟》,可能就是因为想替主子遮掩罪过。

  不过王建对李唐是有真感情的。在护卫唐僖宗逃亡时,曾遇栈道被毁,王建亲自拉着僖宗的马冒着烟火突围。精疲力竭之际,僖宗曾经枕着王建的腿安眠,可见信任之深。

  睡醒后,僖宗将自己的御衣赐与王建,后任王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始开将帅遥领州镇之先河。

  904年八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杀,13岁的李柷继位。

  王建听说消息后,召集军队,欲起兵兴唐,韦庄劝阻,认为“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

  这一点与罗隐刚好相反:罗隐是力劝吴越王兴兵,被钱镠拒绝;而王建主动要兴兵援唐,却为韦庄劝阻。

  907年三月,唐哀帝李柷被迫禅位于朱全忠,建国号梁,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大唐王朝正式灭亡。

  唐亡之时,王建再次欲兴兵,韦庄再次劝阻:“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并劝王建自立称帝,脱离中原正统建立蜀国。

  于是,君民大哭三天以尽唐臣之礼后,王建自助登基,即皇帝位,史称“前蜀高祖”。

  韦庄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据《十国春秋》载蜀国情状:“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

  910年八月,韦庄逝于成都花林坊,享年75岁,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关于韦庄的宰相之能,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唯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三)

  韦庄作为“花间派”创派祖师而以词闻名,但是其诗作的水准也非常之高。抛开《秦妇吟》不谈,他在江南游历时,到处访故觅胜,也写了不少风物诗与怀古诗,寓情于志。且看这首《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在南京鸡鸣山,本是三国时吴国苑城,东晋成帝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之后历经宋齐梁陈,为六朝禁苑。曾经繁华之盛,而今早已萧条,往事如烟如梦,唯有绿柳依然,啼鸟如旧,年年春色,霏雨笼烟。

  诗人于乱世凭吊六朝古城,思昔抚今,亡国之感笼上心头。

  与韦庄同时期的诗人高蟾,也有一首很著名的《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韦庄来到此地,想到此诗,便写了一首《金陵图》遥遥相和: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两首诗,后来俱成千古绝唱。

  韦庄的诗虽然沉郁深刻,流丽中见感慨顿挫,然而词作却多清新典丽。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这是说韦端己的词就像在琴上弹唱《黄莺》调,轻巧婉转。

  这句“弦上黄莺语”同样来自一首《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前面讲过,晚唐五代词多宴前赠妓之作,或为歌伎而写,或写来交给歌伎演唱,故而性属阴柔,词多冶艳。

  这首《菩萨蛮》中的“美人”显然不是韦家夫人。此时韦庄已经年过半百,萍踪浪迹,也没什么机会与邻家女发生点美丽邂逅,风流途径只能向烟花巷里寻,所以这词作的由来也就可想而知了。

  同时,因为词作是写给歌女们宴前表演的,所以早期的词多以女子为第一人称,越轻盈撩人越好。

  比如这首《思帝乡》,就极尽冶媚,熏香掬艳,眩目醉心: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诗极其大胆,描写一位热情勇敢的女子在春游时看到一个英俊少年,刹那间春心动荡,一见钟情,立刻就想要托付终身了,满心想着:若能嫁给这个风流年少,这辈子就满足啦。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哪怕过后被始乱终弃,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这是多么强烈的愿望,多么坚定的誓言。这样的词,在千百年来的诗词作品中都不多见,是一首极具个性的“花痴女”宣言。

  叶嘉莹先生认为:“词在初起的时候,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

  韦庄写了这么多风流诗作,但他自己的风流事却没有太多记载。唯南宋学者杨湜曾在《古今词话》中说:“(韦)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王)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之。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

  这说的是韦庄曾经宠爱一名歌姬,却被老大王建霸占了去,韦庄心中郁郁,因此写了很多词来倾诉心事。

  因为有此一说,后人遂将他的另外几首词也都解释成围绕这一事件而作,且举数首为例:

  荷叶杯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小重山

  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

  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

  歌吹隔重阍。绕亭芳草绿,倚长门。

  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

  单从词中来看,这虽然是韦庄写给意中人,但很明显他早就跟人家告别了。如今是异乡重逢,所以即便此人归了王建,也不算强夺。

  他俩确实有过携手告白。山盟海誓的时候,但是一句“相别,从此隔音尘”,说明是韦庄负人在先,说完誓言转头就忘。如今就算再见,也没道理重续前缘,因为各自身不由己,“相见更无因”。

  再看两首《女冠子》:

  其一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其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这首诗明确写清去年告别的时间乃在四月十七日,正是春时。之后再未相见,“空有梦相随”。

  但是昨天晚上,我又梦见你了,还是桃花面、柳叶眉,似喜还羞,欲去依依,醒来才发现只是一个梦。

  这两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完全像写大白话一样,宛如日记,却白而不俗,情深款款,又开辟了词作的一种新模式。

  谒金门

  其一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

  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

  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其二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君书迹。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据说,韦庄的这些词作,被那位蜀宫中的佳人听到后,反复吟唱,幽怨伤感,竟然绝食而死。

  王国维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将韦庄前比温庭筠,后比李煜,说他比温词要好,秀气入骨,但尚不如李煜,少了几分神采。

  毕竟,“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始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韦庄之作,仍停留在“伶工之词”的地步,而李煜以晚唐后主经亡国之变,境界始大,遂以国破家亡之感入词,才真正将词的作用不只停留于抒情,而可以如诗一般言志,寄喻遂深。

  (四)

  朱温篡唐后,知道无法统一全国,遂派使者与王建通好,信中文辞很是谦卑,且称王建为兄。韦庄作为前蜀的开国宰相,代启书信,一眼就看明白了朱全忠的用心,笑说:“此谓神尧骄李密之意也。”

  这说的是唐朝开国时,高祖李渊曾给李密写信,也是言辞谦恭,让李密骄傲自满,毫不设防,后来却伺其不备,将其捕杀。韦庄才不肯上这个当呢。

  历史经常是画着圈圈儿的,到韦庄这里却荡开了一笔。而我们的“诗说唐朝”从李密开始,到韦庄结止,也是若有天意。

  韦庄不肯兵助唐室,反而劝王建据蜀自立,多为后代的忠义之士诟病,连带他的词也遭到贬低。但是他站在蜀国立场上主张明哲保身,不兴战事,保住了蜀地平安,百姓乐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实在是唐朝大厦已倾,扶也扶不起了,该来的总会来,就大哭三天,为其送葬吧。

  但是很多唐诗人不是这样想。罗隐大声疾呼吴越王兴兵复唐;韩偓为了拒绝给朱温朝廷任职,一路南逃,在流亡中过完了下半生;而写过《二十四诗品》的司空图,更是在听到唐哀帝被杀后,绝食以殉唐室。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懿宗朝进士,曾经深受礼部侍郎王凝的赏识。后来王凝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于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

  所以,司空图的“义”字当先是一贯的,是他人生的至高信条。

  后来朝廷授他殿中侍御史,他却因为不忍离开王凝,拖延逾期,被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

  880年,黄巢军攻入长安,有人劝他投靠,他不肯,却前往凤翔追随僖宗。谁知不久僖宗又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只好回到河中,自此开始了隐居生涯,著书立身。

  他在诗中说:“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以达观随缘之心处世。

  司空图的诗大多直白如话,不够蕴藉典雅,但是他的《二十四诗品》却立意极高,在诗坛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他在《诗品》中,将诗歌的艺术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洗练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加以描述,诸体毕备,不主一格,对后世的诗歌理论与批评影响极大。

  这样的一个人,是达观的,也是冲淡的。我最喜欢他的一个观点是:“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

  这并不是说写诗不能描写现实的沧桑苦难,或是不能在诗中表达伤感之情,而是说,不要为了牢骚抱怨而写诗,不能越写越苦闷。

  昭宗即位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等职。然而司空图已经无心仕途,以老病坚辞不受。他修了一座“休休亭”,并写《休休亭记》以明志,声称“耄而聩”“老而迂”“宜休也”;并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且作《耐辱居士歌》自况:

  咄,诺,休休休,莫莫莫。

  伎两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著。

  休休休,莫莫莫。

  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

  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

  若曰尔何能,答言耐辱莫。

  然而,当唐室灭亡后,他却耐不得辱了。904年,朱全忠立李柷为帝,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司空图故技重施,佯装老朽不能理事,上朝时跌跌撞撞,连朝笏都掉落地上,于是被放还。

  907年,朱全忠逼小皇帝禅位,篡唐为梁。司空图仍怀抱着一线希望隐隐期盼着,忍辱偷生。

  908年,唐哀帝被杀。司空图彻底绝望了,他到现在才相信,大唐,是真的亡了。大唐的最后一个皇帝,哪怕是个傀儡皇帝吧,也被杀害了,大唐,再也没有了。

  司空图扼腕绝食,呕血而卒,终年72岁。

  唐末黄巢之乱和五代十国分裂,改变了太多诗人的命运。

  时隔千年,我们不能轻易评价司空图、罗隐的做法,与韦庄谁更高明,谁属失德。

  但是,司空图的忠义和风骨绝对是值得敬仰的。

  这种风骨,是从中国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诗人屈原自沉汩罗时,就已经沉淀在诗人的血液中的,并在万代子孙中世世绵延,流淌不息。

  只要我们一天还拥有诗,就一天会见证这种风骨的传承,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原文士的魂,永照千古。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