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天色已晚,我们暂时不打算去寻找那位博物学家留下来的线索了。但是我们还有别的事情要去做,今天晚上我们需要住在这里。虽然说这里并没有多少危险,但是这里依然是在撒哈拉沙漠的深处,以防万一还是很有必要的。我在高空中看到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发现地面上那些组成撒哈拉之眼轮廓的同心圆分界线是在不断移动的。但是其他人并没有发现,这让我很奇怪。我在其中一个同心圆界线的石壁上做了一个小实验,但是并没有任何的发现。
这个时候万俟珊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解释,她没有怀疑我所看到的,只是她认为我在高空中所看到的是因为以其他的东西作为参照物才会出现的,而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恰巧是同那些同心圆界线是相互静止的,是看不出来移动的,就好像天上的地球轨道同步卫星一样。
虽然说这种说法是完全可以解释过去的,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BUG,就是这样的相对静止只是在小范围的,并不是在大范围,但是如果说在这样范围内有动态变化的话,为什么天上的卫星或者说是其他的探测方式没有发现。这很有可能是这种变化是十分微小,或者说是十分的隐蔽,加上这里这么偏远,所以并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
不过这种解释没有被过多的推敲,我们就有了一个骇人的发现,我们发现这里的星空竟然是扭曲的。我们发现整个星空竟然像是在被什么力量给扭曲了一样,边缘的星光尽然向中心汇聚,要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里的天空就好像被安上了一个巨大的聚光透镜,将所有的光聚到这里,但是哪里有这样巨大的聚光透镜,除非是有这样的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整个宇宙中还有什么力量能够让光扭曲,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黑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只有黑洞才能让光改变方向!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取得位置以及质量。科学家最新研究理论显示,当黑洞死亡时可能会变成一个“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邻近所有物质,而是喷射之前黑洞捕获的所有物质。科学家猜测穿过黑洞可能会到达另一个空间,甚至是时空。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十分特殊。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科学家也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而使得黑洞把自己隐藏起来的的原因即是弯曲的时空。根据广义相对论,时空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光程传播,但相对而言它已弯曲。在经过大密度的天体时,时空会弯曲,光也就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时空的扭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时空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这是宇宙中的“引力透镜”效应。
万俟珊珊给我们很仔细的解释了黑洞,之前虽然有些了解,但是并没有这么透彻,但是这个时候万俟珊珊依然是十分惊诧的说:“但是这说不通啊,要是真的是黑洞,我们早就被撕得粉碎,别说是肉体了,估计灵魂都不再存在,都变成最小最小的物质组成,原子都算不上了!那个时候别说是我们,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甚至临近的恒星云团都将不存在了!”
看着万俟珊珊吃惊的样子,唐云馨这个时候问:“我记得书中除了说黑洞外,还曾经提到过与黑洞相反的白洞,既然黑洞不行,白洞是不是能够造成这样的效果?”
万俟珊珊摇了摇头:“这也不可能!”
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性质正好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白洞目前还仅是一种理论模型,尚未被观测所证实。按照白洞理论,白洞和黑洞相似,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的物质,只可以经边界向外运动,而不能反向运动。因此这种天体不能进入。白洞是宇宙中的喷射源,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所以白洞是一个只发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体,与黑洞正好相反。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均与黑洞相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白洞理论主要可用来解释一些高能天体现象。
从定义上来说,白洞与黑洞是物理学家们根据黑洞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上所提出的“假想”物体,或一种数学模型。物理学界和天文学界将白洞定义为一种超高度致密物体,其性质与黑洞完全相反。白洞并不是吸收外部物质,而是不断地向外围喷射各种星际物质与宇宙能量,是一种宇宙中的喷射源。简单来说,白洞可以说是时间呈现反转的黑洞,进入黑洞的物质,最后应会从白洞出来,出现在另外一个宇宙。由于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质,所以叫做“白”洞;又因为黑洞的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而白洞和黑洞是完全相反的(连光也会被排斥掉),所以呈现为白色,叫做白洞。它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以向外运动,而不能向内部运动。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与黑洞相同。
万俟珊珊解释到这里,突然像是醒悟了一样一拍手说:“如果说这里即存在黑洞有存在白洞,那么就会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了,但是怎么会出现那种无法想象的现象呢?!”
徐平这个时候不耐烦的说:“我知道你是牛津大学的物理学硕士,你就别卖关子了!”
万俟珊珊想了想,可能是为了组织一下语言:“在黑洞和白洞共同存在的地方,可能会有一个时空洞,也叫做虫洞,但是那也只是理论上的啊!”
时空洞(sofa)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也译作蛀孔或蠹孔。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虫洞是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的,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该理论。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暗物质维持着虫洞出口的敞开。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1] 虫洞也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
理论上,虫洞是连结两个遥远时空的多维空间隧道,就像是大海里面的漩涡,是无处不在但转瞬即逝的。这些时空漩涡是由星体旋转和引力作用共同造成的。就像漩涡能够让局部水面跟水底离得更近一样,能够让两个相对距离很远的局部空间瞬间离得很近。不过有人假想一种奇异物质可以使虫洞保持张开,也有人假设如果存在一种叫做幻影物质(Phantom matter)的奇异物质的话,因为其同时具有正能量和负质量,因此能创造排斥效应以防止虫洞关闭。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观察到虫洞存在的证据。为了与其他种类的虫洞进行区分,一般通俗所称“虫洞”应被称为“时空洞”。但是这怎么可能,地球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很大,但是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连一颗尘埃都算不上,如果存在这样大的力量,恐怕早就没了! 龙陵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