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教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郁达夫杂文集(套装共四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战时教育
战时教育的意义,当分两层来说:第一,是适应战时的应急教育;第二,是准备战后复兴的国民教育。
从第一种意义来讲,战时的财力、物力、人力,应该统合起来,尽量接济前方;凡国家的一切施设,一切所有,都应该先顾虑及此。所以教育经费,在战时必然要减少,师资及壮丁,要被征去前方,或为战时必要工作而忙煞,教育的地点及设备,自然也不得不受种种的限制。因而上海的生活教育社,有下列的方案和办法,提出来供大家的研究:
(甲)战时教育方案
(一)战时教育之目的
一,培养并充实军事力量,以作持久战、消耗战之人力的补充。
二,培养技术人才,以谋抗战物力之数量的增加及效能的提高。
三,谋民众力量与军事力量之携手。
四,普及民众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准。
(二)战时教育之总则
一,把一切产业组织,战时工作组织,及任何可以形成集体生活的地方,统在争取中华民族之解放这一个目标下面,变做战时的学校。
二,抗战之一切活动及对于抗战之全面的认识,便是战时教育的课程。
三,在上述新的战时学校内所施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自我教育,便是战时教育的杠杆。
(三)战时教育之机构
一,除研究院而外,各级学校皆予以改造。
二,全国设战时教育设计委员会,省设战时教育工作委员会,县设战时教育指导委员会,来主持整个战时教育工作。
三,按(甲)各人之生理状态;(乙)工作能力及(丙)当前工作需要,将原有学生、民众以及失学儿童分别加入所列各项组织。
四,战时教育机构。
(甲)文化细胞与文化网。
文化细胞是战时教育基础的机构;家庭、工厂、店铺、军队、里弄、村落统可以组织,它的工作有识字、传信、口头新闻报道、卫生、唱歌等活动。文化网则为若干文化细胞之总体。它对文化细胞的活动负着辅导的责任。此外它可以举行壁报及其他文化细胞所不能单独进行之事项。
(乙)战时工作教育机构。
利用战时各种各样的工作组织作为战时教育机构。倘若文化网文化细胞代替了过去的小学教育及民众教育,那么这种战时工作教育机构便多少是代替中学教育及普通科的大学教育。
按工作性质分,可有义勇团、救护队、侦察队、新闻网、国防生产突击队等新的教育机构。
(丙)各种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及救亡大学。
各种战时工作训练班有类平时教育之师范学校,救亡大学则类平日教育之师范大学。当前工作需要某种干部,便开办某种干部训练班。
(丁)研究院。
这是与国防生产及军事技术有关的研究机关;实科教授,成绩优良的实科大学生及专家方得加入。
(戊)战时宣传与教育机构。
如剧团歌咏团、战时普及教育队、战时教育服务团、农村服务团、宣传队等等。
(四)战时教育之方法
一,如何把普通的团体和战时工作组织转变为战时教育机构。
(甲)建立严肃的集体生活。
(乙)在集体生活中举行政治的自我教育。
(丙)在集体生活中举行工作的自我教育。
(丁)必要时,在集体生活或个别训练方式下进行文化教育。
(戊)缅行工作检查,自我批评,并总结各种工作经验。
二,自我教育之具体方法。
(甲)配合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情势,订定工作计划。
(乙)工作执行。
(丙)工作检查。
(丁)自我批评。
(戊)工作经验的总结。
(己)理论的检验及变化。
(庚)理论与经验的记录(时间与精力可能允许的话)。
三,每一机构内应设一专人或专组,负责主持计划,检查批评,总结,及校阅工作记录之责。
(五)战时教育之课程
一、必修的课程
(甲)集体生活中之各项知能如集会、卫生、秩序等知能,团体与个人之认识等。
(乙)世界大势之认识。
一,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
二,帝国主义与殖民地。
三,世界主要国家对立之阵容。
四,世界前途的瞻望。
五,其他。
(丙)中国与日本的认识。
一,中国与日本之历史地理的认识。
二,日本侵略中国之历史。
三,中国国内之和平与统一。
四,中国全面抗战之意义。
五,中国之必然的胜利。
(丁)战时常识,如军事常识,防空防毒救护之知能。
(戊)民众训练工作的经验与理论。
(己)识字教育工作的经验。
以上可按各人,各战时教育机构之文化水准而异其学习之程度。
二、选修的特种科目。
按战时工作组织之性质异其科目。
三、研究事项
(甲)机器之制造与修理。
(乙)贱价而又耐用的防毒面具之制造。
(丙)汽油之代用品。
(丁)生产合理化之研究。
(戊)其他。
(六)战时教育之教师
一,战时教育之教师,已失去了它绝对的意义;不仅是教育者影响了、教育了被教育者;同时教育者也为被教育者所影响、所教育。
二,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内相师相学。
三,但在相对的意义上,教师还是存在的。
一切工作干部都是战时教育的教师。
前进的知识分子,前进的大众,前进的儿童和技术专家——都是战时教育的教师。(提案执笔者王洞若)
生活教育社同时还提出有战时教育的具体办法一案(执笔者满力涛),对于大学或各种专门学校及研究院的办法如下:
a,设立一个战时专门教育委员会,按照战时的需要,看全国应有哪些最高的专门研究机关,然后再看各大学的特点,和特殊情况,将各大学改成各种专门研究所。性质相同的可以合并起来,性质相异的可以分开,多余的就裁撤掉,没有的立刻补设起来,大概现时极需的有如下的几种:
甲,机械工程研究所(附兵器研究所);
乙,化学战争研究所(附防毒研究所);
丙,战时经济研究所(附战时财政研究所);
丁,粮食管理研究所;
戊,文通管理研究所;
己,电信研究所;
庚,军事政治研究所;
辛,航空研究所(附防空研究所);
壬,医药研究所;
癸,其他。
b,使这些研究所和各该部门的工作组织,紧密地联在一起,全所的指导员和研究员,都要尽可能全体参加各该部门的实际工作。
c,各研究所应完全放弃旧日那种迂缓无用的课程,而以各该部门之紧急需要为课程。
d,各研究所除去专门的研究外,也应有经常的时事讨论,政治研究,其他必要的训练。
对于中小学校,他们以为应该全部停办,但为救这集团的分散后不易再聚集之故,拟加以彻底的改造:
a,全体师生皆停止一切平时的生活程序,而组织中学生救亡协会,儿童救亡协会,或各种战时服务团,以此等救亡生活为教育生活。
b,在此等组织中,成立自我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据一般救亡团体的方法,执行政治的、时事的、工作的自我教育。
c,组织战时普及教育服务团,或小先生服务团,推行民众教育,在教育民众的工作中,教育自己。
d,在一般的工作以外,更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文方面的进修,和各种基本常识的学习。
对于一般散漫的民众教育,办法如下:
a,由政府、救亡团体、教育团体切实合作,组织战时普及教育委员会,负责设计指导,同时动员大中小学生,及文化人组织战时普及教育服务团,深入民间进行教育活动。
b,活动方法,最好完全改变旧日的态度,注重民众组织工作。首先根据他们的日常生活,组织一般的互助团体为难民互助会、战时互助会、民众消防队、村镇里弄联合会之类,然后再渐渐把它转化为直接的抗战团体,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这些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的生活中,进行普及教育工作。
(上列方案及办法各见《抵抗》三日刊第七、八号)
他们的方案和办法,究竟能不能被当局采取而见诸施行,当然是一问题,但战时教育的具体计划,总算也有了一个很粗的轮廓。虽则在课程与师资及编制方面,还很有可以讨论的余地,而接近战地的一般关心教育之士,所见者总大抵略同,关于战时应急教育的议论和实际,我就只抄录上举两文,作为代表,另外不更加以讨论。底下只想将关于复兴民族的新国民教育的内容,约略地来说几点。
由敌人的一意摧残轰毁我们的文化机关,和竭力逮捕惨杀我们的知识分子那两点看来,便知敌人想侵吞我国家,绝灭我种族,首务即在扫除我民族的文化,窒塞我民族的知识,而文化与知识的养源,谁也知道是在教育。战时教育的第二层意义,重心就在这里。
中国教育的革新,初期是在前清的末季,改书院废科举,把向来的教育内容及举士擢才的制度,改成了现代化。其后民国成立,国民革命成功,虽在教育的内容,与学校的编制上,有很多的改进;但对于根本的国民精神与国民意识,仍没有加以最大的注意。所谓国民者,系指在国家这一个集团之下,共同奋斗、努力、生存着的一员而言;离开了国家这一个集团,这分子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意义,因而也不得生存——断无生存之理——。是以国民的理想,就在国家的形成,而使它巩固发展永续下去;没有了国家,当然也就没有了国民。因此,国民教育的任务,就在集合在国家这一集团之下的一民族的共同思想,共同感想,与共同意志的养成。国民教育的基础第一当然是应置在这国家的集体思想,与民族的共通意识之上的。清朝是征服我们的异族,他们所施给我们的教育,自然不外乎培养我们的自私自利之心,削弱我们的团结力量,要我们失去了自觉而做一个驯服的奴隶。清朝养士施教,垂三百年,这一个教育中心思想,不幸到了民国,还仍保持着它的惰性的潜力;各自营私,不顾全体,只知有我,不知有国有同胞,就是这教育的成功。
所以在现时,或战后,我们要想施行复兴民族的新国民教育,第一就应该把这传统的奴性教育思想肃清,而把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渐渐地或急速地扶植起来,才能有济。但在这里应注意的,就是国民教育中对于国家观念的唤起,与民族意识的加强,并不是狭义的军国主义的提倡。只知侵略他人的军国主义,或欺凌压迫弱小民族的资本帝国主义,是我们所绝端反对的洪水猛兽,也系包括在我们的国民教育纲要中的一项。可是民族意识加强,坚实的统一国家形成以后,本来是只欲用以自卫的国力,老有变成侵略倾向的可能;故而我们的国民教育中第二个核心,应该是国民道德的培养。在国家这一集团之下,国民全体,互相谅解,营共同的生活,对于一共同目标,协力前进,本系每一个国民的天职。但是在营共同生活的集团之中,要使共同生活健全发展,那个人的公德,第一就不得不使它尽量发挥。说到了公德两字,似乎颇有语病,易使人想起与私德的对立;不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包括国民道德的全体而讲,公私之界,颇不易分;总之是凡一近代国家的国民,若不守住这国民道德,没有这道德的基础时,他就丧失了国民的资格,就是法外人了。
国民道德的内容,包含得极广,就是上举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也可以说是国民道德抽象的内涵;若想具体地把它列举起来,我们最好是用了已成的熟语来加以说明。陈主席屡次训诫僚属及青年的立身处世三大警句,就是国民道德的实际条项,现在想把它们来借用一下。
第一,是公正。不偏之谓公,不倚之谓正,这二字字义的解释,看去似很平常,但内容却极其复杂。先就“公”字来讲,必须有辨别、认识的头脑,才能分得出公私,向光明的大道前进。一不小心,堕入了借公济私的魔障,你自以为在替天行道,但实际却与公字往往要背道而驰;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认识不清,毛病大抵总在几微之处。其次“正”是正义感的发露,社会有社会的正义,国家及国际间,有国家国际的正义。我们是一国民,同时也是社会人,世界人;处处有正义要我们严守厉行,大小之间,并没有矛盾,并没有偏倚的。侵略者的幻觉,就在这正义感的变形上面。我们是反对侵略的,所以我们对正义,尤不应曲解。
第二,是认真。系将上面公正的实际认清之后,移入力行时的一种毅力,亦即是帮助我们认识辨别的一种内在基础。因循,苟且,知而不行,行而不坚,或知而不足,不知而不求知,都是不认真的结果。
第三,是有勇气。勇者并不是蛮勇之谓;凡见义不为为非勇。欺凌弱小为非勇,贪图便宜,使乖取巧,自私自利皆为非勇,从这几点消极的方面来一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有勇气的大概是怎样了。侵略者恃其兵力,横施虐杀,究竟是勇不是勇呢?当然不是的。
所以国民意识的确立,与国民道德的发扬,应该是我们的战后新教育的两大础石。这基础的筑成,先要赖于国语的统一,与文字的普及(有意、德各国先例可证),其次是史地知识的广播,尤其是民族成长与民权伸缩的历史。
每一国民,先有了这教育基础之后,然后方可授以适应于共同生活之专门技能与知识,以期各人尽其社会的职分,使得各从事于最适当的活动而竭尽其所能。在这一方面,当然要以科学精神为根底,先养成尊重科学的风气为急务。至于体育的锻炼,应与其他教育机关能保持平衡,原为斯宾塞尔氏以来所公认的学说,就是智德体三育的并进,但在战时或战后的教育,往往有偏重体育的倾向,我以为在我们的新教育纲目中,对这一点还应该慎重。三育并进,原是应该,偏重身体的锻炼,而忽略了国民教育的基础,以及专门知识技能的培养,则我们的新兴国民,也难保不演出德日军国民所犯的一样的惨剧。
教育是创造文化的冶炉,天地生人,原始人是同天地山川草木一样的自然物。必须经过陶冶,加以训育,受过社会的同化作用,自家庭而学校,自学校而大社会,随时随地。接受他人及社会的影响,而亦同时影响于社会及他人,文化才有进步,对国家对社会才能尽其集体安全的联带职责。
战后的世界,面目当然要一变,战后的教育,趋势自然也不同。像罗素在《到和平之路》里所说的那种绝对和平主义者的教育主张,我们虽然也有一半赞同,可是那些迹近无抵抗的彻底非战论旨,我们却不能囫囵接受。他说我们应当把好斗的残酷,及愤怒等心理一概剔除,这是对的;但他说我们不应当存国防之心,这却难了。世界大同,消灭战祸,大家来努力创造文化,原是我们的理想。但在这理想未实现以前,我们还是要我们的国防。
十月二十日 郁达夫杂文集(套装共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