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〇五、双雄出阵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〇五

  双雄出阵

  始皇帝死后,由于陈胜、吴广竖起叛旗,天下因而陷于大乱。这天下大乱有两个层面,其一是被秦灭亡的六国之遗族、遗民起而对秦报仇,其二则为被压迫的农民起而叛乱。

  陈胜、吴广之举兵当然属于农民造反,天下大乱因而揭幕。但与此呼应的有力造反团体,大半是为了对秦报仇。

  硬拖出在民间悠闲牧羊的楚王后裔为“楚怀王”,这是因为复仇之战非得有一精神象征不可。

  楚怀王的任务只是激励诸将、允诺事成之后的褒奖事宜,等于指挥交通的警察。

  “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推翻秦。我将封第一个攻进关中并且平定该地的人为关中王。”怀王对诸将宣告。

  关中泛指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一带而言。

  虽然多少已起摇动,秦毕竟是天下之主,其军队也相当精锐。

  秦将章邯于攻破项梁后,转而攻赵,并且将巨鹿(今河北省南部之巨鹿县)包围。由于赵向诸侯请求救援,诸侯遂应所请,纷纷出兵,但只是在十几个地方筑造城寨,观战而已。

  楚怀王所派出的上将军宋义也一样,企图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势,却被积极派副将项羽所斩。由于项羽已掌握全军,楚怀王不得不任命他为上将军。

  实际上,怀王非常厌恶项羽。

  虽已就王位,但怀王在不久之前还只是个受雇于人的牧羊人。因此,他对庶民的心理非常了解。一般老百姓绝不愿意拥戴项羽这等性情刚烈的人,因为他丝毫不以庶民生活为念。他在攻陷襄城时,曾以顽强抵抗为由,将全城男女老幼悉数活埋,其人性之残忍由此可见一斑。

  “陈王也好,项梁也好,我军过去攻占的土地不知凡几,结果却被打败,为什么呢?主要是军队只知勇猛表现,却草菅百姓性命的缘故。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到百姓协力的。所以,卑职希望这次选派征西将军时,不要以统率队伍能力强者为考量,而要选择对百姓宽厚的人物。”

  听到白发老臣的发言,怀王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这位老臣名叫陈溪,过去出仕于灭亡前的楚国朝廷。据说,这个人出仕期间毫无建树。由于他和项梁的父亲是朋友,所以经由项梁的介绍而到怀王身边伺候。

  ——我知道这个人一点用处也没有。大王就当做摆饰,把他放在身边吧!

  项梁如此推荐陈溪。

  反正你是没有实权的傀儡,身边根本不需要干练之士。项梁当时大概如此以为吧?

  然而项梁说的一点没错,到任后的陈溪简直像个木头人,毫无表现。但他刚才首次发表的意见,却和怀王的想法不谋而合。

  “说得好……统率军队能力不必太强……要对待百姓宽厚……对!派刘邦担任这个职务应该最适合!”

  怀王决定选任刘邦为征西统帅。

  倘若项梁在世,他一定不会让傀儡一般的怀王掌握统帅的任命权。由于这是项梁阵亡后不久的混乱时期,怀王才得以行使这项任命。

  “卑职想推举的就是沛公,大王却在卑职尚未启口之前就把这个名字说出来。卑职认为这是大王明智之举。”老臣陈溪抬起头说。

  “大家都说你的记忆力不好,丝毫没有创见。现在我才知道如此批评你是不对的。你刚才的进言太好啦!”

  “谢大王夸奖。”

  老臣陈溪告退下去。

  项梁死后,怀王将国都移至彭城(徐州市)。陈溪回到彭城内的宿舍。

  “反正我只是鹦鹉学语嘛……”走进宿舍门口时,他如此自言自语。

  进入宿舍后,他笔直走进最里面的房间。房间里有一个人端坐在那儿等着他。

  “结果如何?”那个人问道。

  “我完全照你的话进言,结果大王大大嘉许了我一番……谢谢你。以后如果再有什么事情需要通过我禀奏,你尽管吩咐吧!”陈溪说。

  “征西军统帅任命事宜……”

  “你放心吧!大王说过要指派沛公的。”

  “那太好啦!”

  端坐着的人原来是张良。

  前往巨鹿救援赵军的项羽,奋战如鬼神。

  全军渡河之后,他不但把所有的船只沉入河里,更将锅釜以及宿营用的帐篷全部烧光——破釜沉舟,表示绝不退却。

  “全军只准携带三日份口粮,绝不许超过此数!”

  项羽下此命令,意谓决心三日内破敌。他心急如焚,由此可见。他必须尽早结束在河北之地的战役,然后进兵西方。非第一个攻入关中不可,绝不能输给刘邦。

  “谁退却我就斩谁!”

  将兵莫不奋勇向前。

  包围巨鹿的秦将领是王离、苏角、涉间等人。统帅章邯将本营置于巨鹿之南,并大筑甬道,以输送武器和粮食。

  甬道是两边筑有防壁的道路。

  项羽反包围王离军队,经过九次攻击后,成功地切断甬道,也就是切断了补给线。

  此际,项羽军队的呐喊声几乎足以摇撼天地。

  ——楚之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史书如此记载,可见当时的战况何等惨烈。而且这次战役有众多旁观者,如前所述,受陈余之邀前来救援的诸侯军队,都在各自的城寨中采取坐山观虎斗的姿态。他们爬到城壁上看着这场战斗,看得十分出神。

  “项羽军实在勇猛!”

  “这般果敢的战斗精神,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项羽真会指挥部队!”

  “在这样的将军领导下打仗应该很过瘾,一定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吧!”

  他们莫不如此赞叹。

  此役,秦将王离被俘,苏角阵亡,不愿意投降的涉间则投火自尽。

  战斗结束后,观战良久的诸侯将军纷纷来到项羽阵前,表示愿意接受其指挥。楚之上将军项羽,现在成了诸侯之上将军。

  项羽正在解救巨鹿之围时,率领征西军的刘邦已暴露出不善于作战的弱点,一切都在不顺利的状态之下。

  刘邦由据地砀出发后,抵达成阳。成阳相传为太古时代尧帝去世之地,在现今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黄河流经其旁。只是,当时的黄河水路在更偏北之处。

  由成阳来到昌邑时,与彭越军合流。彭越是昌邑之地的盗匪首领,手下均为地方游侠或无赖。这样的团体在当时是充斥各地的。

  昌邑不是现今之山东省昌邑市。虽然也在山东省,但这个地方却在完全不同方向的成武县之东、金乡县之西。

  虽然收编当地的杂牌军,却连在附近的一支秦军都打不过。

  ——栗有刚武侯之军,兵数约四千。

  张良放出去的探子回来报告这项情报。

  刚武侯是隶属楚怀王的武将,算来是友军。

  “我们找刚武侯借兵如何?”刘邦问张良的意见。

  “他大概不肯吧!刚武侯是以小气闻名的。”

  “是吗?那我们如何是好呢?”

  “抢夺啊!把这四千士兵抢过来。”

  “喔,对!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向友军部将抢夺士兵,这样的事情听来不近情理,但这在当时一点也不稀奇。

  “相信刚武侯的士兵也盼望被别人抢夺。”张良说。

  应该西进的刘邦暂时率领部队折返至栗,抢夺刚武侯的四千士兵后,再度攻打昌邑,结果还是攻不下来。

  “没有必要攻下每一个城。攻不下的城我们就不去管它,继续前进就是了。昌邑秦军士气尚未高昂到会追击我们的程度。这一点不必担心。”张良说。

  连士气不甚高昂的军队都攻不破,刘邦部队的战斗能力之薄弱由此可见。

  刘邦还在昌邑陷入胶着状态时,项羽已俘获王离,与秦之统帅章邯军队在漳水对峙。

  被俘获的王离,是始皇帝时代老将王翦的孙子。而项羽的祖父项燕则被王翦所杀。

  “你对我的战略服了吧?”项羽向俘虏王离问道。对降将也要显耀一下自己的本事,项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胜负不是只靠军略和武勇决定的。”王离回答。

  “你还不认输吗?为什么不承认不如我呢?”

  项羽一定要从降将口中听到“甘拜下风”这句话才会罢休。

  “不!”王离摇头说,“我家包括祖父王翦、父亲王贲和我本人,三代都是秦国将军,经过无数次战役,夺过无数人命。我是因历代杀戮而得到报应,所以才打败仗的。”

  “你毕竟是武门之后,才这般死鸭子嘴硬。不过,我告诉你,我家也是代代武将,光是我杀过的人数,都要多过你家三代。而我却诸事顺遂,因此,报应之说是根本不成立的。”

  “这是报应之时还未到而已。”

  “好,那我就慢慢等待接受报应吧……我问你,什么人会让我受到报应呢?”

  “那当然是天。”

  “天?好,我会好好记住这一点的。”

  项羽以怜悯的眼光望了一下王离。王离则将脸别开。

  这时候,一名手下趋前,报告陈余来访之事。

  “喔,他来是为了那件事……让他等着吧!”

  实际上项羽并非另外有事,而他却故意让陈余苦等。“那件事情”指的是讨论准备致章邯的劝降文书。

  “你把大意说给我听吧!”项羽道。

  这封信,内容好像很长。陈余带来的是一大捆竹简。

  ——书以能记姓名为足。

  年轻时叔叔项梁要他读书时,项羽会如此回答。书只需读到会写自己名字的程度就够——这样的项羽,学问当然极其有限。而且,向来讨厌读书的他,看见陈余带来的一大捆竹简就感觉头痛,压根儿没有心情去读它。

  “是的。”

  陈余开始说明文书大意。

  秦将中,转战南北屡获大胜的白起,以及逐戎狄于北并筑造长城之蒙恬,皆被皇帝赐死。在秦国,纵有功勋却因故被杀乃常有之事。无罪者尚且如此,而章邯将军您率领军队转战各地三年之间,损失兵士达数十万之巨。结果,无数叛军是否已被镇压?不!叛军之势力毋宁说是与日俱增。在法律至上的秦,此项责任非得有人背负不可。丞相赵高将担负此项责任乎?该卑鄙小人断无可能有此担当。届时必转嫁责任并诛杀将军您乃意料中之事。

  将军若有功,则因赵高之嫉妒而将被诛;无功,则亦难逃腰斩之刑。尚盼阁下慎思,天将灭秦乃昭然若揭之事。将军倘若与诸侯联合攻秦,定将有南面为王之日。欲为王,或欲被斩,望请三思……

  “章邯会因为读了这封信而投降吗?”听完大意之说明后,项羽问道。

  “依卑职之见,可能性大约五成吧!”陈余回答。

  同时,在章邯大营内,跑了一趟咸阳的长史欣,正向章邯建议投降。

  “赵高是难缠的家伙,将军无论胜或败,结果一定会被处死。将军应该有所考量。”长史欣以恳切语气说。

  “结盟之事,项羽会同意吗?”章邯深深叹了一口气。

  “应该有五成的机会吧!”

  “是吗?……项羽正企盼立功的机会。平白失去这个机会,他会甘心吗?”

  “可是,楚军正缺乏军粮。这一点项羽自己很清楚,所以他大有可能接受盟约之议。”

  “既然对方缺乏军粮,我们不是可以长期作战吗?”章邯没有放弃继续作战的念头。

  “即使长期作战而获胜,结果还是死路一条,将军难道没有想到这一点吗?”长史欣似乎反对章邯心猿意马,以断然口气说。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