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厂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话:“横钢、横钢、三年土方”。这是建设横钢的人们,在一片荆棘丛生,坟墓累累的黄土山岗上,为建设起一个年产十万吨的特钢厂,他们吃大苦,耐大劳,战天斗地三年历程的写照。
建厂先筑路,从寿昌火车站到横山庙要开建一条长近10公里的铁路专用线是建厂的关键项目。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的数千名建厂大军,于1960年4月26日起铁路专用线路基工程,在寿昌镇东王庙首批破土动工。开始只有四、五百人,9月达2400余人。铁路专用线所经过的这带地势是“两头高硬,中间低软”。当时工具简陋,只有靠山斧、钉钯、畚箕、箩筐、手拉车等工具进行开挖,他们用肩挑,手拉,一铲铲、一筐筐,挑土方量由每人每天两方,逐步增加到四方、五方(立方米),有的小组创造了每人每天挑土11.5方的最高记录。
铁路大桥的建德又是铁路专用线路基工程中最艰巨,最关键的任务,首先是装沙包,拦江水,围堰筑基日夜不息。5月15日因连降暴雨,冲走木桩100多根,围 堰沙包1000余只,河下土方500多方。雨后重整场地,又连续奋战,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六月中旬桥基建成。在架设铁路大桥时需要吊装每片重达60吨的桥梁,在缺乏技术力量和吊装设备的情况下,由领导、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共同研讨制定了土法架桥方案。起重工李宝光提出土法自制胶木卷杨机用滚筒法牵引,只要用15%的拉力拉动每片重60吨的桥梁,很快解决了吊装难题,为提前一年生产创造了条件。
在兴建铁路专用线的同时,三车间,四车间,五车间的基础工程,变电所,大食堂,老三楼宿舍,招待所等项工程的施工亦相继展开。当时职工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4000余人的建设者们分散居住在寿昌河南里,螺丝山,卜家蓬,黎家蓬等废弃的民房,简易茅棚和横山 庙猪舍,危房里。睡觉均为统铺,因房屋低矮夏天闷热,蚊子成群,冬天寒气逼人,雨天室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生活用水较困难,住在横山庙的七、八百人吃水靠一口井,夏天干旱时,打上来的都是泥浆水,半清半混的就喝了。职工没有任何劳保用品,每人每天只发四分钱的草鞋费。挖土方不分晴雨天,不分昼夜、经常是白天挖土方,晚上步行到新安江大坝去背木头。到李家挑煤的工人天天是头带草帽,身着蓑衣,脚穿草鞋,肩挑畚箕来回百余里。宋秀村、顾传明等厂领导,整天在工地上挖土、挑土,还指挥战斗,经常值夜班。厂部每天广播,宣传各班劳动成绩,表扬先进班组和个人,一些同志听到自己白天比别人少挑土,晚上就偷偷地去加班拉土。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艰苦的生活,民工卢志龙、马玉林就是带着泥土和汗水牺牲在铁路路基工程。值得横铁后人永远追忆。 横钢誌企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