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温舒的被杀,也让田宣彻底失去了挽回损失的可能。不过,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失去钱财不算什么,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何况,没有了王温舒这个靠山,他还有江充和苏文,说不定以后比王温舒更管用。不过,在江充的警告下,田宣还是低调了不少,老老实实做生意,不敢引起汉武帝的特别注意。
三月初三,汉武帝回到了长安。此次回京,有两件事让他的情绪变得很低落。
第一件自然是王温舒案。王温舒竟然欺骗了他这么多年,还明目张胆的谋杀王豹,让汉武帝出离了愤怒,一气之下诛杀了他的五族。
第二件是柏梁台的火灾。十一月二十二,柏梁台遭遇火灾,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柏梁台是未央宫内最高的建筑,专为求仙而建。
如今,柏梁台竟然在自己求仙时付之一炬。当时,刘据不敢向他汇报,直到他回到长安才得知这件事,联想起在渤海求仙失败,汉武帝很郁闷,难道这是上天对他的警示吗?
短暂的低落过后,汉武帝不信邪,决心重修柏梁台。
决定重修之时,一个名叫勇之的越人方士进言道:“按照越人的习惯,火灾之后重建房屋,一定要建得比原来的高大,以镇服火灾。”
三月十二,汉武帝下令在未央宫西侧重新修建一座宫殿,取名为建章宫,规模比未央宫还要大。这是一项超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汉武帝一旦决定了,是谁也劝不住的。
三月十四,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联名上书,认为当前的历法和纪年不符合实际的时令,应当修改。
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御史大夫儿宽和博士们商议,儿宽以为,如果修改历法,应该采用夏历,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
经过儿宽和公孙卿、司马迁等人的讨论,汉武帝终于决定重修历法。为此,汉武帝还召集了二十多位天文历法专家齐聚长安,各抒己见,研究分析各种不同历法的得失。
经过一个多月的验证和计算,新的《太初历》于五月正式颁行,年号也随即更改为太初元年。
汉朝建立初期,一直沿用秦朝的历法,也就是《颛顼历》,颛顼历最大的特点是以十月为一年的岁首,而新编订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还加入了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并根据节气设置闰月。
《太初历》的问世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里程碑事件,虽然它只通行了不到两百年,却为后世历法确立了很多规则,沿用至今。
比如,以正月为岁首,自此以后从未变过;二十四节气首次纳入历法后,也成为中国历法的特色,故中国历法又有农历之称。
颁行新的历法后,汉武帝又别出心裁,改变以前尚黑的惯例,改为尚黄。自此以后,黄色成为历代王朝皇帝的首选颜色。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重新修订了音律,制定了更为规范的宗庙、百官礼仪,让君臣之间的礼仪更趋严格,上下之分更为明显。
当然,还有一项大的改革不得不提,那就是改定官名。
汉朝沿袭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实际上有虚职和实职之分。
虚职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不常置,坐而论道,不负责具体政务,以教导太子为主。三公之外,还有三少,为少师、少傅和少保,也非常职,位同九卿。
实职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总览国政,为百官之长;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兼有监察百官之责;太尉为军事长官。
汉武帝掌握实权后,废黜了太尉一职,后来又增设了大将军和大司马。但在卫青去世后,大将军和大司马长期空缺,军权操于汉武帝一人之手。
不仅直接掌握军权,汉武帝还通过九卿和侍中等近侍,架空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国家大事决于他一人之口,相权名存实亡。
但此次改官名,并没有涉及到三公,主要是九卿。
其中,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光禄勋既是皇帝的禁军统领,又是首席智囊。由于职权太大,实际上的权力被各属官分摊了,禁军统领有各中郎将,智囊有中大夫、太中大夫,此时改名为光禄大夫。
典客改为大鸿胪,掌外交,首任大鸿胪壶充国;大农令改为大司农,掌财政,首任大司农桑弘羊;中尉改为执金吾,掌治安,暂缺。
改动最大的是左内史和右内史。西汉初期,只有一个内史,汉景帝分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再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
京兆尹是从右内史东部分割而来,管辖范围包括长安等十三个县,首任京兆尹公孙无忌,首任左冯翊殷周,首任右扶风咸宣。
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另设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和右辅都尉掌军事,不仅削了三辅的权,连执金吾都变得可有可无。
与此同时,一些九卿的属官也修改了名称,涉及面太广,不一一赘述。
朝廷官名更改后,汉武帝也对后宫进行了重新划分,从原来的八等变成十二等,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和充依四等。
新的后宫等级,皇后以下,依次是婕妤、娙娥、夫人、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和少使。
育有两女的尹夫人被封为婕妤,育有一女的邢夫人为娙娥,为汉武帝生下两子却始终不得宠的李姬数年前病逝,没能赶上重新册封。
除了这些育有子女的嫔妃之外,还有两位较为得宠的嫔妃晋升为美人,其他低级别的嫔妃不一而足。
太初元年不仅是汉武帝一生中颇为重要的年份,也是中国历史上里程碑的一年。从这年开始,汉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本书的故事也暂告一个段落。 长乐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