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拿到了放在这里的那把钥匙,准备返回了,但是回去的道路早已经被封死了,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其他的方法离开这里。还好我们来这里之前准备的十分公分,带着一种我们改进的微型动力滑翔伞,我们正是通过动力滑翔伞飞出了这个盆地,离开这座黄金古城。
但是当我们在高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发现当我们飞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下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已经不是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个样子。这里应该有一个边缘十分明显就像是火山口的巨大盆地,但是现在这盆地却不见了,变成了和安第斯山脉中其他区域一模一样的区域。
我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下方那座黄金之城中心最大的那座金字塔造成的。我们当时在那里的柱子上看到了一些雕刻,其中有几幅图上面表示的很清楚,当这座最大的金字塔建成后,一道看不见的巨大的防护罩就在城市的上空形成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现象正是因为这道防护罩的作用。
这道防护罩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实质性的防护罩,阻挡着一切对黄金之城有威胁的物体。这座防护罩只是通过改变地形地貌,进而隐藏黄金之城的存在。我猜想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原理,当城市中心的那座最大的金字塔建成之后,能够和整个城市以及地下还没有来得及挖掘出来的那大部分陨金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这个磁场可以改变这周围的空气的密度或者是其他的方面,进而能够影响这周围光线的折射或者说是影响这个范围的物体内在外面看起来的形状,让这里的地形地貌变的周围没有什么区别。
正是因为这样的防护罩的存在,所以这个直径有几十公里的大盆地并没有被天上的卫星以及飞机所发现。同时这里更是一片十分贫瘠的地区,十分的不显眼,想要寻找利益的人不会来这里,想要探险的人对这样的地方也不会感兴趣,所以就不会有人注意到这里了。鉴于以上的种种原因,这里千万年以来没有被外人发现过,除了那些通过正常的道路进入到黄金之城的人以外。有这样的一个防护罩,加上这座城市的构造特殊,只要没有很大的地质变动,我相信这座黄金之城一定还会存在下去,一直等到它的有缘之人的到来。
我抬头看了看,看到距离我最近的徐平一脸的惊异,看来他也注意到地面上发生的变化,但是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向前做了一个摆手的动作,示意他不要再看了,以后有机会慢慢同他解释,先离开再说。以徐平为首,我们四个人驾驶着动力滑翔伞向着我们刚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大海的方向飞去。以我们现在的高度,加上我们看到大海的距离,我们距离海岸线应该在四五百公里左右,以我们身上的这个动力伞的能力,绝对飞不到那样远的距离。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山势向下的趋势,能够向前滑行很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就这样顺着山势以及气流向前飞行着,这个时候下面的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是荒凉裸露的岩石和散散落落的积雪,现在越来越多的绿色植被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下面因为湿气变大而一些云雾蒸腾,不时看到成群的鸟从我们身边飞过。看来我们已经出来了,这里已经是一处生命的天堂了,如果按照地理位置来判断,我们应该很快就进入一片热带雨林了。
因为是顺势同一方向的飞行不用担心会空中相撞,同时也担心会因为间隔距离太远无法相互照顾,所以我们四个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大声说话以及做手势都能够被对方看得到听得到。现在我们从绝境中出来了,难得轻松起来,已经把在动力伞当做一项乐趣了。
下面的树木更加茂盛起来,一些小的山丘上树木长得十分高大,这个时候我旁边的万俟珊珊突然冲我大喊:“李大哥,你快往下看!”
我听到万俟珊珊喊我,然后向下看去,在我们右前方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山上,有座古城的遗迹。这个古城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的分布在整座山上,墙壁保存的十分完整,但是没有一间有房顶的屋子。整个城市都是用灰白色的石头搭建的,在绿色草地映衬下十分的明显,整座城市是环形建造的,一层层的相互套着。看得出这座城市的规模不小,能够在这里建造一座这样城市,相比工程量十分惊人。
从高空中向下看去,我突然感觉这座城市遗址十分的熟悉,我脑海中突然闪现过一个名字脱口喊了出来:“马丘比丘!”
没错,下面正是马丘比丘,是前哥伦布时期古印加帝国皇室的行宫以及避难所军事要塞之一。马丘比丘被称为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距当时的都城库斯科一百多公里,坐落在安第斯山脉最难通行的老年峰与青年峰之间陡峭而狭窄的山脊上,海拔2400米。绝佳的地理位置使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军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经是军事机密。
在印加语中,马丘比丘代表“古老的山巅”。数百年前,连接马丘比丘与库斯科的,只有群山间一条狭窄的印加古道。而今,当游客乘坐旅游列车到达这里时,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面前的马丘比丘,似乎随时都可能从狭窄的山脊滑下万丈深渊,而正是在这陡峭的、荒无人烟的山脊上,印加人建起了自己的城市。
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
但是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修养场所(类似罗马庄园)。围绕着庭院建有一个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祗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时就更少了。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
整座城市大致分为以花岗岩巨石圈出的一级级梯田的农业区、贵族住宅与神庙齐聚的上城区、民居与仓库并存的下城区。农业区位于城市东南,占总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有一条沟壑将它与城市区隔开。农业区约有一百块梯田,此外还有排水渠、墙壁和其他农耕设施。整个城市格局呈现功能分明的区域划分。
马丘比丘城内有神庙、王宫、堡垒、民宅、街道、广场等建筑,它们由纵横其间的台阶连接起来,有的石阶多达160层。并且,这些建筑全部用大块花岗石砌成,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们使用简单工具拼接垒筑而成。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伟的古城却安然无恙,丝毫未损,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在此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同时还没有被人们弄明白的是, 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将重达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
古城中,最著名的是矗立在高山之巅的一块怪异巨石,被称为“日旯”, 印加人叫它“拴日石”。这块呈“凸”字形的石头看起来并不起眼,却是印加人的灵魂。印加人认为,巨石矗立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印加人崇拜太阳,并把自己看成太阳的子孙。印加人历经几十年,将自己的城市建在高山之巅,就是为了离太阳更近些。每当太阳西下时,他们总害怕太阳从此跌落深渊,再也爬不上来。传说每年冬至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印加人就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这块巨石上。和玛雅人一样,马丘比丘的居民擅长天文,“拴日石”也的确起着观天象的作用,人们通过石柱的影子来判断日期和时间等,以安排播种和收获,其底座石的角还起着指南针的作用。
既然这里是马丘比丘,那么我们已经完全能够确定我们现在究竟身在何处了,这里已经距离库斯科十分近了。本来我们想要找一处比较合适的地方降落,但是我们看到下面全都是热带雨林,我们要是随意降落下去,肯定是硬着陆,并且在热带雨林中很容易迷路以及遇到一些危险,我们决定在乘着风力继续向前飞行,寻找一处最佳的降落点。 龙陵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