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世界,哪一个更需要丰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心与世界,哪一个更需要丰富?
小的时候,总是觉得街道好宽,上学的路好远,城市好大,白天和夜晚都好长,到处都是新奇的事物,墙角的一队蚂蚁也可以蹲下来看半天。
长大以后,不管去往哪一个城市,都不再有大和新的感觉,不知道是自己眼光变了,还是看不见了;不知道这是一种长大,还是一种失去。
长大以后就喜欢对遇见的事物,以及自己的言行迅速做出判断,拿得到的观点和答案替换掉事物本身,又很不擅长进行二次或是多次的判断,也不愿修改答案,即使是错的,也任其错下去。
后来遇见类似的事物,直接拿观点和答案来代替思考,并形成思维的惯性和习惯。
其实,好多的新事物,或是已经更新的自己,后来都与我们自己没有关系了。
这是否是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的原因?我们离开自己究竟可以有多远呢?
造物主在天上,用阳光说话,用云朵微笑,用雨、用风、用闪电歌唱。
所有的生命都在地上仰望,拿生与死回应。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个轮回,千万别以为回到“看山还是山”就到尽头了,循环往复,每次轮回都在升华。
这就参透成长了?这么简单?
成年人与世界之间,总是隔着一层观点或是解释,我们并不能直接感受世界,只好活在观点和解释里面,失去对绝大多数事物的感觉。
世界的丰富给予了人们内心丰富的可能,但世上真正内心丰富的人,却少得可怜。
究竟是先有鸡,然后生了蛋,还是先有蛋呢?为什么人类总是想要总结这个世界呢?
我们的感觉需要被开垦,五官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需要保持灵敏,以保障我们对所有的刺激做出反馈。
可人类的知识真是丰富,将这些刺激以概念化的方式教给我们,取代亲身经历和体验。当感觉扑面而来的时候,真相其实是各种概念向我们扑来,我们只能去印证概念,而非真正地去体验感觉。我们一直被概念所吸引,而非被各种美妙的感觉所吸引。感觉是内心的一团温热,可是我们经常都感觉到冷。
感觉更新了,概念却无法更新,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感到丰富,我们不断地创造概念,创新所谓内涵更丰富的事物,功能更强大的事物,外观更炫更酷的事物。
人类必须要让自己眼花缭乱,不然世界就会过于贫乏。
是我们的欲望更强烈了,还是欲望的对象过于丰富了?得不到满足的欲望让我们痛苦了,痛苦把心灵拓宽了,欲望的对象让心灵更丰富了?
我们无法分辨,是内心的丰富带给事物丰富的内涵,还是丰富的事物带给我们丰富的感觉和丰盛的内心世界。
似乎判断是阻断思考和发现美好的原凶,判断做出得越早,离美好和真相就越远。判断一刀斩断了所有的细节。与判断相比,智慧往往会显得笨拙,给自己留够时间和空间,以更丰富的感觉和过程让自己快乐,却不急于得到答案。
这么说智慧就是对的了,智慧就是真相了?
总是有人看到一棵小草,不过就是草,总是有人能从一棵小草看见大自然,看见生命更丰富的内涵。
人的心灵实在太大了,我们不知道宇宙有多大,就不知道心有多大。也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该去知道宇宙有多大,从而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
这又显得浮躁了……
给“浮躁”画个像:做表面的理解,做表层的思考,做对错的评价,做得失的判断,变幻莫测的情绪,不等待,起不来睡不着,无热闹不欢。
看起来人在年轻时,对事物不做理解,只做判断,意味着只能在主流中寻找存在感。人到中年后,对事物先理解,发现根本用不着做判断,只能在挣脱主流中找到真实的存在。
一切都是必需的,这是命运吗?心与世界,哪一个更需要丰富呢?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