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陈抟

  抟,字图南,谯郡人。少有奇才经纶,《易》象玄机,尤所精究。高论骇俗,少食寡思。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僖宗召之,封“清虚处士”。居华山云台观,每闭门独卧,或兼旬不起。周世宗召入禁中,试之,扃户月余始启,抟方熟寐齁䶎,觉即辞去。赋诗云:“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注释】

  ①谯郡:郡名,治所在今安徽亳州。据学者考证,陈抟盖为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人。

  ②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为经,编丝成绳为纶,统称经纶。《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③辟谷:故称引导行之术,不食五谷,可以长生。炼气:道家导引呼吸以求长生的一种方法。

  ④风偃:此指佩服、折服。语本《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⑤僖宗:此处疑有误,据学者考证,陈抟在唐僖宗时尚未出生。

  ⑥云台观:道观名,北周武帝时建,在今陕西华阴南华山下。

  ⑦扃(jiōng)户:关上门户。

  ⑧齁䶎(hōu xiā):指鼾声。

  ⑨“十年踪迹走红尘”以下几句:引诗题为《归隐》,意谓用十年的时间在红尘中行走留下很多踪迹,回望青山,多次进入我的梦里。京城的道路纵使很荣耀哪里比得上酣睡,高门大族的生活虽然富贵却不如贫寒的人。听说要用武器来匡扶濒于危亡的君主我就很发愁,听到笙歌在醉倒的人们面前聒噪我就郁闷。所以想携带着我的旧书回到以前隐居的地方,山野的花朵和鸟鸣声也一样是春天。诗中既有对尘世的厌恶,也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紫陌,指京城郊野的道路,此代指朝廷。争及,怎及。

  【译文】

  陈抟,字图南,谯郡人。年少的时候就有奇特的才华,经纶满腹,《周易》卦象中的玄奥的机密,尤其是他所精通的。他高妙的议论惊世骇俗,吃得很少,也没有杂念。他曾考进士没有考上,当时到处都是兵戈战乱,于是隐姓埋名,辟谷炼气,撰写《指玄篇》,同道中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唐僖宗召见他,封他为“清虚处士”。隐居在华山上的云台观中,常常关门独自躺卧,有时连续几十天不起来。周世宗把他召到皇宫里,试探他,把门关好,一个多月才打开,陈抟正熟睡,发出鼾声,醒来就告辞离开。写诗说:“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还山后,因乘驴游华阴市,见邮传甚急,问知宋祖登基,抟抵掌长笑曰:“天下自此定矣!”至太宗征赴,戴华阳巾,草屦垂絛,与万乘分庭抗礼,赐号“希夷先生”。时居云台四十年,仅及百岁,帝赠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已肯随征召,总把三峰乞与君。”真宗复诏,不起,为谢表,略曰:“明时闲客,唐室书生。尧道昌而优容许由,汉世盛而善从商皓。况性同猿鹤,心若土灰,败荷制服,脱箨裁冠,体有青毛,足无草屦,苟临轩陛,贻笑圣朝。数行丹诏,徒教彩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咏嘲风月之清,笑傲烟霞之表,遂性所乐,得意何言。”后凿石室于莲华峰下,一旦坐其中,羽化而去。有诗集,今传。

  【注释】

  ①华阴: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市:指街市。

  ②邮传:邮递、传递。

  ③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后周世宗时屡立军功,官至检校太尉,节度归德军,握有兵权。显德七年(960)出师御契丹,途经河南陈桥驿,发动兵变,即帝位,国号宋。

  ④抵(zhǐ)掌:击掌。

  ⑤太宗:即宋太宗赵匡义,宋太祖时为开封尹,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即位后,迫漳泉陈洪进、吴越钱俶纳土,攻灭北汉,实现统一。

  ⑥华阳巾:士或隐士所戴的一种头巾,亦泛指士人头巾。相传唐代诗人顾况,号“华阳山人”,晚年隐居山林,常戴此巾,因以为名。

  ⑦絛(tāo):带子。

  ⑧万乘:指皇帝。分庭抗礼: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⑨百岁:据学者考证,陈抟大概活了七十多岁,此处为传言。

  ⑩“曾向前朝出白云”以下几句:诗意谓你曾在前朝走出白云,后来一点也听不到你的消息。如今已经肯随着征召过来见我,总该把华山的三峰送给您。

  ⑪真宗:宋真宗赵恒,北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之子。

  ⑫许由:尧时的隐士。

  ⑬商皓:即商山四皓。汉初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隐商山,须眉皆白,故称。

  ⑭土灰:指死后骸体入土化灰,此指已无出来做官的愿望。

  ⑮箨(tuò):竹皮,笋壳。

  ⑯轩陛:宫殿的前沿和台阶,借指宫廷。

  ⑰丹诏:皇帝所发出的文书称“诏”,因用朱笔书写,故称丹诏。

  ⑱莲华峰:即莲花峰,是西岳华山奇峰之一,峰顶有翠云宫,前有大石,状如莲花,故称莲花峰。

  【译文】

  回到华山后,因为乘着驴子在华阴市集上游玩,看到传递消息的官员特别匆忙,询问后知道是宋太祖登上皇位,陈抟就拍着手掌长声笑道:“天下从此以后就安定了啊!”到宋太宗的时候应征赴京,头上戴着华阳巾,穿着草鞋,垂着带子,跟宋太宗地位平等地互相答礼,宋太宗赐给他道号“希夷先生”。当时陈抟已隐居在云台观四十年,接近一百岁,宋太宗送诗给他说:“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已肯随征召,总把三峰乞与君。”宋真宗又下诏征召,陈抟不应征召,写了辞谢的奏表,大意说:“我是圣明时代的悠闲寓客,前唐的书生。尧帝道德昌隆,优渥地容纳许由;汉代强盛,很好地听任商山四皓。何况我的性格像猿鹤,心思就像土灰,用枯败的荷叶制作衣服,用脱落的笋壳裁制帽子,身体上长着青色的体毛,脚上连草鞋也懒得穿,如果来到宫殿里,会给圣明的朝廷带来嘲笑。陛下多次送来诏书,徒劳地让彩色的凤凰把诏书辛苦衔来给我;我的一片野逸的心灵,已经被山中的白云挽留住了。只要让歌咏嘲弄清朗的风月,含笑地傲立在烟霞之外,就是我平生乐事,满意得无话可说了。”后来在莲花峰下开凿石头房屋,有一天坐在里面,飞升成仙而离开。陈抟著有诗歌集子,如今流传。

  如洛阳潘阆逍遥、河南种放明逸、钱塘林逋君复、钜鹿魏野仲先、青州李之才挺之、天水穆修伯长,皆从学先生,一流高士,俱有诗名。大节详见之《宋史》云。

  【注释】

  ①潘阆:字逍遥,曾在京师卖药,宋太宗时,由于能作诗而被推荐,赐进士,试国子四门助教,未几,以狂妄追还诏命,因事被查,改名换姓,逃遁潜匿。种放:字明逸,不应科举,隐居终南山,讲学授徒。真宗咸平五年(1002)被召入京,授左司谏,后屡隐屡仕,官至工部侍郎。林逋:字君复,一生从未做官,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养鹤种梅,人称其“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钜鹿:郡名,治所在今河北邢台。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隐居山林,不求闻达,宋真宗西祀时曾遣使召之,闭户逾垣而遁。青州:州名,治所在今山东青州。李之才:字挺之,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殿中丞。从河南穆修学《易》,得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又以其学传授于邵雍。天水: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天水。穆修:字伯长,大中祥符中赐进士出身,曾任泰州司理参军,颍州、蔡州文学参军。主张作文应阐扬仁义,学韩愈、柳宗元,反对宋初华靡文风。

  ②皆从学先生:据学者考证,以上诸人未必都曾直接跟从陈抟学习。

  ③《宋史》:元代官修的宋朝正史,共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因成书时间只两年半,元廷史官仅将宋历朝所修国史稍加贯通、整理撰成,故繁芜杂乱,问题很多。

  【译文】

  比如洛阳潘阆逍遥、河南种放明逸、钱塘林逋君复、钜鹿魏野仲先、青州李之才挺之、天水穆修伯长,他们都跟从希夷先生学习,也都是第一流的高尚之士,都有诗歌名声。他们的气节事迹详见于《宋史》中的记载。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