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国侠义

第71章 穿梭各国(二)

战国侠义 清岚如水 5697 2021-04-06 03:4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战国侠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楚是大国,曾是长期威逼中原各霸主的主要对手,也曾称霸中原。

  现在虽然也逞破落衰败之势,毕竟还有三千余里的疆土、上百万的军队,为列国之最。

  做为“蛮夷”之帮,他与中原各国经常处于对立状态,很少联合。

  历史上与秦又曾有过互相救援的情谊,目前也受不到秦的巨大威胁。

  所以他对“合纵”不会感兴趣,但又必须把楚拉入反秦联盟中,却成为苏秦的一个棘手难题。

  不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弱点,抓住这些弱点,就是成功的契机。

  递交国书,就楚、赵间的外交事务进行磋商后,苏秦出使任务就算完毕。苏秦又提出要在楚国游玩:

  “臣生在洛阳,读书于太行,可说是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

  楚的东南皆大海,西与巴蜀相界,北和齐、魏为邻,领土之广阔,天下为首。

  听说名山雄伟、大江壮阔、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神往久矣。

  今有幸到楚,能否允臣一游?”

  身兼两相的苏秦竟然如此赞赏自己的江山,楚王很高兴,不但“允许”还要亲自陪同。

  立即安排舟、车,调集兵将,浩浩荡荡出发了。

  江南风光,绿水青山,果然别是一番情趣。

  所到之处,苏秦赞不绝口。

  楚王则讲解、介绍讲个不停,趁着他得意洋洋,苏秦随便地问道:

  “以楚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完全有能力争霸于中原,为什么您至今还逊让不前呢?

  您应该知道,秦王的野心很大,他在中原连年征战不断,目的就在于使各国臣服于秦。

  秦、楚都是强国,但双雄不能并立,总有一天要一决雌雄。

  一旦让秦控制了中原,其实力超过了楚国,必然会危及大王。

  倘若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几天的时间就能达到您的郢都。

  臣闻: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大王有所考虑吗?”

  这一问,刚才还兴高采烈的楚王,立时蔫了,叹口气道:

  “寡人何尝不思虑?

  只是孤掌难鸣,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敢轻启战端以致引火烧身而已。

  望着这只老虎跳跃肆虐,我是卧不安席、食不知味啊!”

  楚王肯吐露自己内心世界,下一步棋就好走了:

  “大王的考虑是正确的,对秦问题不可轻率,必须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攻之于死地。

  不过臣估计秦在没有控制中原之前,也无吞楚之力,所以秦、楚胜负的关键,是谁能获得中原各国的力量。

  秦是想用武力压服他们,臣意您可以通过政治、外交使各国与楚结成统一战线。

  秦、楚力量的对比,就会发生足以扭转全局的变化。

  实不相瞒,中原各国受的威胁最重,单个又都不是秦的对手。

  所以臣才向燕、赵、韩、魏献‘合纵’之策,联合抗秦以挽危亡。

  楚若也能加入……”

  说到这里,苏秦笑了笑,放低了声音:

  “所获之益就不仅是免除秦的威胁。

  试想,没有秦国后,天下还有谁是楚的对手?

  到那时,您不想当霸主,各国也得拱手相送也!

  并非臣吃里扒外替楚谋计,实乃大势所趋,必然如此!”

  做中原霸主,是历代楚王的梦想。

  如苏秦所议,加入“合纵”确是实现梦想的大好机会,楚王不能不跃跃欲试……

  苏秦的最后一个目标是齐。

  齐是东方大国,幅员辽阔、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实力雄厚。

  威王两败魏军后,曾一度处于中原领袖地位。

  由于中间隔着“三晋”,齐受不到秦的威胁。

  所以人有求于齐而齐无求于人,甚至在各国与秦战得疲敝不堪之后,他还会趁火打劫、捡点儿便宜。

  这就决定了他不愿同秦把关系弄僵,与各国也是若即若离,面上客气,并不亲密。

  在这样的心态下要把他拉入“合纵”,实在是苏秦最困难的最后一站。

  齐国现在是宣王继位,他知道叔父是冤枉的,便给田忌平反,但田忌回国后,因老、病,已成废人。

  宣王便把军政大权统统交给田婴,自己腾出时间来,招聚一批文人学者。

  如:慎到、驺衍、接予、淳于髡、田骈、等七十六人食上大夫之禄,在稷下主持讲学。

  此外,他还喜欢听“吹竽大合奏”。

  于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便混在乐队中混饭吃,留下“滥竽充数”的成语。

  这个历史功绩,比宣王在稷下搞的那些“学术研究”流传的更为广泛出名。

  苏秦在各国游说“合纵”的消息,也传到齐国。

  首先宣王自己认为“合纵”无利于齐,惹怒秦人还反受其害;

  再者自古“文人相轻”,手下那批学士个个嘴上都有几下子。

  对苏秦以“游说”取相本来就不服气,他居然又敢跑到齐国来卖弄!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非给他个迎头痛击,好好受受教训不可!

  大家憋足了劲儿,只等苏秦一到,各自亮亮精神头儿。

  苏秦当然了解齐国的状况。

  齐不加入“合纵”不仅是少了一份力量,他还可能起反作用,帮秦国扯“联盟”的后腿,成为一个隐患。

  所以,哪怕是刀山火海、龙潭虎穴,苏秦也得硬着头皮闯进来。

  齐王没有在朝堂大殿上接见苏秦,而把地点安排在稷下学宫,还美其名曰:

  想让学术界一睹苏相国之风采。

  苏秦明白,是在这里摆下了战场,面临的将是一场唇枪舌剑的肉搏战。

  既来之则安之,只是一笑。

  一入学宫,苏秦被揖到客座,斜对面两侧坐了二十多位峨冠广服的“精英”,府外还有几百名观战的弟子学生。

  若是胆小的,只怕光这阵势就被吓懵了。

  好在经过几年的磨练,他已懂得如何应对场面,只朝两边抱拳一揖便落座。

  慎到是“势家”的掌门老师,正在研究一个课题,没时间也没兴趣参加这种“讨伐”式的辩论会。

  但因他是一代宗师,就被强拉来当做具有“威慑”作用的“战略武器”,本不必出场。

  不料,他为了尽早退出“战斗”反倒抢先发言:

  “游说乃表、治学为本,请问苏相国,在鬼谷门下学的是什么专业?”

  老头子一问的分量很重,触人根底又不知其目的,回答很难措辞,但“火药”味儿不浓,倒像是在学术研讨。

  因他是“前辈”,苏秦只得恭恭敬敬地半跪着回答:

  “文、武两道,老师都曾指教,但学生偏重于安邦治国。

  在下以为,大千世界,分东西南北、四面八方;

  地理环境、民俗风情,虽十里而有异,而且人都欲趋利而避害,结果却大不相同。

  或飞黄腾达、或南辕北辙,原因就在于治国的方法不同。

  关键在于能否顺其‘势’:

  水,最为柔弱,用一片草叶就能把它划开。

  但从高山上冲下的激流,却能劈山摧石。

  这巨大的力量源于它所处的位置,所以安邦治国,也当据势而为。”

  慎到听得入迷了:

  这哪儿是鬼谷子的门徒?

  所论述全是我门中的观点啊,太精辟了! 战国侠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