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国侠义

第139章 敲山震虎

战国侠义 清岚如水 6689 2021-04-06 03:4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侠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规则,秦的第一批打击目标是相邻的“三晋”。

  再以这三国为前沿阵地,向北、东、南次第扫平燕、齐、楚。

  这样可以目标明确、力量集中,少受其他国家的牵制。

  这个政策比“连横”更富于进攻性!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秦昭王和范雎的有生之年受到挫折,没能因此而完成“一统大业”;

  但秦最终还是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步地踏平了六国的首都。

  对于秦,范雎功不可没。

  当然,这里面也糅合进“硬交软攻”,先从三晋中选出一个最好打的目标。

  魏与秦是近邻,在多次受到重创后也很软弱。

  惠王时不算,仅魏昭王以后就陆续失地六百余里;

  安釐王继位后,卑躬屈膝以事秦。

  但魏冉仍寻衅征伐,派白起攻大梁、破暴鸢,取南阳四城。

  还是请教苏代支招儿,向魏冉行贿万金,才买得一时平安;

  因魏齐一案,又献六城,魏现在的领土,仅及文侯时的一半多一点儿。

  但范雎认为这块肉今后不易再吞食,因为啃到了会卡喉的骨头。

  这块“骨头”就是信陵君。

  应该承认,信陵君对他恩重如山,他有尽量先避开魏以免与信陵君发生正面冲突的个人因素。

  但在信陵府中避难多半年的所闻所见,使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对信陵君做了非常深刻的了解。

  他甚至比信陵君自己更充分地认识到信陵君所蕴藏的潜在能量。

  在关键时刻,信陵君可以把魏国人民凝集成一个不可征服的力量。

  有信陵君在,就不可重复破蓟、破郢、破临淄的历史。

  不清除这个障碍,绝达不到灭魏的目的!

  虽然信陵君于他个人有恩,但他是秦相,所以他仍然制定颠覆计划。

  也许消灭不了信陵君这个“人”,起码也要让信陵君在魏国的政治中失去作用。

  赵在“三晋”甚至六国中,也算是强者。

  尤其再想起赵武灵王“私窥咸阳”,秦昭王至今心有余悸;

  “完璧归赵”、“渑池会”也都没有摸清赵的底码。

  如果倾全力与赵战,也许不必担心战败。

  但胜利后的秦军如果筋疲力尽,出现“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局面,就非常危险。

  周边各国都不是吃素的善人,谁都可能趁机捞一把。

  倘若他们乘虚而入,秦就要“虎落平川被犬欺”了。

  所以,最合适的目标是攻韩。

  韩的领土狭长,旁魏、邻赵,国民富庶,兵力最弱,而且还缺乏斗志,极易打败。

  “得韩之地为根据,则可南攻魏而北袭赵,取他利以待天时,日有所进,便能吞尽三晋”!

  想的是真美啊!

  但韩的存亡,直接涉及到赵、魏的安危,事关生死存亡,就不能忘记那句“名言”:

  “急了眼的兔子也会咬人”。

  魏安釐王虽然柔顺,也不可不防。

  于是范雎搞了次“敲山震虎”。

  手段并不复杂,利用边境地区“百姓”打猎,越境追赶引起纠纷,然后便陈兵十万,要向魏讨个“说法”。

  魏王大惊,连忙派人去谈判。

  须贾的胆子已被吓破,提起“使秦”就犯癔病,又哭又笑,忽哀范雎、忽求张禄,嘴里直喊饶命。

  还是得辛垣衍出马,归还被扣人员和猎物,给予经济和精神赔偿,严惩魏方“闹事者”;

  再次重申《秦魏互不侵犯条约》;

  在任何情况下双方都只能通过谈判解决争议,不得动用武力,否则后果自负……

  表面上是对秦在这次纠纷中首先陈兵有所“责备”,实际上却缚住了魏的手脚。

  没有魏国的配合,赵独自援韩有相当困难。

  为了给赵一个下马威,在边境又寻衅与赵将贾偃战于河中,设计用河水淹死贾偃。

  正赶上廉颇出来巡边,急忙援救,慌乱里肩上中了一箭。

  虽然战斗的规模不大,对秦来说,却是一个意外收获,将使赵援韩受到很大影响。

  一切条件具备,秦派客将胡伤攻韩阏与。

  阏与属于韩之“要塞”,处于王屋山中,前行可达秦之“门户”函谷关;

  后依群山,则是自秦入韩的必经之路,一旦丢失,韩就无险可守,首都“新郑”惟有拱手让人。

  所以韩王急忙向邻国求援。

  韩、赵、魏三国的领土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划分并不整齐,而是犬牙交错。

  任何一国,尤其是韩被秦吞并,都会形成秦军陈兵于国门之外的尴尬局势;

  而且秦据阏与后,又可以通过井陉口直扑邯郸。

  阏与对赵十分重要,赵王急招大臣,商议对策。

  但廉颇却反对援韩,他并不是出于怯懦,长期的战争生活使他不得不慎重地对待作战所面临的险境:

  阏与地势险要,与赵之井陉相通的这一段路需盘山而过。

  其路间不容指,骑兵都须牵马而行,我军优势尽失。

  秦军若扼守住要路口,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也难通过;

  绕路走又要很多时间,远水不解近渴,徒劳无功。

  可恨臣又负伤,谁能去打这一仗?

  只有与魏国联系好后,共同出兵,才有取胜的把握。

  乐乘也支持廉颇:

  “阏与之险,甚于崤山。

  秦军如果将附近全部控制,设伏于‘老虎口’。

  我军若冒进,不等到阏与必被全歼,若不过‘老虎口’援韩又有什么意义?”

  乐乘为人深沉,军事知识丰富,他的意见很有分量。

  但秦军已仰攻阏与,魏国却毫无动静。

  据说因此信陵君已经与魏王吵红了脸,魏出兵的可能性很小;

  而秦若灭魏,便与赵半面为邻,攻赵之兵随时可发,赵国就更无宁日!

  惠文王和平原君对此不能不忧心忡忡。

  这可真是:

  不救不行,救又救不了。

  众臣陪着赵王,紧锁眉头,一齐长吁短叹,谁能拿出好主意?

  赵奢的职位这时还不高,要等几位前辈表态后才能轮到他发言:

  “既然韩亡会给我们造成心腹之患,就不能坐视不管。

  与其束手待毙,何如死里求生?

  臣意应该去斗争。”

  廉颇望着自己的部下不满地哼了一声:

  “逞匹夫之勇何益于事?”

  赵奢解释道:

  “在险要狭窄的地带作战,有如两鼠斗于穴中,勇者胜!

  只要统帅能把匹夫之勇凝集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将军久历沙场当然明白,无勇何以为战?”

  乐乘一撇嘴:

  “秦军也不是懦夫!”

  赵奢的回答是:

  “两勇相斗智者胜!”

  乐乘碰了个软钉子心中不快:

  “胡伤也是个有头脑的名将,你的智商不见得比他高!”

  赵奢毫不退却:

  “但他的头脑已被骄傲冲昏,只要我们慎重地跟他斗智斗勇,就能够找到他的弱点打败他!”

  在大家都感到棘手的情况下,赵奢居然敢力排众议,主张援韩,惠文王和平原君当然高兴,但说到能否做到?

  “赵将军,如果派你率军赴敌,你将怎样用智勇去打好这一仗?”

  “臣既已说出,自然有所考虑。

  但战争将置千万人于生死关头,如何激发将士们的勇气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

  而且兵行诡道,相机而为,只可一用,事前无可奉告。

  何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目前只能决定打、不打。

  至于怎样打的具体作战计划,则要搜集大量情报资料才能制订。

  有些措施,还要在战场上视战况随时决定。”

  廉颇虽然对让赵奢单独执行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还有些不放心,但见他说的都挺有道理,便不再反对。

  乐乘当然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但惠文王还是亲自到蔺相如的病榻旁,把会议情况都详细地告诉给他。

  蔺相如听完后喘着气对惠文王说:

  “大王,祝贺您又发掘出一员帅才,他已经胸有成竹,就让他去一战吧!” 战国侠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