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出生于衢州西安县西安乡陈庄保村(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幼年丧母,少年亡父,由长兄赵振和继母小徐氏抚养成长,家境清贫,勤奋好学。景祐元年(1034)中乙科进士。及第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开始步入仕途。先后担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右司谏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在漫长的为官生涯里,他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皇帝,四次赴蜀,两度守杭,一赴契丹,并多次出知今湖南、福建、广西、四川、安徽、江西、浙江、山东、河北等九省,涉及了潭州、崇安、宜州、海陵、江原、泗州、濠州、睦州、梓州、成都、虔州、杭州、青州、越州等十多个县州地方官,以太子少保致仕。晚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归里,住浮石门外(今书院村),赋诗作文,读书诵经。元丰七年(1084),赵抃逝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葬于衢州西安莲花东山边。
清献公赵抃一生为官四十五年,是北宋中期一位个性鲜明,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廉吏能臣。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政以贿成等一批皇亲权贵,位高权重者,经历斗争,刚正不阿,不断上奏后先后被罢黜,一时震惊朝野被誉为“铁面御史”。朝廷数次委派他入川治蜀,轻车从简,惟“一琴一鹤”相随,成为典故收入辞书。在职时,他一心为民,兴修水利,抗疫救灾,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慧眼识珠,勤政善政,忠于职守,敢于担当,一清如水。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为官不贪;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在他任职的地方,至今尚有后人纪念,清献渠、清献亭、琴鹤堂、赵陆公祠以及始建于宋代的衢州赵抃祠,就是他曾任职地方人民和家乡人民纪念和缅怀赵抃的地方。赵抃忠厚纯朴,善良温和,喜怒不形于色。晚年修行炼道,颇有心得,临死与其子赵屼诀别时,说话仍有条理,安然去世。三朝宰相韩琦曾称:“赵抃真是世人表率,盖以为不可及。”
北宋名臣赵抃,为人之正,为官之清,为政之和,为民之爱。始终以民生为念,替百姓着想,为群众解忧,是宋代廉政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是一代为国爱民的世人表率。历史上以“铁面御史”而闻名,以“一琴一鹤”而流芳,以及赵抃致力于营造“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和谐社会,告诫为官之人“良田万倾,日食二升;广厦千间,夜卧八尺。”奉行自重、自律、自行的理念。苏轼曾称赵抃:“赵公一生为官四十五年,从地方小官员做起,一直做到朝廷的参知政事,又从京城下派到地方主政。赵公是朝廷中最能主持正道、正人过失者,天下百姓的父亲、老师。东郭顺子的清廉品行,孟献子的贤达声望,郑子产的理政才华,晋叔向的直言个性,赵公都同时具备,实在是个全面优秀的廉吏能臣!”在当今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历史,古为今用,重新认识赵抃这个历史人物,探究赵抃“为人清贤惠直,孝忠天下;为官勤政爱民,兼容出新”的廉吏能臣本质,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三十四集电视连续剧《廉吏能臣——赵抃》,是从景祐元年(1034)三月,二十七岁的赵抃进士及第,终偿夙愿,步入仕途起;至元丰二年(1079),七十二岁的赵抃,终于如愿以偿,回到老家衢州颐养天年。这是赵抃一生中四十五年为官的历史,身为国家臣子,朝廷命官,以佛为心,以道为骨,以儒为行,做事循天理,出言顺民心,是人类一个权力和善意结合的典范,其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赵抃,出生在衢州,成长在衢州,晚年也在衢州颐养天年。因此,将赵抃的美誉凝固成语“铁面御史”.“一琴一鹤”等名垂青史的历史故事搬上银幕,为传承历史文化,以赵抃为一面镜子,以史鉴今,面向未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营养,更好地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更好的明天,是我们一代衢州人的历史责任。
由于,初次将赵抃历史人物传记搬上银幕,收集和调查了不少历史资料,得到了不少老师学者的帮助,表示致谢!但还难免有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有关学者和广大观众修正完善,批评指正。
作者
2020年6月16日 写于衢州 廉吏能臣34集电视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