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并进化你的机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从华尔街到硅谷(套装共9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建造并进化你的机器……
很多人面对铺天盖地的任务会感到无所适从。相比之下,成功者却能从琐碎事务中抽身出来站在高处,观察整个事情的原因和结果。这种高层面的视角能让他们像机器一样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了解哪些人、哪些事能做好,哪些人、哪些事不能干好,以及怎样把人组合起来形成最佳的工作成果。
你现在已经了解怎样对待你这部机器的两组关键零部件——文化和员工,我现在谈一谈对机器进行管理和改善的原则。
在下一条,我将阐述,像机器一样看待机构时所运用的高层次思维方式的总体原则。这不仅仅是一个思维试验,像机器一样思考有很重要的实用性,能帮助你管理团队、设计职责和制定工作流程。
在“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中,我就运用这个方法来讨论如何在最高层进行组织架构设计。
在你了解怎样建造并操作你的机器以后,你的下一步目标是如何对其进行改进。我们运用五步流程来实现:(1)树立目标;(2)发现问题;(3)诊断并发现问题根源;(4)设计改进方案并解决问题;(5)完成任务。对任何机构而言,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今世界充斥着诸多昙花一现的公司,是因为其最初的优秀品质已经丧失,而领导层又未能充分适应新情况对员工和设计进行改变。也有一些公司能不断改造自己,持续攀上新的高度。
接下来的各条将阐释在一个机构里五步流程的运作方式,你应该做哪些事确保发挥其最大功用。为使之有效,你必须像一个组织工程师那样俯视你的机器,把产生的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持续完善员工队伍和机器设计,使产出越来越理想。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妥善安排员工。能不能做好这一点决定了你能否获得成功。
最后两条内容,是关于怎样让创意择优能像所设计的那样,在日常管理和战略决策层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运用工具和计划指导工作”描述了系统化工具对于确保创意择优如愿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在“千万别忽视治理”中,我想说明,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桥水的日常经营,我一开始也低估了治理在确保公司持续有效运转方面的作用,我学习到了一些通过治理促进创意择优的重要原则。
10 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
无论用什么方式,更高层次的角度都有助于你设计目标、建造机器来实现目标。我经常把桥水实际产出与我头脑中期望的产出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寻求改进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桥水这部机器的成功运转。
关于你应该为自己的公司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我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我只是想说,本书生活原则部分所涉及的目标设定总体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公司。但是我希望指出,在运作公司的过程中,你和你的同事必须清楚地知道,如何从你公司总体的目标和价值观中,推导出具体的目标——节约成本,让客户更加满意,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等。
不管你设计得有多好,你的机器总会出问题。你自己或其他能力强的技术人员需要发现这些问题,打开机器盖子来诊断其根源。你及任何负责诊断的人必须了解机器的每组部件——设计和人,也必须清楚他们是如何协同运作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几乎包括设计在内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有关。如果不能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机器,并且看到所有部件的情况及如何协同运作,你必定诊断不出问题,失去潜在可能。
在桥水,我们机器的总体目标是为客户创造优秀的回报——当然是反映在其投资收益率上,但也反映在我们之间的交往以及我们对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的共同判断上。这种对创造优异回报的承诺,是我们在桥水的首要目标。坚守这种超高的标准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挑战,尤其是在我们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在接下来的几条中,我会回顾案例,讲述我们的客户服务质量如何下滑,以及如何通过五步流程对机器实行改进的过程。
但我想先跟你们分享建造、改进任何机构的高层次原则。
10.1 从高层面俯视你的机器和你自己
高层次思考不是指级别高的人所做的思考,而是指自上而下地审视事物,如同你从外太空看你自己和整个地球。从这个绝佳角度,你会看到大陆、国家和海洋之间的联系。拉近镜头,你还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可以近距离看到你的国家、你的城市,再到你的街区,最后到你身边的环境。从这个宏观的视角,你对事物有了比仅围着你自己的房子打转更深刻的洞悉。
a.不断把结果和你的目标进行对照。你必须经常在努力达成目标的同时,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评估,因为所有产出都能反映出机器运转情况。只要发现机器的问题,你就要进行诊断,了解是设计不对,还是员工未能恪尽职守。
样本量很重要。任何问题既可能是某种一次性缺陷,也可能体现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根源。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问题,对于你就能轻松判断究竟属于哪种情况。
b.出色的管理者就是一家机构的工程师。出色的管理者既不是哲学家、演艺人士,也不是实干家或艺术家,他们是工程师。他们把机构当作机器看待,兢兢业业进行维护和改进。他们设计出流程图,展示机器如何运作,如何对设计进行评估。他们开发出量化工具来评价每个独立的机器部件(最重要的是人)和整部机器的运转情况。他们不断对设计和人员进行完善以便更好发挥作用。
他们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心中装着机器运行的因果关系,系统地进行维护改进。他们非常关心与此相关的员工,不希望对员工的态度、期待导致员工心情不愉快,从而影响机器的持续改进。对员工漠不关心,既对个人不利,也对个人所属的团队不利。
当然,你在机构中的职位越高,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越重要,但你仍然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协调技能。一些年轻的企业家都是从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并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提升管理能力的。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具备了管理技巧,随着职位攀升逐渐再发展出想象力。就像伟大的音乐家一样,所有出色的管理者都同时具备创造力和技术能力。任何层级的管理者,如果不具备组织工程师的技能,就不会成功。
c.制定量化评价工具。量化工具能够通过提供数字、在仪表盘上显示报警灯等方式说明机器运转的结果,是进行效果评价的客观途径,并对提高生产率往往有良好功效。如果你的量化工具足够好,你仅凭该工具就可以对人们的行为及后果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制定量化工具时,要考虑到你为了解事物进展而需要回答的最重要问题,要假设哪些数据可以揭示答案。不要用你已经有的数据,也不要按你的需要去粉饰数据,因为那样做你就无法得到你想要的答案。首先问你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并设想一个会给出答案的量化工具。
要记住,任何一个量化工具都可能给出错误的结论,你需要足够多的证据来寻找规律。当然,输入量化工具的信息也需要经过准确性评估。从评级的平均数里面,可以衡量准确性,那些给出很高平均分的评级结果可能存在问题。强制人们对同事绩效进行从优到劣的排序,也有一定帮助。强制排序与曲线定级基本属于一类。能进行跨部门、跨团队独立评分的量化工具特别重要。
d.要注意别把精力过多用于应付各种事务,而忽视你的机器。如果你把精力用在完成每个单项任务上,你就会不可避免地忙碌不堪。如果你能把注意力放在建造和管理机器上,就会不断有所回报。
e.别被突发事件分散注意力。不管任何项目或计划多完备,总会产生一些突发问题,看起来似乎属于紧要且需要关注的问题。但这些突发事件可能是陷阱,分散你的精力,让你无法像机器一样思考,所以你自己一定要警觉,不要被别的事情吸引。
10.2 应对每个问题的手段都要服务于两种目的……
……(1)让你与目标更为接近;(2)能够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培训和测试。第二个目的比第一个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你打造一家稳健的公司,并使其在各种情况下运转良好的关键。很多人都更关注第一个目的,大错特错。
a.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一个案例。要思考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应适用于什么样的原则。这样做并帮助其他人这样做,你就能针对此类问题的反复发生找出妥善的应对方案。
b.如果出现问题,要在两个层面进行讨论:(1)机器层面(该结果怎样产生);(2)案例层面(如何应对)。不要仅仅就如何具体应对进行案例层面的讨论,因为这是微观管理(你是在做你手下员工该做的工作,他们会错误地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要进行机器层面的讨论,弄清楚事情应该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并探究为什么没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如果你急于确定应对策略,你必须告诉你的手下该怎样做,要确保解释清楚你想怎么做以及相关原因。
c.制定规则时,要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则。你不会希望手下员工对你所制定的规则只是敷衍了事,规则必须明确较高的道德标准,让员工感到有责任严格遵守,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对规则进行完善。做到这一点,要靠稳健的、经由公开讨论测试过的工作原则。
d.你的政策应当是你的原则的自然延伸。原则是分层的——有一些至关重要,有一些则不太重要,但都是决定你的政策的,而你个人决策受政策影响。要对政策进行梳理反思,确保彼此之间一致,也要梳理政策所依据的原则,这样做很有帮助。
如果出现无政策可循的问题(例如,某员工的职责是出差,却因出差导致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就不应在不诉诸更高层次原则的情况下随随便便做出回答。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制定政策必须像司法体系形成判例法那样——在应对具体案例和解释法律适用过程中,反复酝酿、循序渐进。
这就是我的行事方式。当一个案例发生,我要为自己的应对方法设定原则,并与他人达成共识,看大家是否都认同这些原则,否则就进行修改完善。桥水的原则和政策基本上就是这样产生的。
e.尽管好的原则、政策几乎都会提供良好的指南,但要记住每条规则都会有例外。每个人都有权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实际上也有义务对原则和政策提出挑战,如果与自己所相信的最佳方法存在不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去对原则和政策做出改变。改变政策必须经政策制定者(或对完善原则负有责任的人)批准。
若有人希望在桥水的重要政策上寻求例外,他们必须就此起草一份新的政策建议,上报给管理委员会。
例外情形应该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如果一项政策有了太多例外,就不会有多大效果。管理委员会将正式进行讨论,或者拒绝,或者适度修订,或者予以采纳。
10.3 了解管理、微观管理和不管理的区别
出色的管理者重视协调,而非亲力亲为。就像乐队的指挥,他们并不演奏某个乐器,却能指挥整个乐队演奏精彩的乐章。相比之下,微观管理是事无巨细向下属交代任务,甚至替他们完成任务;不管理是指员工在没有你的监督和参与下独自工作。为了取得成功,你需要了解这些区别,并在适当的层面做好管理。
a.管理者必须确保自己负责的领域运转有效。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把员工管理好(如上所述);(2)“下沉”去做本不该自己做但下属做不好的工作;(3)把管理不好的领域提交给上级管理。第一个选择是最优的;第二个说明要对员工和设计做出改变;第三个选择是很艰难的,但有时是必要的。
b.管理你的下属就好比是在“一起滑雪”。如同滑雪教练在滑雪中指点学员一样,你应当与员工密切接触,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下属的优缺点。通过试错进行适当的调整,慢慢地,你就能够看出他们能独立完成什么任务,不能独立完成什么任务。
c.优秀的滑雪者当滑雪教练要比新手当教练强。可信度加权也适用于管理。你的过往记录越好,你作为教练就越有价值。
d.你应当把具体工作授权给员工做。如果你把自己限于细节,你要么存在管理或培训方面的问题,要么手下人能力不济。出色管理者的标志是他不必亲自做任何事。管理者应视自己陷入细枝末节为不良信号。
同时,如果觉得你自己距离实际情况太远,根本不了解那些重要而缺乏管理的事务,只想着授权给别人做事挺危险的。出色的管理者知道这二者的区别。他们会加强招募、培训、监督,以便让员工尽量很好地独立完成任务。
10.4 了解员工及其工作的动力,因为人是你最重要的资源
对每个人的价值观、能力和技能做一个完整的评估。这些素质是一个人行为的真正动力,详细了解这些信息后,你就会知道一个人能做好什么工作和不能做好什么工作,应该避免做什么工作,以及应当如何培训他。对员工的评估应当随员工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员工,你就不知道该要求他们做些什么。你就像在暗夜飞行,如果你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你自己。
a.经常了解那些对你和公司重要的人。对关键员工进行详细了解,敦促其将困扰自身的问题说出来。这些问题可能是你所忽略的,或者是他们对其存在误解。不管如何,把这些问题公开提出来是至关重要的。
b.对员工的信心应通过了解而来,而不是随意猜测。管理者不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人授权。了解人并决定给予他们多少信任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管理者对新入职员工能否完成职责没有信心,新人会感觉被冒犯。新员工会觉得这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其实管理者虽然只是比较务实,认为还没有时间认识新员工,双方也没有直接接触,无法对新员工有所了解。
c.根据你的信心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了解。从事管理,基本上包括对你所负责的任何事情进行调查摸底,以便发现可疑信号。根据你的了解,你来决定自己了解事情的程度应该达到多深:对于看起来可疑的人和事,要多做了解;对有信心的人和事可以简单一些。在桥水,我们用一系列工具(问题日志、量化指标、每日更新、检查清单等)来得出客观的考核数据。管理者应经常进行评估和现场核查。
10.5 明确职责
要消除含糊的预期,让每个人意识到假如他没有达成目标或完成任务,那是他个人的失败。最重要的人是这样的人:他们对完成使命负总体责任,他们知道应当做什么,并有确保完成任务的纪律。
a.记住谁负什么责任。这似乎显而易见,但总有人无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即便一个公司的高层有时也会表现得像一个正在学习踢足球的孩子,只会跟着球跑,努力提供援手,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对绩效没有改善反而有破坏作用。所以,要确保让员工记住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式,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b.防止“角色错位”。角色错位是指某个工作岗位因为情势变化或临时需要而未经深思熟虑就做出变更。角色错位通常会导致让错误的人承担错误的职责,并使得工作分工变得模糊不清。
10.6 深入探究你的机器以了解你能从它那里期待些什么
要经常问责你的下属的工作,并确保其明白这能揭示问题和错误,对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是件好事。这样做是为了让你得到你所想要的结果,即使对那些做得很好的人也要这样问责(尽管给他们的自主空间可以相对大一些)。
问责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下属也应当经常向你问责,你就也可以得到提升。此时,他们会明白自己也像你一样有责任找到解决办法。站在看台上品头论足,比在球场上拼搏要容易得多。把人赶进球场一显身手可以让你的团队变得更强。
a.获取足够程度的理解。管理某个领域时,要对你身边的人员、流程和问题有足够充分的了解,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若没有这种了解,你就会轻信别人讲给你的故事和各种借口。
b.不要保持太远的距离。你应当非常熟悉你的员工,定期和员工交流反馈,进行高质量的讨论。虽然你不希望被一些闲言碎语打扰,但你必须能够从适当的人那里快速获知信息。你的工作设计中必须包含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否则,你就会冒管理不当的风险。我开发的工具能够让我拥有一扇窗子,了解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喜好是什么,遇到问题我会及时跟进。
c.利用“每日更新”来了解团队成员的行为和思想。我要求下属每天花10—15分钟简单写一下当天的工作、遇到的问题以及反馈意见。通过阅读这些工作记录并交叉验证(例如了解其他合作人的表现),我可以估测他们如何合作、情绪如何、有哪些线索需要注意。
d.问责以了解问题会不会突然发生。如果问题出乎你的意料,可能是因为你远离了你的下属和工作流程,或者你对下属和流程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缺乏足够认识。在危机酝酿期间,必须保持密切的沟通,以确保不会发生意外情况。
e.问责过程要触及你直接下属的下一级。你要知道他们向你的下属直接报告哪些内容,观察他们在你的下属面前的行为,否则你无法了解你的下属是如何管理他的下属的。
f.允许你下属的下属随时越级向你汇报。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提升责任心的方法。
g.别想当然地认为员工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员工的回应可能基于其错误的理论,或者是凭空编造的,所以你应该时不时进行交叉核验,尤其是听上去可疑的时候。一些管理者不愿这么做,感觉这样做似乎是不信任员工。管理者应当明白,信赖正是通过这个探究的过程来实现的。如果员工懂得了这一点,他们在表达意见时就能提高意见的准确性,你也会越来越清楚你可以信赖谁。
h.要学会明察秋毫。你会总是听到一些话,说某个人对某件事有意见,或者遵守原则不当。例如,不指名道姓地提及“我们”,可能暗示某个人要逃避错误。
i.让问责过程透明,而非私下问责。这有助于保证问责过程的质量(因为别人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能强化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文化。
j.欢迎被问责。欢迎别人问责你很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当你被问责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你的情绪化的“低层次的自己”可能会针对别人的问责说出这样的话:“你这个古怪的家伙,你竟然反对我,让我感到很难堪。”但你内心理性的“较高层次的自己”会这样想:“我们能这样诚实真是太棒了,这样的理性交流能够保证我去做正确的事情。”要服从于“较高层次的自己”,同时记住问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除了让你的公司正常运行、保持自己与问责你的员工之间的良好交往以外,你自己要能经受住此类问责,这会提升你的人格素质,让你保持镇定。
k.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相互间的沟通通常不畅。假想一下你要对没有嗅觉的人描述玫瑰花的香味会怎么样。不管你的描述有多准确,都不会产生效果。思维方面的差异也是如此。这就像是盲点,如果你有一个盲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你就很难发现那里有什么。解决这些差异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开放心态,还要与其他人互动验证,以便形成完整的图景。
l.不放过一个可疑线索。把所有可疑线索找出来是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因为:(1)小问题可能是潜在大问题的征兆;(2)解决小分歧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分歧;(3)在努力营造崇尚优秀的文化的同时,要经常指出问题、直面问题,无论问题有多小(否则你就可能面临陷入容忍平庸的风险)。
对工作进行优先排序可能导致你忽视了身边的小问题。对小问题熟视无睹就会让人认为你允许小问题的存在。想一想如果你的房间遍布小块垃圾,而你要踩着它们才能穿过房间。的确,房间的另一边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处理,但随手捡起小块垃圾也不会耽误什么。通过强化一种崇尚优秀的文化,就会产生第二轮、第三轮涟漪。虽然你没必要把每一块垃圾都清除,但你不应忽视你踩着它们通过这个事实,在你通过的途中拾起一两块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m.解决问题有很多办法。在评估责任人如何完成工作时,不应仅仅看其是否按你的想法去操作,而是是否以好的方法去操作。不要指望能以一种方式取得成功的人,还能以另一种方式达成。那就无异于强制要求贝比·鲁斯改变他的击球方式。
10.7 像公司的拥有者那样思考,要求你的同事也这样做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如果你不受你行为结果的影响,那么你就不会为行为负责。如果你是一个员工,老板付给你钱让你上班取悦他,那么你的思维就不可避免会被这种因果关系牵着走。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要确保你设计的激励和惩罚措施能够让员工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而非部分责任。这需要一些简单直接的安排,例如让他们觉得是在花自己的钱,在非办公时间也不应忽视职责。如果员工发现他们自己的收入待遇直接与公司相关,这种类似所有者的关系就会产生回报。
a.休假也不应忘记责任。像所有者那样思考,意味着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妥善履行职责。即便外出度假,你也有责任确保工作不丢。你在外出休假之前,可以做好一系列安排和协调,确保一切尽在掌握。这不需要太多时间——远程检查一下工作进行的状态也就需要一个小时,而且不需要每天都检查,因此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跟进一下。
b.强迫自己和员工做困难的事。这是一项自然法则:你要想保持强壮,必须坚持锻炼。你和你的员工要像健身房的教练和学员那样配合,让双方都保持健康。
10.8 承认并应对好关键人物风险
对每个关键员工必须至少安排一个替代人选。确定好继任者,并加以训练助其履职。
10.9 不要对所有人等同视之,要合理对待、有所区别
人们常说,对人区别对待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但是,合理对待人就必须有所区别,这是因为人和环境都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裁缝,你不会为顾客剪裁缝制同样的衣服。
然而,要按照同一套规则来对待员工。这就是我努力把桥水的原则不断充实完善的原因,要确保原则足够有深度,并考虑各种差别。例如,若某个员工曾经为桥水效力多年,他的待遇自然异于别人。类似的,我认为不诚实是不可容忍的,但我不会对所有人、所有不诚实的行为都同样对待。
a.别轻易被迫让步。在过去那些年里,许多员工威胁我,说他们要辞职、起诉我,或在媒体上爆料羞辱我——以你能想出的各种方式。一些人奉劝我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息事宁人,但我觉得这样做未免有些短视。让步不仅仅有违于你的价值观,还释放出了规则被修改的信号,以后还会招致此类事件。所以,捍卫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虽然在短期内比较艰难,但是我愿意接受挑战。我关切的是要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怎样看我。
b.关心员工。如果你不是与你关心和尊重的人一起共事,工作就没有意义。我会出席任何别人真正需要我的场合,如果整个机构和团队都是这样行事,就会变得很强大、很值得为之奉献。在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必须对其进行私下慰问。
10.10 优秀的领导一般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不愿意用“领导力”一词来描述我的所思所做,因为我不相信大多数人认为的“高超的领导力”能发挥作用。很多人认为优秀的领导者很强势,能激发别人的斗志,激励别人追随自己,很强调“追随”。这种典型的领导者通常把疑问、异议看作威胁,宁愿员工做到“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负有决策的义务。但因为领导者并非看起来那样的全知全能,人们总会觉醒,并感到气愤。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既喜欢他们的魅力领袖,同时又渴望将其推翻。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与我所认为的有效关系相去甚远,而发挥出最大的有效性,则是“领导者”最需要做的事。坦承自己的不确定、错误和弱点,比试图掩藏要务实得多。更重要的是,拥有好的挑战者胜过拥有好的追随者。理性的讨论和分歧是务实的,因为这可以对领导者进行压力测试,让其重视那些被其忽视的事物。
我认为,领导者有一件事不应该做,那就是操纵。有时候领导者会操纵员工情绪来促使员工做事,而如果员工明白过来,他一般是不会做的。在创意择优的环境下,你是在与聪明人打交道,你一定要按理性思维行事,而非基于本能和情绪。
最有效的领导者的工作目的在于:(1)开明地寻找最佳答案;(2)带领他人一道进行寻找。这就实现了一起学习、求取共识的局面。一个真正伟大的领导者难免会对一些事情拿不准,但随时准备通过开明的探索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在其他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领导者在外形和行为方面更像技艺超群的忍者,就总是能战胜动作片里孔武有力的英雄。
a.既要弱,又要强。有时候,问别人问题来形成判断可能被认为是弱势和不果断的表现。这当然不是。问问题是理智行事的必要条件,也是变得坚强和果断的前提。
要经常向有智慧的人寻求建议,让比你强的人来具体指挥,目的是做到理解最佳、领导决策最佳。要保持开放心态,同时还要行事果断,与跟随你的人求取基本共识,要知道,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甚至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赞同你的意见。
b.不要担心你的员工是不是喜欢你,不要让他们告诉你要如何做事。你要操心的是要尽可能做出最佳决策,因为不管你做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有些事你做得不对,或很多事都做得不对。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希望别人相信他们的观点,如果你不信,他们就会生气,即便他们自己也没有理由相信自己就是正确的。所以,如果你是个合格的领导者,你就不应该对别人不认同你的意见而感到意外。重要的是,你在评估自己决策正确与否时,要有逻辑、立场客观。
只要你自己有适当的开放心态,即便你相信自己比一般人更有见解,也不能说明你缺乏逻辑或武断自负。实际上,认为一般人的想法超过你和你身边见解超群的人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你们是经过了一番努力才到了现在的高级职位,而且你和那些很有见解的人比一般人都拥有更多的信息。否则,你们和那些普通的人就不会处于现在的工作职位。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见解不比一般人高,你就不会是领导者;如果你的见解比他们的更高,那就不必担心你做的事情不受欢迎。
因此,你该如何对待员工呢?你的选择或者是忽略其存在(导致他们怒气冲冲,而你不管他们怎么想),或者无原则地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这不是什么好主意),或者是鼓励他们把分歧摆到桌面上,经过公开、理性的讨论让每个人了解你观点的相对优势。要允许把分歧公开,愿意进行观点论战,无论输赢,只要最好的观点胜出即可。我相信,创意择优不仅可以产生比其他机制更好的结论,还能使合理但不受欢迎的决策赢得更多认同。
c.不要发号施令让别人服从你,要努力为人所理解并理解他人,以达成共识。如果你希望让别人服从,或是出于自我为中心或是由于你认为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更为有利,长此以往,你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当只有你一个人在思考时,结果不一定好。
独断专行的管理者没有自己的班底,也就是说他的下属都没有自己的观点。这在长期看来不利于每一个人。如果你发出太多的指令,人们可能会有怨言,对你的命令阳奉阴违。你对聪明人施加的最大影响——以及他们对你施加的最大影响——来自持续就真实情况和最佳决策去求取共识,这样你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
10.11 确保你和你的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欢迎别人监督你负起责任
让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是指充分理解他们和他们的处境,并评估他们是否能够和应该换一种做法,并与他们保持共识;如果他们无法满足一定要求,就将他们解职。当然,这不是说要对他们实行微观管理,也不是让他们必须达到完美(让工作量特别饱满的员工把每件事都做得出色,这不现实,也不公平)。
但是让人承担责任可能会招致不满,你也不需要凡事都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要与他们共同探讨做事的逻辑,以便让他们理解你这样做的价值,但别让他们自行其是。
a.如果你已经与别人就某事的做法达成一致,要确保其按此操作,除非你们就改变做法已形成共识。人往往无意识地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非需要做的事。如果他们忽视了做事的优先顺序,你需要为他们重新指引方向。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听取员工汇报工作进展很重要的部分原因。
b.区分两种不同的失败情况,一种是没有遵守约定,第二种是根本没立约定。如果你没有明确表达你的预期,你就不能让下属为没有达到预期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要假定有些事情虽不明说也能理解,常识在实际中并非都那么常见,如果有具体要求,就要明示出来。如果责任总是因为规定不具体而落空,则应想想是不是需要修改设计。
c.避免下沉现象。这是指管理者被迫去做下属的工作,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下沉现象类似于角色错位,因为管理者跑去干本应属于别人的活。尽管为了达成目标,角色错位在临时情况下可能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意味着机器的某个部分发生了故障而需要修理。下沉现象则是管理者经常不能调整职责,不得不去承担其他领域的职责,而实际上这些事别人完全能做得很好。当管理者更多地关注完成任务而不是操作机器时,他肯定犯了下沉的错误。
d.当心那些混淆目标和任务的人,因为如果他们分不清楚,你就不能信任他们并给他们委派职责。清楚目标的人通常能有大局观。一种测试方法是:问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目标XYZ的进展如何?”好的回答是先指出关于XYZ整体进展的总体情况,如果需要,再分述各任务情况来支持论证。只见任务不见目标的人只会讲任务完成情况。
e.当心缺乏重点、徒劳无益的“理论上应当”。所谓“理论上应当”,是指人们主观臆断别人或自己能够胜任某件事,但实际上并不知道能否胜任(如“萨利应该能够做XYZ”)。要记住,如果你真的希望做成某件事,你需要找在相关领域有成功经验的具有可信度的责任人来执行。
类似的情况还有,当人们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时,会模糊地、隐匿具体人名地说“我们应该做XYZ”。一定要明确“我们”是谁,要指名道姓,而非仅仅用一个模糊的“我们”,并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来确定具体工作是什么。
一些并不承担责任的人相互说“我们应当……”是毫无意义的,那些人应该向责任人指出应该做什么事情。
10.12 清楚地传达计划,用明确的量化指标对进展予以评估
员工应当了解本部门的计划和设计。当你决定偏离既定路线时,应与相关方沟通你的想法并征求意见,以便让所有人都了解新的路线。这样可以让人们接受该计划,或者表达怀疑而提出改动建议。这也使目标清晰,看出哪些人在坚守职责,哪些人无法履职。应当每季度至少开一次部门会议,在会上重申目标、任务和职责,也可以每月开一次会。
a.继续推进之前要回顾计划执行情况。在提出新的计划付诸实施之前,要花些时间反思迄今机器所发挥的作用如何。
有时候员工觉得难以把当下的情况纳入考量或对未来做出预测。有时候他们忘记是哪些人、哪些事导致事情发展得顺利或不顺。让他们或你自己,来说说我们如何走到当前阶段,你可以对照结果,把做得好或做得差的重点项目突出标示出来,勾勒出一幅整体的图景和目标。确定哪些人负责哪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协调达成共识。要能够在不同层面把所有这些项目联系起来,以便让员工理解整个计划,给出反馈,并最终建立信心。
10.13 在无法充分完成职责时,将问题提交给上级解决……
……让你的下属也积极主动这样做。将问题提交给上级的意思就是说你自认为无法驾驭某种情况,并让别人来充当“责任人”。你提交问题的对象——你的上级——可以决定是否辅导你完成工作,或由他们接管你的工作,或让其他人来做,或采用其他办法。
很重要的一点是,把问题提交上级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责任。所有的责任人都将最终面临这样的考验,即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驾驭。要把自己的忧虑提出来,使得老板知道风险所在,让老板和上级责任人能够就下一步的工作达成共识。如果不能驾驭而又未把责任提交给上级,那才是最大的失败。要确保让员工有积极主动性,要求他们在无法符合预期目标或在截止日期前无法完成时,及时说出来。这种沟通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就如何解决具体问题以及寻找什么人接手达成共识。
11 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
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取得成功,你必须发现问题但不能容忍问题。问题就像添入火车头发动机中的煤,通过燃烧——制定和实施解决办法——来推动我们前进。你发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次改进机器的机会。发现问题而不容忍问题,是最重要也是最不为人所喜欢的事情。
对很多人来说,发现问题是很难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宁愿对进展顺利的事情大唱赞歌,而把问题掩盖起来。那些人的想法是非常落后的,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利于一家机构。不要为了一时的好评而停住前进的步伐,要为能找出不令人满意的进展而感到欣喜。虽然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使你感到紧张,但回避问题(也不应对)会使你更加紧张。
这种因担心事情发展不理想而感到的紧张是非常有好处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动力去开发系统和指标,监测机器的运行结果,并激励那些管理得力、经常开展系统测试、寻找机器上各类问题的人继续前行。经常有这样的担心,并加强交叉核验,对于做好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要确保把小问题都清除,因为如果任由小问题泛滥,它们就会变成大问题。关于这个观点,我会讲一个例子:一开始我们都未能保持最佳,而后认真思索了相关问题,找到了根源所在,制定了改变方法并付诸实施,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初创桥水时,我事必躬亲,包括公司的投资决策、管理决策,之后,我建立了支持体系,并最终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公司仍创造了优异的业绩。随着桥水的发展,我制定的标准体现出了不妥协和直截了当的特点:我们为客户提供的分析报告质量保持如一,无论是否由我本人提供。那是因为当客户问“我们”的看法是什么时,他们不是在问随便一个人的看法,他们希望知道的是我和其他负责投资决策的CIO的想法。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桥水的客户服务部或者自己处理客户的提问,或者根据问题的难度水平转给拥有不同经验的员工,指定他们作答。客户顾问(职业经验丰富,经指定代表桥水与客户对接)必须充分理解问题的含义,知道什么问题该找什么人回答。为了确保客户服务的质量,我制定了一个制衡体系,其中,我们的一些最棒的投资思想家本人要亲自起草拟回复给客户的备忘录,并且对同事的答复进行质量控制,把打分结果录入有据可查的指标系统,以便跟踪监测事情的进展,并在必要时做出改变。
2011年,作为管理体制转型的一部分,我把这个过程的监控权交给了别人。过了几个月,客户服务部的一个员工就开始发现问题。事情始于一份备忘录,两位资深投资人员发现一份已经发给客户的备忘录有误。尽管只是些小错误,对我们来说却很重要。在我的推动下,新的管理层开始重新审查其他备忘录,并发现这个问题并非孤例,它反映了质量控制机制出现了大面积的故障。更糟糕的是,审查还发现责任人未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诊断。让人非常担忧的是,当时还不清楚,如果没有我的坚持推动,还会不会有人肯花时间去调查。
这种未能反思问题、未能拒绝容忍问题的事例,不是不小心引起的。它的发生是因为很多人在流程中只关心完成任务,而对目标是否达成评估不足。他们变成了橡皮图章,而非能工巧匠,那些应该“尝尝汤的味道”而保证出品质量的高管却在忙于其他事情。
这个问题的暴露让我们都感到很失望,因为这表明,长期以来指引我们取得成功的高标准在逐渐下滑。面对这一残酷事实让人揪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好的。此类问题的存在——无论是因为机器设计的缺陷还是个人能力的欠缺——都不让人感到丢脸。承认有缺陷与接纳缺陷不是一回事,这是朝着克服缺陷努力的第一步。这种揪心,不管是出于羞耻、尴尬,还是因未能做得更好而产生的沮丧,都好像肌肉松弛带来的那种不安,逼得你赶紧去健身房刻苦锻炼。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你将发现,直面问题激发出了重要的创新和改进。
以下原则围绕如何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11.1 如果你不担心,你就要担心了;如果你担心,你就不必担心
这是因为,担心出差错会为你提供一种保护,而对差错毫不担心,则可能让你暴露于风险。
11.2 对机器进行设计和监督,确保能发现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不够好,否则就自己动手做
这通常要由合适的人来做——那些愿意深究、无法容忍低质量工作和产品、具有较好综合能力的人——并要有好的量化指标工具。
a.指定员工负责发现问题,给他们时间进行审查,确保他们有独立的报告路线能够反映问题,而不必担心揭丑的后果。如果没有这些机制,你就无法仰仗员工来反映你想了解的问题。
b.当心“温水煮青蛙综合征”。很显然,假如你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里,青蛙会立即跳出来。但如果你把它放进常温的水里,给水逐渐加温,青蛙就会待在锅里被煮死。不管对青蛙而言这是否属实,我总会看到在管理者身上出现类似的情况。人们都有慢慢习惯于不可接受事物的强烈倾向,而这些不可接受的事物明眼人一看就会非常吃惊。
c.当心从众心理。即便没有人担心,也不表明没有问题存在。如果你发现了一些无法接受的事情,不要因为别人都已经看到且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就认为没什么问题。人很容易陷入这个陷阱,但这是个致命的陷阱。无论你什么时候发现了一些不好的事物,一定要向相关责任人指出来,让他们负责改正。要明白无误地说“这顿饭馊了”,不要吃下去。
d.发现问题时,要把结果与目标相对照。这意味着把机器的产出与你希望达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任何偏离情形。如果你期待着能在某个具体的区间实现改进(如下图)……
而结果却导致以下情形(如下图)……
……你会发现你需要了解问题的根源,以便有效应对。否则,原路径就会持续。
e.“尝尝汤的味道”。把你想象成厨师,菜出锅端给顾客前先品尝汤的味道,是不是太咸或者太淡了。管理者也要针对其所负责的每个工作结果做这样的事,或者在公司里指定某人帮他们做此事。授权从事这个工作的人被称为“汤味品尝者”。
f.尽量让更多双眼睛来寻找问题。鼓励员工把问题带到你面前共同研究。如果你的员工对本部门的发展抱有责任心,都敢于大胆提出问题,你就能在问题处于容易解决且尚未造成严重损害的阶段及时发现问题。要和与最关键部门联系最紧密的员工达成共识。
g.“打开瓶塞”。你有责任确保员工无拘无束地交流意见,要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机会来发言。不要期待他们能定期提供给你诚实的反馈,应明确要求他们这样做。
h.最熟悉工作的人最有发言权。至少他们能向你提供理解问题的角度,因此要确保你能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问题。
11.3 在分析问题时要非常具体,不要泛泛而谈
例如,不要说,“客户顾问们没有和分析师很好地沟通”,要具体地指出哪些客户顾问做得不好、哪方面做得不好。从具体事例开始,然后观察规律。
a.不要用“我们”“他们”这种不指名道姓的说法,以掩盖个人责任。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因为特定员工做了或是未做特定的事情。不要用含糊不清的话掩盖个人责任。不要泛泛地只说“我们”,要把具体行为与具体人联系起来:“哈里没有把这事处理好”。同样要避免说“我们应当……”或“我们是……”等一类话。既然个人是任何机构中最重要的基础,个人要对事情的发展过程负责,出了错误就必须与个人的名字挂上钩:有些人设计了不好的流程,或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把姓名掩盖起来只会延缓改善的进程。
11.4 不要害怕解决难题
在某些情况下,员工会容忍不可接受的问题,因为觉得要解决问题过于艰难。然而,与根本不解决相比,解决这些不可接受的问题更容易办到,如果不解决,会导致更多压力,导致工作量增多,持续出现更多的不良后果,你可能为此丢掉工作。因此,要记住管理的第一条原则:需要了解涉及你的机器运行的反馈,或者把问题解决掉,或者提交上一级解决,如果形势需要,要一遍又一遍地解决。要把问题提出来,交给问题解决能手去处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其他方法。
a.必须理解,那些有良好解决方案的问题不同于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未识别出的问题导致最坏的结果;已发现但没有既定解决办法的问题稍好一些,但非常打击士气;已发现也有良好的既定解决办法也是好的;把问题解决掉是最好的结果。因此,确定一个问题属于上述哪种情况非常重要。采用什么样的量化指标来跟踪你的解决方案进展,必须非常清晰且符合直觉,它们应成为计划延伸的一部分。
b.以机器的方式来发现问题。遵照以下三个步骤能做得很好:首先,发现问题;其次,确定谁是解决问题的责任人;最后,决定什么时间适合进行讨论。换句话说,就是找出问题是什么,谁来负责,什么时间解决。然后贯彻执行。
12 诊断问题,探究根源
当遇到问题时,你的目标是剖析问题的根源——具体到哪些人、哪些设计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探究人和设计造成的问题是否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导致无法准确诊断问题的最常见原因有哪些?
根据我的发现,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他们即时动手解决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导致失败频频发生。全面、准确的诊断尽管要耗时多一些,但对未来大有益处。
人们最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诊断时不提及个人姓名。如果不把问题与造成问题的责任人挂钩,不探究他们失败的具体原因,就不会促进个人和机器做出改进。
第三个最常见的错误未能把这次诊断中吸取的教训与之前的教训联系起来。要确认某个特定问题(“哈里很粗心”)的根源是某种规律使然(“哈里总是很粗心”),还是相反(“这样粗心真不像哈里”)。
从我们的客户服务分析团队的例子看,我认为除非我们挖掘出根源所在,否则做事标准会持续降低。桥水的其他领导者都赞同我的判断。因此,我针对该团队组织了一系列诊断,把所有级别的每个员工都叫到房间进行问询,了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先基于我建造机器的理念,在心里猜测事情应该是怎么回事,再请新来的管理人员描述实际情况。不良结果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发生一定是因为某些员工做出了或未能做出某些具体的决定。一次好的诊断都会涉及员工做了哪些事导致不良后果。这可能让人感觉不舒服,但若某个人不适合该工作岗位,就应该让他离职,以避免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出错。所以,要观察员工的工作记录,以及诊断所反映出的个人强项和弱点。
通过几轮诊断,我们搞清楚了一些情况:高级管理层新招聘的几位经理,他们负责管理客户投资分析的团队,这些人并不具备监督质量控制流程所需的技能、综合能力或者细心程度,而最高管理层又距离这个领域太远,监督力度不够,无法确保整个流程正常运转。这就是对“是什么”的诊断——我们所面对的导致问题发生的事实。诊断的结论不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但那恰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进而做出改进设计的方案。
以下列出了关于如何做好诊断的具体原则,先从概述讲起。
12.1 为了做好诊断,要先问以下问题:
1. 结果是好是坏?
2. 谁对结果负责?
3.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如果你头脑中装着这些重大问题并时时反思,你就能做好诊断。接下来,需要得出针对这些宏观问题的答案,多半是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是/否问询来得出对每个步骤的综合印象。这些应作为你进行下一步诊断前所搜集的资料,直至得出最终诊断结论。
你可以,但不是必须问上述这些问题或遵从这种形式。要看你所处的具体情况,你可以很快把这些问题过一遍,也可以问一些不一样的、更细致的问题。
结果是好还是差?谁对结果负责?如果你们就结果好坏和谁来具体负责不能很快达成一致,你们可能已经陷入杂草丛(换句话说,纠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得出综合判断,但要得出综合性结论,你还需要检查一下机器的运转情况。
机器应该如何运转?你可能在头脑中已经想好了谁原本应该做哪些事,或者你可以借用别人的思路。不管哪种方式,你都应知道谁要对哪些事负责,以及原则的相应规定是什么。不要太复杂!在此阶段,经常会陷于对程序细节的过度梳理,而忘记了要在机器层面(即谁负责做什么)去考虑问题。你应该用几句话把头脑中的蓝图清晰勾勒出来,每句话都与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如果你此时陷入太多细节,就可能走偏了。在你想好路线图后,以下这些就是关键问题。
机器是在以理想状态运转吗? 是或否。
如果答案为否,究竟是哪些地方运转不正常?出了什么故障?这就是对近似原因的推理,如果你头脑中有详细的蓝图,这一步就很容易达成。你也可以设计一些是/否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你头脑中蓝图的关键要素联系起来,准确指出工作不力的责任人是谁。
关于机器本应如何运作,你头脑中的蓝图可能涉及两个步骤:哈里本应做到(1)及时完成任务,或者(2)若无法完成则向上提交。因此,你所要做的就是明确这两个步骤:(1)他及时完成任务了吗?是或否;答案如果为否,(2)他向上提交了吗?是或否。
就应该这样简单。当对话变得长篇大论、废话连篇,一方陷入对其作为的细节描述不能自拔时,这个办法就很管用。要记住:你有责任引导对话,得出准确、清晰的综合结论。
你还要综合评估一下,相关问题是否很重要,也就是说在同样情况下,能力相当的人是否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或者说该问题是否属于典型症状,值得深入探究。不要过分关注罕见的事例或微不足道的问题——事无尽善、人无完人——但你不要忽视导致机器出现系统性问题的线索。
为什么事情没有朝预想的方向发展?就此你应当综合分析,追根溯源,判断相关责任人是否胜任,或者是否属于设计方面的问题。为了能够得出综合结论而非纠结于细节,你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 尽量用五步流程来梳理失败案例。在哪一步出了问题?每件事最终都能纳入这5个步骤。你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
• 尽量把失败案例清楚地归纳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因素。提出是/否的问题:是不是责任人管理不善?对问题认识不正确?还是执行不力?
•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问你自己这个问题:如果因素X在下次不出现,那就能避免不好的结果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你把结果与原因有逻辑地联系起来。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修理工给你的汽车换个零件,就能把车修好吗?
• 如果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缺陷,不要就此打住。要问一问谁对设计缺陷承担责任,他们是否有能力改进设计。
问题的根源是否带有规律性?(是或否。)每个问题都可能属于一时差错,也可能是某些病根反复发作的结果,你需要确定是哪一种。换句话说,如果哈里因为依赖别人而未能完成任务:
• 是不是哈里有总是依赖别人的毛病?
• 如果是,这项工作需要他依赖别人完成吗?
• 哈里的失败是源于培训不够还是能力不足?
在此情况下,员工或机器如何改进?根据需要,要确保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短期方案。要确定长期解决方案的步骤,确定谁来负责执行。具体来说:
• 是否有些职责需要分配或进一步澄清?
• 是否需要重新对机器进行设计?
• 是否要对某些员工的岗位匹配度进行重新评估?
例如,如果你已经形成以下结论:(1)问题带有一定规律性;(2)责任人未能符合工作要求;(3)原因在于责任人能力有所缺失(而非培训不够),此时你就能对最重要的问题给出答案:责任人能力不够,需要调离岗位。
以下原则进一步具体阐述了如何做好诊断。
a.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我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某个结果,而不是去了解导致该结果的机器是否有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此类抱怨多来自那些看问题总爱看负面不看正面的人,他们不了解责任人在做出决定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既然所有问题都是人和设计的问题,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这样的问题就能把你导向正确的思考方向,使未来不再出现此类问题(而非仅仅抱怨)。
b.找出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出了问题。如果某个人总是失败,那一定是因为缺乏训练或能力不行。到底是哪一种呢?他在哪一步出了问题呢?不同步骤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能确定他缺失的是哪种能力,你就朝着确诊方向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c.找出哪些原则被违反了。找出哪些工作原则适用于眼前的失败案例,重温这些原则,看看它们是否会有帮助。考虑哪些原则最适于处理类似问题。这不仅仅有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能帮助你解决其他类似问题。
d.避免“事后诸葛亮”。评价过去一项决策的好坏,不要根据现在新得知的情况,而要根据决策时能够合理了解的情况。每个决策都有利有弊,你不能不考虑当时情境就对过去的决定妄加判断。你要问自己:“在那种情境下,具备一定素质的人会了解什么和做什么?”同时,还应当深入了解做出决定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吗,等等)。
e.不要把某人所处环境的优劣与其应对方法的优劣混为一谈。这两者的好坏很容易混在一起无法分辨。这种问题在从事创新业务、发展速度快而问题尚未充分暴露的公司中尤为普遍。
我一直认为桥水“在很差的环境中努力创造佳绩”。近40年来,我们持续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但同时也在挣扎着应对大量的问题。在不好的环境中,很容易因为情况太差而灰心丧气。但是真正的挑战在于,要能看到,正是这些糟糕的环境激发了长期的成功,要认识到这些不利情景对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f.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别人不知道怎么做,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知道怎么做。挑毛病是一回事,而给出诊断意见和有水平的解决方案是另一回事。如前所述,在检测某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时,要看:(1)他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出如何处理相关问题;(2)他曾经在过去成功解决过类似问题。
g.问题的根源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个原因。解释问题的根源时,通常用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来描述,所以要多问“为什么”来寻求问题的本质原因。大部分事情做成或没做成的原因是有人决定按某种方式做或者不做,因此多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究到行事具有特定规律的具体的人身上。当然,即使是可信度高的人偶尔也会出错,如果是这样,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问题能归结到某人身上,你必须问为什么此人会犯错——你必须准确诊断一个人的错误,如同准确诊断机器某个部件的故障一样。
一个发现问题根源的过程会经历如下对话:
问题的原因是程序设计不好。
为什么说程序设计不好?
因为哈里的程序设计不好。
哈里的设计为什么不好?
因为他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并且他赶工。
为什么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
他的管理者知道他没有经过良好培训却还让他做这份工作吗?还是他的管理者也不知道?
要考虑所问的问题多大程度上涉及个人隐私。不要仅仅停留在问“因为哈里的程序设计不好”,你必须深入探究以便了解员工和/或设计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导致了失败。这对于诊断人和责任人都不容易,常常会导致人们提出各种各样不相干的细节。人们通常会故意把局面搅乱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你要保持警惕。
h.为了分清楚哪些是人手不足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够的问题,要考虑如果在特定岗位上人手充足会把工作做得如何。回顾一下,在类似岗位拥有足够人手时,他们曾经做得怎么样。如果还是出现过此类问题,那就说明这很可能是能力问题。
i.要记住管理者通常出于以下5个原因之一(或更多)而失败或未能达成目标。
1. 他们离问题太远。
2. 他们在辨别低素质、低质量方面能力欠缺。
3. 他们已经感受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对问题已经习惯了。
4. 他们对工作太自负(或自我意识过强),不愿意承认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5. 他们对承认失败的不利后果感到害怕。
12.2 通过持续诊断来保持综合判断的与时俱进
如果你在严重负面情况发生时不做深入分析,你就无法了解其属于什么性质的症状,随时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有所改善了,还是更加严重了。
12.3 诊断应当有成果
否则诊断就没有意义。至少,诊断结果应形成对问题根源的理论解释,并明确还应搜集哪些信息来发现更多的线索。最好是能直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或设计方案。
a.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别落入这种陷阱,因为你很难走出来。
12.4 使用如下的“深挖”技巧,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下级部门形成一个基于80/20法则的印象
深挖是指深入了解一个部门或领域的问题根源,进而制订计划使其改进。深挖不同于诊断,是一种广泛了解、深入探究的方式。它的作用不在于揭示每个问题的原因,而是要揭示造成80%不良后果的20%左右的问题。深挖有两个步骤,之后的步骤是制订和执行。如果操作得当,两个步骤的深挖可以在大约4小时内完成。深挖要分别、独立进行,这点很重要,防止同时朝多个方向进行。我来带着你过一遍深挖的流程,对每个步骤提供一些指导和案例。
第一步:列举问题。快速列出核心问题。要很具体,因为这是有效找出解决方案的唯一方式。不要泛泛使用“我们”或“他们”一类的集合名词。要把遇到问题的人的名字点出来。
• 让接受调查部门的相关员工都参与深挖。你会得益于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责任心。
• 不要过分关注罕见的事例或微不足道的问题——事无尽善、人无完人——但要确保相关症状不属于机器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 不要着急给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仅限于列出问题。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根源。对每个问题,要找出导致问题的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很多问题都是由以下两个原因之一造成的:(1)不清楚谁是责任人;(2)责任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你必须分清楚哪些是近似原因,哪些是本质原因。近似原因是导致问题发生的理由或行为。当你开始描述这些理由或行为背后的因素时,你就越来越接近本质原因了。
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要持续问“为什么”,举例如下:
问题:
团队持续加班加点,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人手来完成交办给团队的任务。
为什么?
因为我们接受这个新职责时,没有给我们增加人手。
为什么?
因为在接受这项任务前,管理者并不知道工作量有多大。
为什么?
因为管理者在预计问题和制订计划方面能力不行(问题的根源)。
不要把相关人员排除在深挖程序之外,否则你会听不到他们的观点,剥夺他们的参与权,也会降低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记住面对调查人们往往会有些抵触,而不是主动自我剖析。作为管理者,你的责任是揭示真相、实现优异业绩,而不是博取别人欢心。例如,正确的做法可能是要解雇某些人,换上一些更有能力的人,否则就是在让目前这些人从事他们不愿意干的工作。每个人的目标必须是得出最佳的答案,而不是让更多人开心的答案。
你可能会发现在第一步找出的多个问题都具有相同的根源。由于你是在进行快速的深挖,对根源的诊断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主要是对一些需要关注问题的警示信号。
第二步完成后,要稍息片刻回顾一下,然后着手制订计划。
第三步:制订计划。不要受团队的影响,要制订直指问题根源的行动计划。制订计划犹如写作电影脚本,你应当设想随着剧情发展由谁来扮演什么角色,以最终实现目标。在制订计划时,要反复掂量各种情形,从成本和风险角度权衡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计划中要包括具体任务、成果、责任人、跟踪考核指标、时间表。要让关键员工全面参与讨论计划。计划不一定要征得每个人的同意,但责任人和其他关键员工必须对计划达成共识。
第四步:执行计划。执行经各方同意的计划,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跟踪计划的进展。至少按月报告迄今为止的计划进展和实际进展,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预计进展。要让员工对成功、及时完成任务负有责任,并予以公开。可根据现实需要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
12.5 诊断是实现进步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如果你和同事秉持开放心态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你们不仅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还会更好地了解对方。这对你来说是了解员工、帮助其成长的机会,反过来他们也了解你、帮助你成长。
13 改进机器,解决问题
在你成功地诊断出阻碍你达成目标的问题后,你需要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路径,而设计应建立在对问题深入和精准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诊断至关重要)。对我来说,一种出于本能的反应就是盯住问题不放,把问题带来的痛苦转变为激励创意的动力。
这就是负责客户服务的投资分析团队——特别是如今的桥水联合CEO、时任客户服务部负责人的戴维·麦考米克所经历的情况。根据诊断的结论,他迅速设计改进方案并付诸实施。他开除了那些导致公司标准下滑的人,对拟推行的新制度进行了深入研讨,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在遴选客户服务分析方面的责任人时,他挑了我们的一位具有极高工作标准的顶级投资分析师(这个人对工作标准下滑的情况直言不讳),还为这位分析师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后者知晓如何制定正确的工作流程,并确保想要做的事情能够按照计划推进。
但这还不是全部。在推出设计的时候,还要用一些时间周详思考,确保你能从最高层面来审视问题。戴维知道,仅仅从该部门的某个方面看问题是不对的,因为此处的质量下滑问题还可能在别的地方再冒出来。他需要以创新思维来提出设计的改进方案,以便在整个部门营造出一种全面覆盖、经久不息的追求卓越的氛围。所以,他发明了“质量日”方法:一年召开两次会议,让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做模拟演示和工作介绍,并相互评价,直接给出反馈意见。更重要的是,这种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回顾、评价质量控制过程是否满意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让一些要求严格、有独立想法的思想家来提供批评意见,把工作流程往好的方向修正。
当然,戴维关于改造该部门的计划还有很多其他细节。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心目中高层次的要求扩展为细化的规定和计划。只有在头脑中先设计好蓝图,才可能把具体要求再填充进去。你的任务就是提出这些具体内容,先写下来,以免忘记。
最好的设计来自对实际已发生问题的充分反思,而在你刚开始做一件事时,你通常会把设计建立在假想问题而非实际问题之上。因此,系统地跟踪梳理过往的问题(通过问题日志)和员工的表现(通过集点器)是很有帮助的。你不必去猜测哪些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你只要观察之前你自己和别人“击中棒球”的历史数据即可,便可理解并设计改进,而无须从头再来。
我认识的最有天分的设计者,是那些在思考规划方面能做到与时俱进的人,他们广泛搜集关于各个小团队和整个公司员工的表现,准确地预测各种结果。他们非常擅长设计和系统化分析。因此,我在本条提出一个高于一切的原则:设计你的机器并使之系统化。在此过程中,创意和个性仍十分重要,因为要想通过改进设计来规避最严重的问题是件很难的事,你需要从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入手,并有意愿采取艰难的抉择(尤其是涉及人事,以及安排谁来做什么工作)。
以下原则针对如何做好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13.1 建造你的机器
如果你仅仅集中精力于手头的每件任务或案例,就会受困于逐一应对的局面。相反,你应该更多考虑自己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及其原因,从手头的事例中提炼出相关的原则,把流程系统化,从而相当于建造出一部机器。与完成手头的任务相比,建造机器要花费大约两倍的时间,但是一切终有回报,机器可以通过学习和提炼经验使得未来的工作更加有效。
13.2 把原则和落实原则的方法系统化
如果你有一些好的原则,能够指导你把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经营决策之中,但如果你没能把它们系统化从而无法有规律地实施,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一定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变成行为习惯,并帮助别人也这样做。桥水就有这样的文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工具加以推行。
a.认真思考你做决策所依据的标准,据此建造优秀的决策机器。
任何时候做出投资决策,我都会三思而后行,并考虑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我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应怎么处理,并把行事原则记录下来,然后再把它程序化。对于管理我也是这样做的,我已经养成了做任何决定都按此操作的习惯。
程序化能保证让原则始终如一地发挥作用。我相信,系统化的、有证据支撑的决策将会大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如果管理者在处理信息时往往使用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标准,并被个人情绪喜好所左右,这就难以产生最优的决策。想象一下,依据高质量的决策原则/标准,用机器对高质量数据进行处理会产生什么效果,就好比车载GPS,其作用无法估量,无论你是否遵循它给出的行车建议。我相信这些工具会在未来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我写作本书之时,距离网上出现此类工具应该已经不远了。
13.3 好的计划应该像一部电影脚本
你对于场景的设计想象越生动丰富,演出效果就越能符合你的计划要求。要考虑好,谁在何时做什么能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你在头脑中为机器设计的蓝图。有些人擅长想象和设计,有些人则不然。要准确评价你自己和他人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以便启用最有能力的人去设计方案。
a.让自己一段时间置身于“痛苦的位置”,更深入地理解你为了什么而设计。通过字面或亲身体验(借助阅读报告、职位描述等),暂时把自己放进工作流程中,以更好了解你将要处理的事务,你就能够把学习和经历应用到设计上,并对机器进行合理的改进。
b.设想其他可能的备选机器及其运行的结果,然后做出选择。优秀的设计师能以各种方式反复对机器及其运行结果展开设想。首先想象一下,哈里、拉里和莎莉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办法,采用适当的奖惩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然后,再想象一下,如果用乔治来替换哈里等,或者改变其他配置方式,考虑清楚产品、人员和资金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在每个情景下会有什么变化,再做选择。
c.不仅要考虑第一轮的后果,更要考虑第二、第三轮的后果。第一轮的后果可能是你想要的,而第二、第三轮的后果可能正好相反。因此只关注第一轮的后果——人们都有此倾向——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举个例子,如果你问我想不想取消雨天,我可能会说好的,如果我不考虑第二、第三轮后果的话。
d.定期召开会议,让公司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运行。定期召开会议能提高效率,确保重要的交流互动和未来规划不被忽略,也能消除不必要的低效协调,改进运营效率(因为重复能够起到精益求精的效果)。把会议议程标准化,在每次会上征集对同样的问题的反馈(例如,问会议进行得是否高效)会有很好的作用,针对不经常发生的事情召开非标准化的会议也有帮助(例如按季审查预算)。
e.一部好的机器要考虑人可能并不完美这一因素。在设计时,要确保机器即便在员工出错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好的结果。
13.4 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不满意的“现在”与美好的“未来”之间有一个“不断努力”的阶段
“不断努力”的阶段包括检验各种流程和人员,看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在不断重复中学习,逐步实现理想的系统化设计。即使你心中对未来设计有很好的愿景,但实现美好的“未来”必然要经历犯错误和学习提高的过程。
人们经常对此类重复过程有所抱怨,因为现实情况是,人往往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而不愿意有不完美的感觉,即便接受不完美事物更符合逻辑事实。这类想法是不对的,不要被其转移注意力。
a.懂得“清洗风暴”的力量。清洗风暴是罕见的自然奇观,能荡涤所有在正常情况下过度生长的生物。这类风暴对森林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如果没有这种风暴,就会长出很多弱小的树木,其过度生长会扼杀其他生物的生长空间。对公司而言,此类风暴也是有益的。经历一些困难时期能够使公司瘦身,让能力最强、最重要的员工(或公司)存留下来,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也很有帮助,即便在当时看上去有些可怕。
13.5 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围绕目标而不是围绕任务
给每个部门赋予一个清晰的工作重点,并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利于实现目标,这使得针对资源配置所做的诊断变得简单直接,还能够避免角色错位。举个这方面的例子,我们有一个营销部(目标是做市场推广),还有一个客户服务部(目标是服务客户),两个部门所做的工作类似,把它们合并起来也许会有一些好处,但是营销和客户服务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如果把这两个部门合并,则部门管理者、营销人员、客户顾问、分析员和其他人员就会收发相互矛盾的反馈。如果问为什么客户服务质量相对下降了,人们会回答:“上头鼓励我们提高销售业绩。”如果问为什么没能提高销售业绩,合并后的部门可能解释说,他们需要多为客户服务。
a.自上而下地建设组织。一个组织与一幢大楼正好相反:组织的基础位于顶端。因此,必须先招聘管理者,再招聘管理者的下属。管理者能帮助设计机器,挑选人员来补充各个岗位。部门的负责人既要有战略性思维,又要能从事日常管理。如果他们无法预计将要发生的事,日常管理就会危机频发。
b.每个人都必须由一位具有可信度的、奉行高标准的人来监督。
缺乏严格的监督,就可能导致质量控制不到位、培训不足、对优异业绩缺乏认可。不要盲目地相信人们自然地能把工作做好。
c.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应当有管理直接下属的技能和专注力,并对下属的工作有深入理解。几年前,在桥水,有人曾建议让技术部门主管来同时管理后勤部(由负责楼宇、餐食、办公用品等设施的人员组成),因为技术和后勤两个功能有所重叠(计算机也属于设施,也涉及用电等),但让负责杂务、餐食的人员向技术部门主管汇报是不恰当的,让技术人员向负责后勤的人汇报也同样不合适。这些职能虽然从广义上讲都属于“后勤”,但工作性质完全不同,要求的工作技能也不同。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我们曾讨论把负责客户协议的部门与另外一个负责对手方合同的部门合并,归由一位管理者来领导。那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与客户签合同所需的技能完全不同于与对手方签合同所需的技能。把这两个部门混合到一个笼统的“签合同”名下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部门分别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d.在设计组织时,运用五步流程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不同员工能在不同步骤发挥良好作用。要按照人的不同秉性把人分配到不同的步骤里。
例如,有大局观的人应去负责制定目标;擅长“品尝汤的味道”的人应去负责识别问题,并不能容忍问题存在;逻辑思维强、不畏惧质询他人的侦探式人物应该去做诊断;有丰富想象力的策划者应负责方案的设计和改进;值得信赖的能手应该确保把计划执行好。当然,有些人擅长上述一种以上的本领,一般而言能把两类或三类事情都做得很好,但几乎没有人能把所有事情办好。一个团队应该具备所有上述能力,并知道谁负责哪个步骤的工作。
e.不要让一个机构去适应员工。管理者通常假设机构里的员工是给定的,并努力让机构去适应这些员工,这是个落伍的想法。相反,管理者应该假设机构是最好的,然后确保找到最合适的员工。要根据工作要求来设计工作岗位,而不是基于员工想做什么或者有哪些人可用。你总是可以从外部找到适合特定岗位的最优秀的员工。先要设计出最好的工作流程,然后画出组织架构草图,并设想各部分如何协作,明确每个岗位的人员资格要求。只有在这些事情做好后,才能去招聘适合的人员。
f.要考虑机构的规模多大为宜。你订立的目标规模必须能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例如,一个机构可能不必大到必须分设营销部门和负责客户投资分析的团队。桥水从最初的人人全能的单一细胞公司成功地发展成多层架构的企业,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保持了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的能力。
临时分担和轮换资源是可以的,但与职责混同是两回事。另一方面,随着人员数量增加和/或复杂程度的提升,机构的效率会有所降低,所以要尽量保持架构简单。机构规模越大,信息科技管理和跨部门沟通就越重要。
g.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以最合乎逻辑的办法来划分业务部门及其下属部门。一些部门之间很自然地拥有更紧密的联系。这种“万有引力”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或共同的技能要求、工作流程、物理位置等。如果不考虑这些部门之间的引力而强制推行你设计的部门架构就会导致低效。
h.让各部门尽可能自给自足,以便控制所需的资源。我们这样做是不希望形成一种官僚作风,迫使各部门竞相从某个没有自身工作重点的资源池争夺资源。
i.为保证联络和沟通顺利,高级管理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比例、基层管理人员与其直接下属的比例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一般来说,这个比例不应超过1∶10,最好在1∶5左右。当然,比例合不合适是变化的,它取决于直接下属的人数、工作的复杂程度、管理者同时管理多人或多个项目的能力。一个有效机构的规模,受制于该机构从上到下的层级数量,以及管理者与直接下属的比例。
j.在设计中要考虑继任计划和培训安排。我要是能在早期职业生涯中考虑到这个问题就好了。为了确保你的公司有持续良好的业绩,你需要建造一台“永动机”,即便你不在也能很好运转。这不仅仅涉及你自己的退休安排,也涉及怎样遴选、培训和管理接班的新管理层,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下去。
这方面我见到的最好的办法来自通用电气、3G资本,它们构建了一种金字塔式的“接班通道”,在其中,下一代领导人与当前的领导人一起思考、一起做决策,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接受考验。
k.不要仅盯着你自己的工作,还要关注如果你不在场,工作会如何开展。我在本书前面提到过关键人物风险,最适用于描述那些职责非常广的人,特别是机构的领导者。如果是你,你应当授权你的继任者干一段时间你的工作,接受评判和考验。相关工作情况应当书面记录下来,以便万一你遇到车祸时,能够参阅。如果机构的所有关键人物都能做到,你就有了强大的“后备军团”,或者至少明白了机构的脆弱性,需要制订应对预案。记得我说过,一个类似忍者的管理者要能够停下来看看风景,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乐队演奏家。如果你总是能招聘到跟你一样优秀或比你还优秀的人,你就能把自己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些其他事情,构建你的接班通道。
另外,思考谁来接你的班也是一个启发、高产的经历。除了考虑你自己的工作状况、琢磨哪些人适合、哪些人不适合,你还会思索怎么安排你手下最出色的人,可能还要创造出某些新职位。既然你让他们在不受你干预的情况下完成你的工作,借以检验他们的能力,你还要有动力在检验他们之前为其提供合适的培训。当然,压力测试会帮助你了解、适应情况,也能发挥好作用。
l.为确保正确完成关键任务,宁要“做两遍”而不要“二次确认”。二次确认的错误率比做两遍的错误率高。做两遍指的是让两个不同的人各自独立完成同一项任务,产生两个互不相关的结果。这不仅可以确保产生更好的答案,也能让你了解到他们的行为和能力的差别。我在公司的关键领域,例如财务部(涉及大量资金,可能存在风险)实行了“做两遍”策略。
考虑到只有审计师本人知识经验丰富,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审计,要确保让能够胜任“做两遍”的人去进行二次确认。如果负责二次确认的人自己都不会从事某项业务,他怎么可能准确地做出评价呢?
m.使用顾问要明智,防止过度依赖顾问。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进行设计,你需要雇请外部顾问,你可以由此获得所需的大量专业技能来解决某个问题。当你把任务外包时,你就不必担心管理的问题,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优势。如果某个职位不是全职的,且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我宁愿交给顾问或外部人。
但同时,你需要当心不要太过频繁地雇用顾问来完成本该由员工承担的工作。这会使你迟早付出代价,也不利于维护你公司的文化。你还要确保不要让顾问换种方式做事。他们几乎肯定还要按照自己惯常的方法行事,他们的老板也会要求他们这样做。
在评估是否需要聘请外部顾问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质量控制。如果是你的员工从事相关工作,你要对其工作质量负责。但如果为你做事的人来自另一家公司,你就要依赖对方的工作标准,因此要知道对方的工作标准高不高,或者是否比本公司的标准更高。
2.经济上是否划算。如果相关工作需要一名全职人员,肯定是设一个岗位招一个人更加节约开支。每天支付给顾问的费用累加起来要远远超过一个全职员工的工资。
3.知识的体制化。长期在你公司工作的人,将会比外部人更能了解和认同你公司的文化。
4.安全。让外部人从事相关工作将大大增加你公司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你看不到他们工作的时候(无法监督他们是否遵循适当的谨慎原则,例如不要把敏感文件放在办公桌上)。
你必须考虑是将工作外包,还是在内部培养工作人员。尽管临时工和顾问有助于迅速解决问题,但不能培养公司的能力。
13.6 描绘一幅金字塔形的组织架构图,任何两条由塔顶向下连接塔底的线不应产生交叉
整个机构应该看起来像一系列金字塔,但要限制级别数量,使组织架构的层级最小化。
a.当遇到跨部门或跨附属部门的问题时,让金字塔交汇点上的人来处理。把组织架构图想象成一个金字塔,其中包含许多小金字塔。
当问题涉及的人不在金字塔的同一部分时,一般最好由金字塔中处于相关部门交汇点的共同上级介入,他拥有更全面的视角和相关的知识来权衡利弊,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
b.不要替别的部门的人完成工作,也不要从其他部门抽人来为你工作,除非你征得该部门管理者的同意。如果大家对此有异议,要由金字塔中的上级解决。
c.防止“部门错位”。这是指支持部门的职责是提供支持,它们却误把自己的职责当成决定被支持的部门的工作应当如何做。这方面的例子有,后勤部误认为它们能决定配备什么设施。虽然支持部门应当知道被支持部门的工作目标,并就可能的选择向其提供反馈意见,但不应当由它们来决定业务部门的规划。
13.7 必要时可建立“护栏”,但最好不要有“护栏”
尽管你认为招聘到的人很适合你的设计,也还是会有些时候需要在他们周围建立“护栏”。人无完人,每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虽然你招人很挑剔,但是你还是不可能找到一个人满足你的所有期望。所以,要从高处俯视你的机器和你为相关岗位招的人,考虑在哪些地方还需要额外增加人手或制定流程,以确保每项工作做得很好。
要记住,建立“护栏”是为了帮助那些基本上能够把工作完成得不错的人——意在帮助能干的人做得更好,而不是帮助失败的人去努力达标。如果你想为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建立“护栏”,以帮助其完成工作,你最好还是解雇他就是了,应该再去找别的能力更强的人。
好的“护栏”一般体现为增加一个团队成员,他的能力可以弥补原先那个团队成员的短板。好的“护栏”关系应当很牢靠,但不要很僵化。最理想的情况就像两个人跳舞——他们实际上是在彼此推来推去,但相互之间交换了很多意见。当然,与其为某个员工寻找“护栏”,不如找到可独立做好工作的员工。应该向这个状态努力。
a.不要指望人们能意识到并消除自己的盲点。我经常发现人们形成错误的观点、做出不好的决策,尽管他们此前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甚至他们都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逻辑而且有害无益。我曾经想过,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盲点,也许就可以避免掉落陷阱,实际却非如此。我很少听见有人说,因为自己不具备某个特定领域的能力而不宜提供意见。别指望人们能拯救自己,要主动为他们建立起“护栏”,或仅让他们从事某些工作,在这些岗位上,他们不可能就自己不懂的领域做出任何自己不应该做出的决策。
b.考虑“三叶草”式的设计。当你试图为一个工作找到优秀的责任人(这是最好的情况)而无法达成时,要任命2—3位可信度高、肯努力取得工作佳绩、不惧相互争辩并愿意在必要时把分歧向上提交的责任人。然后设计一种制度,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尽管这不是最优的模式,此类系统至少可以确保有很大的概率把问题甄别出来,以便进一步检查和解决。
13.8 保持战略规划不变,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战术微调
自从成立以来,桥水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就没有变过(通过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创造佳绩,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保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公司经过40多年从只有1人演变为有1 500名员工的大机构,公司的人员、系统、工具等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当年青一代取代年老一代,它们仍在持续变化中,但公司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不变。对家庭如此,对社区如此,对机构来说都可能做到。为了强化这种认识,最好继续强调传统和理性的作用,并确保让接班的领导者和整个公司的员工都受到价值观和战略目标的感化。
a.不要让权宜之计超越战略目标。人们经常告诉我,他们无法处理好长期的战略问题,因为他们当前有太多紧要的事情需要应付。但是,在拖延的同时,匆匆做出一些临时的决定不啻自寻死路。高效的管理者会同时关注已经暴露的问题和尚未暴露的问题。他们经常感受到自己有被带向战略路径的倾向,因为他们恐怕自己无法达成最终目标,所以决定继续探索直至达成目标。尽管他们可能无法马上给出答案,也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得出结论,但通过创造力和意志力的结合,他们最终会回归到达成目标所需的向上轨迹。
b.同时考虑大局和细节,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要避免陷入不相关的细节中。你必须确定在每个层面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例如,假想一下你在设计一座房子。首先,你需要有个总体的蓝图:你的房子坐落在一片土地之上,你要想水从哪里引入,房子怎样连接电网等。然后你需要确定屋内有几个房间,门怎么开,在哪里开窗户等。设计图纸时,你需要把这些事统统考虑到并联系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亲自到实地去挑选门上用的合页。你只需知道要安装一个带合页的门以及在房子的哪个位置装这扇门即可。
13.9 保持适当的监控,让谎言没有可乘之机
不要假定员工都是在为了你而非其自身的利益奔忙。有的人一有机会就会欺骗,这种人的比例高得超出你的想象。很多人如果有机会选择公平待人和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的话,都会选择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即使有一丝欺骗都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你的快乐和成功取决于你能否实施适当的监控。在这方面我有过多次惨痛的教训。
a.进行调查并让员工知道你将开展调查。进行调查并告知员工你将开展调查,别搞突然袭击。安全监控不应当被视为对个人诚信的怀疑,这就像银行的柜员并不会因银行派人检查他抽屉里的钞票数量(而非仅仅相信柜员自己报的数量)就认为银行怀疑他不诚实。要向员工做出解释,让他们理解。
但是,即使最好的安全监控措施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因此(与很多其他美德一样),诚信是值得赞扬的美德。
b.要知道如果没有警察(审计人员),法律就毫无意义。审计人员应当向被审计部门以外的人汇报,审计程序也不应当向被审计单位透露。(这是我们极度透明的几个少数例外之一。)
c.当心橡皮图章。当某人的职责是查验和审计其他人所从事的巨量交易或其他业务时,就会存在橡皮图章的风险。一个风险特别高的例子是费用开支审批流于形式。要确保你有办法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
d.按你的要求花钱的人在花钱上可能会大手大脚。这是因为(1)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2)很难知道正确的价格应该是多少。例如,某个员工提出要为咨询项目支付125 000美元,要想弄清楚市价是多少再商议一个更低的价格,会令人很不愉快,也比较麻烦和难做到。但是,同样是这个不愿意与咨询公司讨价还价的人,在雇人粉刷自己的房子时肯定会猛烈砍价。因此你需要进行合理的监控,或最好让公司的某个部门负责此类监控。你公司的支付对象有时是个人,有时是企业。只要有可能,尽量与企业打交道。
e.通过“杀鸡儆猴”阻止不良行为。不管你设计的监控多么小心,执行起来多么严格,有些恶人和非常粗心大意之辈还会弄出事端。所以,当你抓住那些违反规定和监控要求的人时,一定要让每个人都明了处理的结果。
13.10 报告路线和职责描述要尽可能清晰
这个要求适用于一个部门内部,也适用于部门之间。双重汇报会造成混乱,打乱优先级,使工作目标不清晰,模糊监督和问责关系,特别是听取汇报的人身处不同部门时。在需要双重汇报时,管理者应当知情。严禁不与其他部门的管理者协商而擅自调用该部门人员完成某项任务(除非该任务耗时在1小时左右)。但是,在一个部门或下属部门任命联合管理者对工作也有好处,只要两位管理者能达成共识,并能优势互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联合管理者协调得当,双重汇报会有较好的效果。
a.不要根据头衔,而要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和人员的能力分配职责。
这是因为某人负责人力资源、招聘、法务、编程等工作,并不一定意味着他适合做与这些岗位相关的一切工作。例如,虽然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帮助招聘、解聘和安排薪酬福利,但是让他们决定招聘谁、解聘谁、给员工什么福利却是错误的。
b.要不断思考如何产生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机构里的杠杆与市场上的杠杆不是一回事,要想办法用较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收获。在桥水,我一般在工作中运用50∶1的杠杆,意思是说每当我用1个小时与下属讨论工作,他们都要花大约50个小时来推进相关项目。我们在讨论时,会整体把策划和可交付的成果过一遍,然后他们开始推进,然后我们来审查进展,之后他们根据我的反馈继续推进——我们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我的下属与他们的下属之间也是这样工作的,尽管他们之间的用时比率一般处于10∶1—20∶1。我总是很希望看到员工像我一样努力工作(理想的情况是比我做得更好),这样就可以把我1个小时的产出最大化。
科技是实现杠杆效果的另一个了不起的工具。为了让培训事半功倍,要把最常见的问题和答案通过音频、视频或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指定专人整理装订成手册,并定期更新完善。
原则本身也是一种杠杆形式——可以提升对形势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你就不必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花费同样的精力。
c.雇用少数聪明人才并赋予他们最好的技术手段,要远胜于雇用大量普通人并配给一般的技术。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二者都能提高效率。在一部设计优良的机器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将对机器有极大的改进作用。
d.使用助手来提高效率。杠杆助手是指那些能有效地将概念思维转化为实际效果,并能最大限度地将你的想法付诸实施的人。概念思维和管理所需的时间只有其实施过程时间的大约10%,因此,如果你拥有优秀的助手,你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13.11 要知道几乎做每件事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都比你预期的要多
几乎没有一件事能够完全按计划进行,这是因为先前的计划并未考虑过失败的情况。我个人假定,每件事与计划相比实际都要花费1倍半的时间和1倍半的金钱,因为这是我所经历的典型情形。你的预期将取决于你及你管理的人员表现如何。
14 按既定计划行事
机构像个人一样,必须勇往直前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五步流程的第五步。
近期,我清理了一大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工作文档,浏览了成箱成箱的研究报告。文件足足有几千页,很多上面都有我的潦草字迹,我发现那仅仅代表了我倾注的一小部分精力。在桥水40周年庆典上,我收到了我们出版的长达近万页的《桥水每日观察》。每份出版物都表达了我们对市场和经济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我还偶然发现了当初写的一部800页的手稿,后来因为太忙没来得及出版,还发现了其他数不清的致客户的备忘录、信件、研究报告以及本书的旧版本。我为什么做这些事?为什么大家为了达成目标如此努力工作?
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我们这样做有不同的理由。对我个人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能想象出勇往直前所得到的回报,即使我还处于努力挣扎去获取成功的过程中,我就已感觉到成功带来的激动心情。同样,我也能想象出如果不勇往直前会有什么样的悲凉结局。我也被一种责任感推动着往前走。我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辜负了我关心的那些人的期待,但那恰恰是我真实的一面。其他人的动力还包括对团队及其价值观的依恋。有人是希望得到承认,有人是希望得到金钱上的回报。所有这些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动力来源,都应该与文化相和谐并适应。
用什么办法把人聚在一起干事业是关键。很多人把这称为“领导力”。作为领导者,最需要做哪些事来推动机构勇往直前去追寻成就呢?最重要的是,必须招到愿意为成功付出辛苦的员工。尽管一些才华横溢的新观点增添了很多亮色,但很多成功都来自一些日常平凡的事务,有时甚至是一些令人不快的经历,比如要找出且解决问题,在较长的一段时期艰难前行。我们的客户服务部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在问题初次暴露后的那些年里,该部门经过了大量残酷无情的整顿和努力,如今已成为桥水其他团队的榜样,而且我们的客户满意度也持续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具有很大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客户竟然无一注意到我们在备忘录中发现的问题。发给客户不符合我们标准的报告是件不好的事,让我欣慰的是我们及时改正了。但那是有可能造成更坏后果的,弄不好会使我们秉持卓越的声誉蒙上污点。一旦发生了,就很难再挽回客户的信任。
14.1 朝着令你和你的机构振奋的目标去奋斗
……要考虑怎样把任务与那些目标挂钩。如果你专注于目标,为达成目标感到兴奋不已,意识到为了达成目标而从事艰难的工作是不得已的,你就有了端正的态度和适当的动力。如果你对需要奋斗的目标根本提不起兴趣,就不要勉强。从我个人角度看,我喜欢策划一些令人激动和美好的事情,愿意把它们变成现实。策划这些事情带来的愉悦感和将其变为现实的渴求,让我得以度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使梦想成真。
a.协调一致激励大家前行。管理层推动大家勇往直前追求成功,方式上可以更热烈一些,也可以更理智一些,可以用胡萝卜,也可以用大棒。尽管我们每个人为了各自的原因工作,激励整个团队向前还是有一些不同一般的挑战和优势。挑战主要在于需要协调,即在追求目标的理由和最佳方式上应求取共识。例如,你不会希望对某个团队的激励和奖赏与其他团队有显著不同(在同样情况下,一个团队得到高额奖金,而另一个没有得到),从而制造问题。优势主要体现在团队协作上,组建一个具备各种获得成功所需素质的团队要比招聘一个全能素质的人才容易得多。正如五步流程所示,在某个步骤上,一些人可能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另一些人可能表现很糟糕。但当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彼此的强项和弱项时,这就不再成为问题,组建团队就是为了应对这样的现实情况。
b.别冲动,磨刀不误砍柴工。花足够的时间来设计一个行动计划。与将来执行计划所花费的时间相比,用于思考的时间微不足道,而且这些思考会使将来的执行更加有效。
c.寻找有创意、聪颖的解决方案。当人们面对棘手的问题或者任务过重时,通常会觉得应该更努力工作。然而,如果遇到有些事很难办、耗时过长、令人沮丧,还不如暂退一步,与大家讨论一下是否还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当然,很多需要完成的任务都要历经艰难跋涉的过程,但通常都还有一些你没有注意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14.2 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怎样尽可能做更多的事,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除了更努力、工作更长时间以外,还有三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1)通过优先排序或直接拒绝来减少工作量;(2)授权给合适的人去做;(3)提高工作效率。
有些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而另一些人却在同样时间里做了很多事。导致差别的,主要在于创造力、品性和智慧。创造力较强的人会发明出更高效的新方法(例如找能力强的人来做,采用好的技术或好的设计)。品性较好的人更善于应对所遇到的挑战和需求。更有智慧的人则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站到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自己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合理地进行优先排序,做出符合现实的设计和理性的选择。
a.不要灰心丧气。如果现在尚未遇到坏事,那就再等等,坏事迟早要上门,这就是现实。我的生活态度在于,问题总归会发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如何应对,而不是花时间在那里抱怨慨叹并期待不要发生。丘吉尔说得一针见血:“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热情不改。”你将会享受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穿梭往复的过程,因为这将决定你的运行轨迹。
没有理由灰心丧气,因为你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生活有那么多美好的瞬间可尽情品味。你应对各种问题的路径都体现在本书列举的原则当中,你自己还可以总结发现其他原则。如果你能进行创造性思考,具备应对困难的素质,就没有什么你做不到的事情。
14.3 使用检查清单
在给人员分配任务时,最好把各项任务记在检查清单上。把已完成的任务从清单上划掉,既可以作为任务的提醒,也可以作为完成任务的确认。
a.不要把检查清单和个人责任相混淆。每个人都应当做好自己的所有工作,而不只是完成检查清单上的任务。
14.4 要留出时间休整
如果不停地工作,你会过度消耗自己导致逐渐熄火。在你的日程表里留出停工检修期,就像你会为其他事务留出时间处理。
14.5 鸣钟庆祝
当你和你的团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功地达成目标,庆祝吧!
15 运用工具和行为准则指导工作
仅凭文字是不够的。
这是我在观察人们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得出的体会。我把原则与桥水的员工分享并进行了完善,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我们的优异工作业绩都与这些原则息息相关,都希望按照原则行事。但希望做和实际能够做到之间有很大区别。假定人们能够做到他们想要做的事,就相当于假定认识到减肥有益于健康的人一下子就能把他的体重减下去了。除非建立好的习惯,否则成功不会降临。对于一个机构来说,成功要得益于工具和行为准则的帮助。
花一分钟想想,这个道理对你阅读本书或者任何书有何帮助。你读过多少本关于奉劝你改变行为的书,而你也希望改变但最终未能改变?如果没有工具和计划的帮助,你觉得通过阅读本书你能改变多少?我猜的是几乎没什么改变。正如你不可能通过读读书就能学到很多本领(如何骑自行车、讲一种外语等),如果不实践,就基本不可能把行为改过来。这也是我计划制定一些工具并公之于众的原因,相关内容在本书附录中有介绍。
15.1 把系统化的原则嵌入工具对践行创意择优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这是由于创意择优需要按照已达成共识的原则来操作,并且应当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平等的讨论,而不是简单地服从CEO及副手给出的不容置疑且随心所欲的命令。领导者不应凌驾于原则之上,他们应是经过评价、遴选而确定的,如果需要的话,还能基于规则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被替换掉,其地位与机构里的其他人相比没有差别。与其他人一样,他们的强项和弱点都被考虑在内。这时,搜集关于所有人的客观数据至关重要。而你还需要适宜的工具把数据转换成大家都认同的决策。进一步讲,通过这些工具,人和系统作为一种共生关系可以相互促进。
a.为了促进真正的行为改变,必须内化学习或养成习惯。幸亏有技术的存在,使得内化学习在今天变得比以书本为载体的过去更加容易。别误解我,书是一项强大的发明。约翰内斯·古腾堡的印刷所让知识扩散变得容易,使人们可以相互学习长进。但是,经验学习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既然科技使得经验/虚拟学习变得如此简单,我相信我们即将面临一次新的学习方式和质量的提升,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古腾堡当年的贡献。
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桥水努力推行内化学习,我们的做法已经过了多年的演变。由于每次会议我们都录音、录像,我们能够制作一些虚拟案例教学,便于让每个人都参与讨论而不必实际出席会议。人们能感受到会议的氛围,然后暂停案例介绍,问他们对正在讨论的问题有什么想法。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在观看讨论的过程中就实时提供了反馈意见。他们的意见也被记录下来,并通过专家系统与其他人的意见进行比较,使我们都更加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这个信息,我们能够让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与其思维方式更加契合。
这仅是我们制作用于帮助人们学习和实践原则的一系列工具和计划中的一个例子。
b.利用工具搜集数据,经过处理形成结论和行动。设想一下公司里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能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你可以设计一些算法引导计算机运行,就像指导别人工作一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按照你的方式加以运用。通过这种方式,你和代表你的计算机就可以记录每个人的信息,观察所有人的行为,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这如同GPS,掌握了所有的交通规则和路线,为你提供导航服务。你不必要求大家必须遵循计算机的指导,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要求。一般而言,系统的作用就像一个教练。教练要了解队员的情况:搜集关于队员行为的数据,当队员表现很好或表现不佳,就成为有用信息,可作为完善下一步工作的参考。因为每个人都了解算法背后的思想,大家就能对其逻辑性、公平性进行评估,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
c.把原则阐述清楚,运用各种工具和行为准则来推进实施,形成信任、公平的氛围,使任何结论都可以通过跟踪其背后的逻辑和数据来加以评估。一些被判定为低效的员工会为自己辩解,认为判断有误,这种情况在所有机构都很常见。此时,运用基于数据和规则、标准明确的系统,就可以让辩解者哑口无言,展示系统的公平性。尽管系统不可能做到完美,但与大权在握的个人用强权进行不甚具体、不太公开的决策相比,它毕竟降低了判断的随意性,也更容易检验出判断是否存在偏见。我心目中理想的情况是,建立这样一个程序,每个人都可以为正确决策提供一些标准,再合理指定一些(具有可信度的)人对这些建议的标准进行评估和选取。如果人们能在开放心态与果断决策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明白他们是否在某些决策上具有可信度,那么针对员工评价和管理标准进行的公开讨论,将会发挥强大的作用,能够促进创意择优的形成和深化。
我们为此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还比较初级,尚在努力进行完善,以使我们的员工管理系统能像投资管理系统一样高效运转。
我们运用基于实证的方法对员工进行了解、指导、筛选的系统,尽管并不完美,但比很多机构那些随意、主观的管理系统要有效得多。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演进,很多机构都会被迫转向把人的思想和计算机智能很好结合的系统,以便把工作原则形成算法,大幅提升决策的质量。
在附录部分,我详细描述了一些为创意择优提供支撑并强化员工一致实施的工具和行为准则。这些工具的推出是为了帮助我们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员工的状态;(2)分享员工的状态信息;(3)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发展方案;(4)提供具体情况下的指导和监督;(5)帮助管理者基于员工的能力和工作要求,在用人上各尽其才,或者解聘员工。
你的公司若要推行创意择优,你不一定也要使用与桥水一样的工具和行为准则,但是你应想办法在公司推行该机制所需的内化学习。桥水的方法已经发展演进了很久,而你的方法不必过于花哨或太强调自动化。例如,设计一张表格或一个模板,指导公司员工按所要求的步骤来管理工作或执行程序,产生的效果就会优于靠员工自己硬记或推算出的效果。
怎样使用工具和行为准则由你自己决定。我在这里想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它们很重要。
16 千万别忽视了公司治理
如果你的公司没有好的治理,我之前说的这么多事情就都不会起作用。治理是一套监督系统,能够把表现不佳的员工、运行不利的流程清除掉。这是一个制衡的程序,能够确保公司的原则和总体的利益总是置于个人或少部分人的利益之上。因为权力能产生统治力量,所以权力必须被交到身处关键岗位、能力强的人手中,他们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擅长本职工作,能够对别人的权力进行合理制衡。
直至我卸任CEO之后,我才意识到此类治理的重要性,因为我自己是公司的主办人和创始人(也是投资经理),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行事。即便我根据需要建立起了对我自己的制衡机制——我在我本人之上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我需要向这个委员会报告,按我的持股情况,我还是有权决定一切的,但是我从未这样做过。一些人可能会说,我是一个仁慈的独裁者,因为我掌握着一切权力(全部的投票权),但我在行使权力时采用的是创意择优,因为我认为对整个公司好的事情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最有利的,我自己的决定也需要接受二次确认。考虑到桥水的规模,我肯定没有建立起适合公司的治理体系。
例如,桥水没有设立董事会对CEO进行监督,没有内部监管机制,没有解决员工诉求的内部仲裁体系,没有强制措施体系,因为我们并不需要这些东西。在别人的帮助下,我只不过是创立了规则并强调执行,而其他任何人都有权表达诉求甚至推翻我和他人的决定。我们订立的原则相当于美国早年13个州的《邦联条例》,我们的政策就像是公司的法律,但我从未建立一种像美国宪法或司法体系一类的正规操作规则,以用于强制实施和解决争端。因此,当我从CEO任上退下来,把权力交接给其他人时,大家对决策权产生了一些混乱认识。经与一些世界顶级的公司管理专家交换意见,我们基于这些原则构建了一个新的体系。但我仍希望表明,我不认为自己是公司治理的专家,因此不能像之前的原则那样保证以下管理原则都对,因为在写作本书时这些原则都还是新提出来的。
16.1 为了取得成功,所有机构都必须建立制衡机制
关于制约,我认为是指一些人对其他人的监督,确保其行为正常。关于平衡,我指的是做好权力的平衡。即便是最仁慈的领导者,也存在独裁的倾向。如果没有其他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管理着大量的员工,时间又有限,这就需要他们迅速做出大量艰难的选择。他们有时会对辩论失去耐心,而直接下达指令。还有大多数领导者并非那么与人为善,不能指望他们肯定能把机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
a.即使在创意择优下,靠观点胜出也不是分派责任和权力的唯一决定因素。应有的既得利益也需要予以考虑。例如,公司的所有者毫无疑问会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且可能与公司里那些由创意择优筛选出来的最具有可信度的人的既得利益存在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所有者应把公司的权力转给管理层。这种冲突必须解决。既然创意择优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结果,而所有者既有权利也有权力去加以评估,他们当然也会做出自己的决定——我的建议是,他们最好能明智决策。
b.要确保公司里没有任何人比体系更强大,也没有任何人重要到不可替代。在运用创意择优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其管理体系要比任何个人都要强大,要用体系来指导和约束公司的领导层,而不是相反。中国领导人王岐山曾给我讲过古罗马发生的故事,尤利乌斯·恺撒与政府闹翻,打败了曾与他一道作战的将军庞培,从元老院手中攫取了罗马共和国的控制权,把自己命名为终生独裁官。即便在他遇刺之后元老院恢复了统治,罗马再也不是原来的罗马,随后的内乱对罗马的损伤超过了以往的对外战争。
c.当心出现诸侯割据。一个团队、一个部门有凝聚力、有共同的目标是很棒的一件事,但是个人对老板或部门负责人的忠诚,不能与个人对整个公司的忠诚发生冲突。诸侯割据的负面影响很大,与创意择优所推崇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
d.设计一个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规则时,要确保制衡机制能发挥作用。每个机构都有不同的方式实现有效制衡。下页的图是我想象并勾勒出的桥水制衡机制,我们是一家有1 500人的公司,但是不同机构所遵循的原则都是一样的,我相信所有机构的制衡机制都是在这个基本框架下的扩展。
董事会由1—3位CEO与7—15位董事会成员组成,并有自己的支持团队,其目标主要是评估:(1)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有能力;(2)公司能否按照既定的原则和规矩运行。董事会有权选用和替换CEO,但不会插手公司的微观管理和人员安排,尽管在紧急情况下,董事会可以扮演更主动的管理角色(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CEO提供帮助)。在桥水,虽然理想情况下的创意择优是覆盖全公司各方面的,但在授权、委托、接触信息、决策权归属等方面,还是需要分不同层次的。这在上一页的图上用三个层次来表示。
e.确保报告路线清晰。这对于整个机构都很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对董事会(负责监督)的报告路线必须独立于对CEO(负责管理)的报告路线,尽管二者之间需要合作。
f.决策权归属要清晰。确保每个人的投票权重有多大,以便在分歧犹存而又必须要做决定的情况下,能毫不迟疑地推进解决。
g.要确保从事履职评估的人:(1)有时间掌握被评估对象工作情况的全面信息;(2)有能力实施评估;(3)没有利害冲突阻碍其有效行使监督权。为了做好履职评估,评估人必须知道标准是什么,而掌握这些需要一些时间。有些人有能力且有勇气问责别人,而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具备这种问责的能力和勇气至关重要。从事评估的人也不能与被评估人有任何利害关系——例如是被评估人的下属——这会阻碍问责的实施,包括建议解雇被评估人。
h.决策者能够接触做决策所需的信息,但必须守信用、妥善安全保管信息。这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被信任,以使能接触这些信息。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委员会,允许期接触敏感信息,并向董事会提供基于具体信息的建议,以便董事会做出合理判断,但千万不能对外泄露高度敏感信息。
16.2 在创意择优下,CEO单人决策没有集体决策好
对一个人过度依赖会产生很大的关键人物风险,造成管理技能的局限性(因为没有人什么都会),也无法实施充分的制衡。由于要做的事情太多,这也给个人增添了负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桥水推出了联合CEO机制,形成了2—3人合作领导公司的局面。
在桥水,监督几位CEO的基本上是执行董事长或董事长。根据创意择优,公司的员工也可以对CEO问责,即便这些员工是CEO的下属。找2—3人负责管理,难在如何让他们协调合作。如果他们自己做不到,与董事长也难以协调,就必须通知执行董事长或董事长,以便做出必要的完善。
同理,我们在桥水安排了不止一位CEO来抓公司的管理,我们还设立了不止一个CIO岗位(目前有三人)。
16.3 原则、规矩、制衡等组成的治理体系不能取代出色的伙伴关系
如果你公司缺乏那种身居高位而出于本能地按照既定原则为整个公司谋取利益的能人,那么所谓的原则、规矩、制衡等就没有多大作用。公司的领导层必须有智慧、有能力,善于维持密切关系、开展合作和进行有效的工作交往,具体体现在,能够理性地表达分歧,坚定地执行创意择优下所做出的决定。
与他人合作可得三大益处(1)共同努力比单打独斗能更强、更好地完成既定使命;(2)出色的人际关系会造就优秀的团队;(3)积累财富以实现和满足我们及他人生活所需。 从华尔街到硅谷(套装共9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