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五十三:辅公祏叛乱(3)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6526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就在辅公祏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比他小很多岁的他的年轻的老首长杜伏威,此时却在长安突然死亡,时间是公元624年二月。关于杜伏威的死因,千百年来,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有说是李渊害死的,有讲是杜伏威自己病死的。《资治通鉴》对杜伏威的死惜墨如金,只有一个字:“薨。”《旧唐书》翻了一番,变成了两个字:“暴卒。”两部权威史料对太保吴王的死因只字未提,连一向喜欢评论的司马光先生在此事件上也闭口不言,不知道是何原因。对一个敏感的政治人物,“薨”和“暴卒”说了等于没说,这就相当于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宣布杜伏威死了。至于到底是“因病医治无效”呢还是“畏罪自杀”或者是“其死因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之中”,没有交待。欧阳修等人在《新唐书》中给出了一个杜伏威的死因:“伏威好神仙长年术,饵云母被毒,暴卒。” 云母是道家炼制出的一种丹药,当时的上流社会很多达官贵人都相信服用云母会强身健体、长生不老。其实这类道士炼制出的丹药中的砷、汞和铅的含量很高,长期服用会形成慢性中毒,但限于科学认知水平,众人都对服丹之事乐此不疲,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因服食丹药直接和间接死亡的皇帝至少数以十计,连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英明的皇帝也是因此而死。杜伏威确实好服丹药,所以说他中毒死亡也不是没有可能。但由于杜伏威死亡的时间窗口过于敏感,正处在他的部下大举反叛的节点上,因而后世对他的死因就有了众多猜测。

  笔者个人认为,不能完全排除杜伏威是被李渊派人暗杀的。造反的辅公祏是杜伏威的委任的江淮军最高领导,这不能不让李渊有所怀疑。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人在长安的杜伏威和造反有瓜葛,但政治多疑的李渊也不是没有可能假定此事和杜伏威有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李渊动手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他杀死杜伏威,让叛乱的江淮军失去效忠对象,使他们变得群龙无首,绝了大家的想头。另外,杜伏威一直没有交出江淮军的统帅权,这也让李渊放心不下,李渊在长安礼遇杜伏威,有很多笼络安抚江淮军的成分在内,使他们保持稳定。但既然江淮军已经公然造反,也就没有必要再对杜伏威供着养着了,不如早杀一天早绝祸根。然而,这个江淮之王死亡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没人能说得有鼻子有眼。千年的光阴黯淡了一切印迹,我们的鼻子早已闻不到血腥,眼睛不再能看透迷雾。如果真的是李渊毒死他的,也许杜伏威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死因,因为作为皇帝,在他服食的云母里加点要命的物质太简单不过了。有一点很清楚的是,杜伏威死时只有二十六岁,还不到而立之年,在这种如火如荼的青春年华期间就追求长生不老,让人觉得可悲、可叹、可疑。

  杜伏威一生看走眼了一个人:辅公祏。辅公祏是潜伏在他身边的一只没安好心的黄鼠狼,杜伏威全然不觉,他把黄鼠狼看成了“黄鼠狠”,虽然只差那么一点,但关键就坏在那点上了。在杜伏威在皇帝身边当人质的时间节点上,他挥戈戳天,明摆着就是想在长安给杜伏威挑好墓地。没见过部下造反,主将还能留着吃饭的家伙到永久的。可怜杜伏威在李渊面前一生谨慎,最后还是不慎死于非命,给后人带来了无数的猜测。他死后不到一个月,辅公祏叛乱就被平定。李孝恭缴获了辅公祏造反时特意伪造的杜伏威来信,他不知道这是辅公祏的假托之书,将其作为杜伏威是造反幕后总指挥的证据上报给李渊。李渊极度生气,下诏“追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取消了杜伏威生前的一切官职封号,把他的老婆孩子全部逮捕,罚为奴隶。只到李渊下台后,他的接班人李世民知道杜伏威是被冤枉的,才给他重新平反,恢复了杜伏威的一切政治待遇和其后人的生活待遇。杜伏威在隋唐所有实力派反王中,是最主动、最真心投靠李唐政府的,但他的际遇却并不比那些和李渊死磕到底的强硬派反王好多少,死后还连累家人,若不是碰上李世民这样史上少见的明白皇帝,他的造反黑锅恐怕要永远背下去。总结杜伏威的一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一个好心没有得到好报的投降派。

  三月中旬,唐宋两军决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李孝恭率领的唐军已抵达驻守博望山和青林山的宋军大将冯慧亮、陈正通的阵地前沿。冯、陈二人久历征战,经验丰富,见唐军远道而来,故意紧闭营门不与之交战,他们欲图通过拖延时日消耗唐军锐气,然后趁对手气衰力竭时再率众出击。见宋军坚壁不战,李孝恭采取相应反制措施,一方面派兵“绝其粮道”,破坏对方粮食运输线,一方面召集诸将商讨用何种方法打击拥兵不动的宋军。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冯慧亮等人握有强兵,且占据水陆险要之地,如果硬攻,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如直指丹杨,掩其巢穴。”大家主张抛开南方的长江沿线守敌,率领军队快速北上,直接去攻打辅公祏所在的丹阳。李孝恭觉得此计可操作性较强,准备照计实施。

  此时,他的那位黄金搭档李靖又站出来与众不同地否定了这个听上去很美的作战方案,并指出了直捣丹阳之策可能存在的一个被忽视的重大风险。李靖认为,宋军精兵并非全在博望山和青林山长江防线上,辅公祏“所自将亦锐卒也”,丹阳城内的守军同样是将强卒精,倘若贸然舍近求远进攻宋军大本营,大军必将被挡在丹阳坚城高垒之下。而军队受阻后,冯慧亮、陈正通若是催军北进,和丹阳守军从南北两边对攻城唐军进行内外夹击,那腹背受敌的唐军定难逃败局。在否定北击丹阳的计划的同时,李靖还提出了自己的作战策略:“若出不意,挑攻其城,必破之。”这里的关键词是“挑”,挑逗挑战挑衅挑刺都行,只要把宋军从营中钓出来就成。李孝恭还真拿李靖的话当回事,别人一万句也顶不到李靖一句。听完李靖的分析后,他马上放弃了直接进攻丹阳的想法,决定从外到里一步步来,先解决最近的敌人。具体的战法是“使羸兵先攻贼营而勒精兵结陈以待之”。这战法很没人性,总是拿羸弱的士兵作为诱饵,让他们的不堪一击去挑逗起敌军的战斗欲望,而战场上的不堪一击是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的。但在还没有人文关怀概念的唐朝,为了能打胜仗,士兵生命的成本大多时候是忽略不计的。

  于是,由一大群弱不禁风唐军士兵组成的先锋团向宋军驻守的大营冲去。营寨里的宋军一看这阵形、气势和精神风貌,靠,不咋地啊,干吧!在唐军攻营不克,转身而走时,宋军全部出动,排山倒海般追过去。当他们追出几里远的时候,埋伏的唐军精锐突然杀出,将正在一门心思追赶目标的宋军杀得溃散而逃。这期间,杜伏威的养子阚棱在战场上表现尤为突出,他见宋军来到面前,立即取下头盔对他们大声呵斥:“汝曹不识我邪?何敢来与我战!”这句话比核武器还管用,这些原江淮军将士中许多人都是阚棱以前的部下,他们听到老领导阚棱的怒喝,“皆无斗志”,有的扔下武器,有的向阚棱敬礼,军心一下子就散了,“由是遂败。” 阚棱是江淮军少有的猛将,“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一挥则击毙数人。”这种张飞式的人物凭借自己以前在军中的威信,一声霹雳断喝,即使没身历其境,也可以想像出当时众多在现场的宋军是如何诚惶诚恐的。其实江淮军并不是不能打,而是缺少像阚棱这样能领兵的猛将。辅公祏这次造反,江淮军连一半的战斗力都没发挥出来,所以败得很快,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缺少了杜伏威这样的领军领袖。如果真的是杜伏威亲临江淮反唐,那情形将会大不同,唐军必将为多一个人而不得不多付出千万条将士生命的巨大代价,这也是李渊为什么想要杜伏威进京伴驾的直接原因。

  阚棱在这次平叛中功劳很大,他是杜伏威“钦点”南下对付辅公祏的一张王牌,杜伏威派他出战,应该是有意向李渊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但没有自证成功,反而还给自己证出了通敌污点,被李渊当成了造反总头目。而被他派上战场的阚棱,同样把自己证出了问题,被李孝恭“以谋反诛之”。如果说李孝恭对辅公祏炮制出的假信不能分辨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他杀死平叛功臣阚棱完完全全是私心作祟,公报私仇。阚棱因为这次讨伐战自己功劳苦劳全有,所以“颇自矜伐”,骄傲地把头昂得老高的,可能是辅公祏看了不服气,在兵败受审时,他一口咬定阚棱与自己通谋,想把阚棱拖下水。这时候说这种话,只要是脑袋不缺“零部件”的人都知道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李孝恭当然不相信。但后来李孝恭在处理“籍没贼党田宅”的战争善后事宜时,将杜伏威、王雄诞以及阚棱的田地房产都一起没收了。阚棱当然很生气,跑去找李孝恭申辩,可能是态度不友好,可能是声音高八度,也可能是骂了“他母亲的、你姥姥的”之类的气话,把这个皇室赵郡王给惹火了,一拍桌子,你个反贼还敢嚣张,捆起来,斩。唉,一个英雄就这样没了,父子三人都给“黄鼠狠”辅公祏去垫背了。李孝恭这事做得绝了点,他把辅公祏别有用心的供词上纲上线了。这话信与不信,这事究与不究,裁量权全在李孝恭手上,他可信可不信,可究可不究,是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李孝恭就大舍小显然是主观上的故意,不知道辅公祏知道阚棱以谋反罪被斩首的时候,会不会很有成就感?亲者痛,仇者快。讲的就是这种悲剧。

  宋军向后溃败以后,李孝恭、李靖不给对方有喘息之机,命令水陆两路唐军全力追歼逃敌。唐军“乘胜逐北,转战百余里”,将博望、青林两山的守卫宋军全部击溃,冯慧亮、陈正通等高级将领逃回丹阳,部下被“杀伤及溺死者万余人”。此战不但令辅公祏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荡然无存,而且使丹阳失去了保护屏障,门户大开,直接暴露在唐军的枪口之下,唐军可顺江直达丹阳城。李靖见已拔除了丹阳的警卫哨,又使出了他兵贵神速的杀手锏,率领一队精兵先期杀向丹阳。李靖虽然是个战神,但他这次也没算到辅公祏竟然弃城不战而走。这时候,辅公祏的身家还能抵得上个把地主富农的,他手上还有好几万将士,但此时他已恐惧缠身,满脑子只有一个“跑”字。从此开始,他把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都献给了 “跑”字,除了睡觉,他都在马背上。当李靖赶到丹阳的时候,辅公祏已在跑往会稽的路上,他想去投靠自己的兵部尚书左游仙。会稽即今天的浙江绍兴市,和辅公祏所在的南京还是有不少路程的,要想安全跑到那里是有难度的,因为李世勣正带人撵着他的屁股在追他呢。

  辅公祏真不走运,碰到了唐朝两个最有名的战神:李靖和李世勣。在战场上,这两人碰到一个就算是走背运了,要是一次碰上两个,就相当于中国足球队比赛抽签抽到了意大利或巴西队,哭都淌不下眼泪------眼泪给吓干了呗。李靖和李世勣并称“二李”,为唐朝统一以及后来开边拓土立下了旁人无法企及的功勋,这俩“李子”可不是一般的李子,比苹果还大,比西瓜还甜。唐初最能打仗的三个人也就是“一个西瓜,两个苹果”。西瓜是指李世民,苹果当然就是李靖和李世勣了。

  李世勣一路追赶,辅公祏一路狂奔。当辅公祏跑到东边不远的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时,跟随他出丹阳的数万人只变成了五百人,这会儿,连地主富农都瞧不上他了。逃到句容前面的常州(今江苏常州市)时,因天色已晚,辅公祏便夜宿常州城。这时候,他的部将吴骚见辅公祏大势已去,准备发动兵变将其逮捕,然后投唐。但由于走漏了风声,提前得到消息的辅公祏慌忙带着几十个心腹逃出了常州,连自己的爱人和孩子都没通知,就只身跑了。可能是辅公祏觉得找老婆和生孩子都太容易了,所以在最危险的时刻,带着能保护自己的心腹比需要自己保护的老婆孩子重要多了。唉,这家伙,活该打一辈子光棍才好!

  不过,到了这种程度,他就是想打光棍也没机会了。辅公祏带着最后的几十个人跑到武康境内时,“为野人所攻。”当地的农民叔叔伯伯们将他们抓住送给唐政府。辅公祏被押解到丹阳,在这座自己曾经称帝的城市里,辅公祏身首异处。李渊真是特事特办,两个在他手上造反的反王刘黑闼和辅公祏,都没有被押送到京城,而是直接就地斩首,连面都不愿见一下,可见李渊是多么痛恨别人造他的反,这个自己靠造反上台的皇帝警惕性还是蛮高的。

  成功剿灭辅公祏叛乱,李孝恭、李靖表现出色。李渊对两人特别满意,大加封赏,升李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不久,拜封扬州大都督,而李靖一直在李孝恭麾下担任行台兵部尚书和大都督府长史。对于险被自己杀死的李靖,李渊是赞不绝口:“靖乃铣、公祏之膏肓也,古韩、白、卫、霍何以加!”连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在世也比不过李靖,这个评语,牛啊!

  随着辅公祏的江南变乱被平定,唐朝的统一战争也圆满地划上了句号。经过六年的征战,李渊领导的唐王国最终剪灭群雄,笑到了最后,建立了一个疆域广阔的封建帝国,将大唐带入了和平发展的快车道,为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创造出辉煌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军事、政治基础。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唐朝国内再无重大叛乱,直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发生,将盛唐拽入低谷。

  唐高祖李渊大器晚成,青年和中年时期都在姨父杨坚和表弟杨广手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生活着,不曾想却在知天命的年龄突然龙跃而起,一飞冲天,成为至高无上的尊贵天子。在隋末多如过江之鲫的各路反王中,李渊以并不十分强大的势力后来居上,并成功据有天下,除了他自身确实具有的很多优点之外,这中间也存在着无数的机缘巧合和他人的“帮忙”。如果把李渊夺得天下比作是获得“造反终身成就奖”的话,作为获奖选手的李渊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除了要感谢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婆孩子外,还应该真诚感谢李密、感谢王世充、感谢窦建德、萧铣等未获奖选手。仔细算起来,这些造反界的大腕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都无条件成了李渊唐朝大厦的赞助商。在“唐朝大厦”的建设过程中,作为大厦产权所有人的李渊只挂了个总设计师的头衔,其他具体建筑都是别人替他操办的。李渊画了张大厦草图后,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包工头子”就都抢着按图建造去了,大厦结实的桩基是在中原牵制了大量隋军主力的李密承包的,四周的承重柱则是王世充、窦建德和萧铣、杜伏威等人完成的,而内部装修就是刘武周、薛举等北方豪强就近免费赞助的了。至于后来造反的刘黑闼、辅公祏等人,很像是替他们的老领导向李渊讨要被拖欠的工程款和劳务费的,只可惜,工资没讨着,还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不过,那时候大局已定,房子都建好了,造反讨薪已过了最佳时期,刘、辅二人有点不识时务。这两人确实也是外行,不懂得在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是不可能干得过业主单位的。

  从此,业主李渊过上了奢靡华贵、嫔妃成群的惬意生活。不过,外人的造反虽然暂时绝迹了,但自己儿子的造反却正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紧锣密鼓准备着,并最终使他的晚年陷入到绵久的失意惆怅和无穷无尽的哀伤心痛之中。。。。。。

  第二部到此结束。十分抱歉地告诉大家,第三部起将暂时不再进行网络连载。因为出版方有其他考虑,真的很对不起大家,感谢朋友们的订阅,我将尽量说服出版方,等书面世以后再继续连载。

  给大家鞠躬!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