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了成吉思汗的巨石像的头部位置,因为按照蒙古人的葬俗,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头顶的位置的。我们想如果这尊巨石像是空心的话,那么入口会在上面的。果不其然,我们发现了入口,而钥匙恰好是那两块阴阳鱼,耶律楚材说这两块阴阳鱼是钥匙没错的。
我们到了石像内部,发现在这里面竟然燃着两盏巨大的镇墓长明灯,这在中国的墓葬中很常见,从周幽王的墓葬,到秦始皇的墓葬,再到近代的一些有钱人的墓葬,都有这种镇墓长明灯的。
这两盏长明灯造型优美,是被造成了辟邪这种神兽的样子,灯芯正好从两只辟邪神兽的眼睛出伸出来,然后眼睛就成了熊熊的灯焰,十分的威武。辟邪神兽的肚子中应该灌满了膏油,保持着长明灯一直亮着。
但是我们看到这两个辟邪神兽的长明灯的位置很特殊,恰好是在成吉思汗巨石像的眼睛的位置。而且我们发现成吉思汗巨石像的眼睛处并不是普通的岩石,而是被人为的安装了两片特殊石料做的原片,看起来有点像是黑曜石的。这种半透明的黑曜石作为石像的瞳孔,能够较为清楚的看到外面,但是外面并不能看清楚里面。但是因为是半透明的,还是能够透光的。
辟邪神兽长明灯的灯光照在这两片巨石像的“隐形眼镜”上,被反射过来,照的整个石像内部很亮,不用战术头灯完全可以。另外灯光也能够透过半透明的黑曜石照到外面,很像是人的眼睛在放光。这也就能够说明我们在下面看着神像的眼睛总是在盯着我们看,像活的一样的感觉了。
关于镇墓的长明灯,东西方都有,很多文明是存在的。中国在这方面的记载要远远早于西方。《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写道: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用“人鱼膏“作为蜡烛,就可以长久不灭。如是则始皇帝陵中也是常年灯火通明,好不热闹。有的文献就对“人鱼膏”的具体配方成分持不同观点。《太平御览火部三灯》引注《三秦记》云:“始皇墓中,燃鲸鱼膏为灯。”
先代的人们并不是没有想要复原长明灯的,很多人在做着努力。西蒙艾菲克,是美国爱达荷州的一名物理兼化学老师。此人从小就对长明灯非常感兴趣,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专家学者能解释清楚长明灯的奥秘,于是西蒙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开长明灯之谜。
西蒙阅读了大量有关古墓神灯的书籍,发现其中关于长明灯的记载有一点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在发现长明灯的墓室内,除了正在燃烧的长明灯,还有数十盏,乃至数百盏已经熄灭、锈蚀的普通油灯。西蒙觉得自己找到了长明灯持久不灭的奥秘。
经过31年的刻苦钻研,历经700多次试验,西蒙终于制造出了长明灯。西蒙把黄磷和其它易燃物质糅合在一起,制作出一种全新的在空气中不易挥发,但可充分缓慢自燃 的新物质。用这种新物质做成的灯在正常状态下只能燃烧50个小时,那西蒙为什么说自己制作的是一盏长明灯呢?
西蒙解释说,古代达官贵人的墓室在封闭前,里面放置一盏类似自己制作出的那种长明灯,同时还放置很多盏普通油灯。随着墓门的关闭,数量众多的普通油灯迅速耗尽墓室内的空气,此时所有的灯,包括长明灯一起熄灭。
此后不管过多久,哪怕是几百几千年,只要有人进入墓室,必然带进来新鲜空气,那么就会引燃在正常状态下会发生自燃的长明灯,这也就是人进入长达数千年的古墓时,长明灯依然在亮起的秘密。西蒙同时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吓退盗墓贼,不让他们打扰墓主人的安宁。
至于这位努力的西蒙老师做的究竟是不是长明灯,恐怕谁也不知道了,因为古人的智慧真的让人难以想象。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西蒙老师做的恐怕并不对,也许也有点那种长明灯的意思。
正在我们围着这两盏长明灯探讨的时候,突然在我们身后出现了一个人的影子,而且这个人的影子正在变长变大,也就是说影子的主人正在靠近我们。这个时候其他几个人也看到了影子,正要准备过去给这东西一家伙看看是人是鬼的时候,我巧巧做了个动作,示意现将武器准备好,给这东西一个出其不意。
我轻轻将身上的寒渊剑抽出来,这是我们在调查神城的时候,我唯一留下的一件东西了。据古典籍记载说,寒渊剑是世间第一把剑,制作这把剑的材料很特殊,因为威力过大所有也被称之为始祖剑,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把剑更为锋锐的东西了。我将寒渊剑背在身后,准备着迎接危险。
我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徐平,徐平领会我的意思,抽出身上的冲锋枪,拉保险射击,也就是一两秒的事情,可见徐平用枪熟练。徐平身上带着的一把折叠冲锋枪,是一把FMG9,这是是专门为间谍等隐秘的隶属于国家组织的特殊职业制造的,因其 结构紧凑体积小轻便可折叠的特性便于隐藏,可以更加隐蔽的接近目标。但因枪体质量较轻开枪时产生的后坐力会影响射击精度,且没有瞄准镜。不过这对徐平来说不算是什么,他可是能进中央警卫团的人。
只听见一声“叮”的清脆的金属撞击的声音,似乎是子弹击中了某件金属物品。我们四个人立即转成防守加进攻的组织形态向前推进,这是我们在调查神城的时候养成的默契。但是当我们急速向前走了两米之后,我们看到了影子的主人。接着明亮的灯光,我们发现影子的主人竟然是一个人的坐像。
我们小心的试探了一下这座坐像,发现坐像并没有任何的危险。这个坐像的原来的主人应该是十分魁梧的,因为现在坐着就已经很高了,这并不是说身下的椅子多么高。我发现坐像身下的椅子竟然是刚玉的,也就是红宝石蓝宝石那种材料的,这件椅子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我不禁感叹,这可真是奢侈,这么大的宝石竟然成了座下之物。这要是随便从上面掰一块下来,恐怕能让珠宝界的人掉了下巴。
我突然听见万俟珊珊在赞叹说:“他身上的锁子甲真漂亮啊!”
我这个时候才发现坐像身上穿戴的竟然是锁子甲,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金属铠甲。公元前5世纪或更早,可能是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首先发明了锁子甲,早期的锁子甲无论材质还是性能均不如后世。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不同文明地方制作材料不同。
锁子甲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经过当时中国制甲大师的改良,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中的最高品“铠如环锁,射不可入。”也就是说普通的弓箭不能射入,显然这是无论材质还是手法都是当时最好的中国锁子甲。唐代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锁子甲在西藏地区使用最为广泛。
锁子甲的制作相当复杂繁琐,以12世纪的铠甲作坊为例,首先,需要量体裁衣,毕竟铠甲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铠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铠甲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铠甲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锁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
眼(一般为一眼,也有两眼,三眼的很少见),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铁环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著及活动。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尊坐像神像的锁子甲制作的十分精致,而且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从建造这里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了,这件锁子甲上面竟然一点锈迹都没有,甚至一点污垢都没有。在灯光之下,闪动着金黄和银白相间的颜色。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不是黄金或者白银编织成的,因为两者的硬度是完全达不到的。
不过这件锁子甲也是让我们赞叹赞叹而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感觉到一种压迫感,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有这样感觉。让我感到十分惊悚的事情,那种压迫感竟然来自这尊坐像。我想要看一下这尊坐像的脸,看看究竟是谁的坐像。但是当我看到面部的时候,我发现坐像的脸上竟然戴着一张十分诡异的面具! 龙陵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