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国侠义

第63章 悬梁刺股

战国侠义 清岚如水 6052 2021-04-06 03:4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侠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吞掉巴蜀这块肥肉后,秦的疆土仅次于楚,但国力之强,则为天下第一。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上下,为了拓展领土,掠民夺财,立功受赏。

  在利的驱动下,南征北战,东攻西杀,越来越富于侵略性:

  惠文王七年,虏魏将龙贾;

  十年,取魏十五县;

  十五年,大败韩、赵、魏、燕、齐及匈奴的联军,虏大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

  斩首八万二千……

  面对秦国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各国不寒而栗。

  惨败之后,只能割地求和,但秦的胃口越来越大,是任其宰割,还是与之对抗?

  各国都不得不认真调整自己的对秦政策。

  曾已介绍:鬼谷先生除“孙、庞”这对习武的干哥们外,还有苏秦、张仪两个习文的得意门徒。

  孙、庞兄弟,最终反目成仇,演出了几幕“斗智”的闹剧。

  以血淋淋的人头挂上城门而收场,无论如何,当老师的总是伤心。

  预感到日后苏、张二人将残杀不已,在苏、张下山前老先生一再嘱咐:

  “你们以后要相互帮助,切勿伤‘同门兄弟之谊’。

  二人也痛哭流涕的向老师发誓做保证:

  海枯石烂,情不可灭!”

  但下山后,终还得各奔家乡。

  苏秦是洛阳人,周天子的直属臣民。

  可惜“周天子”此时的势力还不如一个中等国家的大臣。

  在他手下,苏秦毫无用武之地,所以与周显王一谈之后,便道了“拜拜”。

  现在是秦国的势力最大,那就到秦国去碰碰运气,能得到重用,可就前途无限了。

  洛阳人因为王室微弱,当官为宦没有前途,一般都注重工、商业,逐“什一”之利。

  都积累了一定的产业,还出了几位富翁。

  苏秦家算是小财主,也有“负郭之田”二百亩。

  所以他的家人都认为他醉心于“政治”是“不务正业”,不肯支持他四处瞎闯。

  他却置众议而不顾,卖掉分给自己的那份产业。

  穿上黑狐皮大衣,坐着四匹马拉的“高车”在两个仆人的簇拥下,来到咸阳。

  由于“孙、庞”的关系,鬼谷先生的大名已远播四海。

  既然是“名师”高徒,秦惠文王接见的倒是挺痛快。

  但他的本意是接纳一位军事天才,对游说的政客没有兴趣。

  尤其是受“商鞅事件”的影响,对他们甚至有反感。

  一听苏秦说什么:

  “秦环山带河,进可攻、退可守,国富民众,乃建万世帝业之基,王有意乎?”

  惠文王更烦了。

  他崇尚实干家,认为苏秦说的这些都是无用的空谈,便冷冷的说:

  “羽翼没丰满的鸟不可高飞翔天,请先生且等几十年再来指教吧!”

  宣布接见结束。

  苏秦只得告辞。

  但他并不气馁,认为这次会谈的时间太短,没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观点。

  便再次请求接见,却连续受到拒绝。

  他又求见丞相犀首,通过交谈,犀首知道他有两下子,又怕顶了自己,也不肯替他说好话。

  苏秦还不死心,回到客店又写了一份十多万字的“建议书”求人递交秦王,满怀信心的告诉仆人:

  “这次一定能凑效!”

  可惜,仍是泥牛入海,渺无回音,也许秦王根本就没看。

  苏秦在咸阳等了几个月。

  既然人家不肯录用,当然不给发俸禄,连“最低生活保障”也没有。

  带的钱花光了,狐皮大衣也被虫蛀得脱毛漏洞,只得先卖仆人后卖车马。

  彻底绝望后,自己挑着行李徒步走回洛阳。

  到家时,胡子老长,满脸浑身的土。

  衣服破破烂烂,走路一瘸一拐,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要饭花子。

  如此“凯旋”当然不会受欢迎。

  妻子和嫂子正坐在机上织布,连饭都不给做,父母也不问寒嘘暖,并不关心……

  一句话,没人搭理!

  苏秦一声长叹,留下屈辱的泪水……

  但他却不肯向失败低头。

  冷静下来后,他从失败中找出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认识到政治家的语言不能只有华丽的外表,其内容更需具有实用价值。

  于是他从头开始,重温《太公阴符》等经典理论。

  对照现实,认真研读。

  到深夜困极了,就用锥子刺大腿,使自己疼醒。

  后来干脆用绳子把自己的头发与房梁栓联起来,一瞌睡就会被拽醒。

  从而留下“头悬梁、锥刺股”的成语。

  以形容学习的勤奋精神。

  勤奋学习的结果,不只是使他背熟了那些深奥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的视角。

  运用前人的理论方法全面深入地观察、认识现实,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他研究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及其变化趋向,分析了各国君主的心态直至性格爱好,以便有的放矢。

  做好充分准备后,他重新制订了一套政策,然后以手抚额,自我感觉良好的点点头:

  “这回应该能卖出去了!”

  这回他要以秦国为敌。

  由于秦的强大又侵略成性,已给各国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目前的形势是,任何一国单独的力量都不足与秦相对抗。

  所以他要把六国的力量联合成一个联盟,形成遏秦的绝对优势。

  起到遏制秦“东扩”的作用,以维护各国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是著名的“合纵”政策。

  由南至北的走向被称为“纵”,东西走向为“横”。

  六国在秦以东,大致成南、北相列。

  所以他们的联合被称为“合纵”。

  “合纵”对于遏制秦人东扩,减轻各国所受威胁,的确具有重大作用。

  但苏秦在推销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要实现“大联合”,六国中应存一个“带头人”充任“召集人”。

  齐、楚以外,此时赵的实力较强。

  对韩、魏、燕都有号召力。

  又处于各国趋近中心的位置,所以苏秦把游说的第一个目标选为“赵”。

  苏秦准备投奔的赵肃侯,是灭了智伯、豫让的第五代。

  赵肃侯算是较贤明的国君,有一次他要到大陵去游猎,走到鹿门,被门吏大戊午扣马而谏:

  “春种秋收,天道循环。

  当今正春种时节,耽误一天会损百日之食,您的游猎将会影响很多农民的耕作,则所损岂止千万?

  请原谅臣不许您出城!

  给千百人留口饭吃。”

  肃侯认为他说的有理,下车而谢之。

  但苏秦来得不巧,赵国此时是肃侯的弟弟安平君赵成为相,此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自大——

  不能相信有人会高过自己;

  又自卑,惟恐有人要取代自己。

  所以他的排外情绪特别激烈,派专人看守邯郸城门,游说政客,一律不许入内!

  请门卫几次通报都没回音,苏秦这次出来没带多少路费,等不起。

  既然进不了邯郸,决定转赴燕国。

  虽然燕赵相邻,但千余里用脚量,也得半月二十天的。

  为免再现赴秦的尴尬,他精打细算的花用每一文钱。 战国侠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