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想要什么?欲望与弃绝之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管理与管理者:给经理人的管理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我们想要什么?欲望与弃绝之路
一生中,我们总是不停地被自己问到:“我真正想要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你有何目标?”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财富、健康、成功、快乐、家庭和谐、满足等等。其中“成功”和“幸福”是被提到的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而且它们也能概括一些其他的追求。比如,一个成功的人可能会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呢?我们忙碌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呢?这的确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印度教给出的答案是:人们想要四样东西。
1.享乐与成功
我们生来就备有苦—乐的反应器。对那些享乐的人,我们应该说:去追求吧——这样做并没有错,这是生命四项合法的目标之一。只要遵守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你就可以尽情去追求享乐。每个人,即使不一定在今生——都会明白享乐并非所要的一切。享乐主义是个人的,而自我是太小的一个对象,无法对之有持续不断的热情。到了此刻,个人兴趣转到人生第二个目标:追求世俗的成功,有财富、名誉和权力这三大方向。这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且它的满足会持续得长久一些,因为与享乐不同,成功是一种社会成就,它所支配的范围和重要性就不只是享乐所能表述的了。但世俗的成功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原因有:
1)财富、名誉和权力是排他性的,是竞争性的,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别人也要它们,谁知道什么时候成功就会转手呢?
2)追求成功的欲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因为人们的确得到了足够的金钱、名誉和权力,只是他们把这些东西当作是野心的时候,他们的贪念就不能满足了。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而人们对自己并非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永远都觉得不够的。用印度格言说:“想要用钱来熄灭追求财富的欲火,就像往火上倒牛油一般。”
3)世俗成功也跟享乐主义相同,它也集中在自我的意义上,不可能对它抱有永久的热情,不论是财富还是地位都会让人还觉得缺少了什么,还会想得到更多的东西。
4)成就转瞬即逝。财富、名誉和权力是及身而止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因为我们不能带走它们,所以它们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
2.责任与解放
那么,还有什么更吸引人的东西呢?如果说追求享乐和世俗的成功是人的欲望之路的话,印度教认为与欲望之路上的两件东西相比,还有两种东西是更有吸引力的。这两样东西就是责任和解放,它们构成了“弃绝之路”。这里的“弃绝”说的是牺牲小小的现在以得到更有前景的未来。就如那些回归本性的人弃绝富足而从物质的海洋里解脱出来,就如优秀的运动员抗拒放纵自己,而为了有饱满的体力和坚持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弃绝”的实质说的是,为了未来放弃今天,为了大家的利益,放弃自身的利益,这样的表述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也是倡导的。
当追求享乐和世俗的成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再从自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就走上了弃绝之路。我们的思考转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社群,社群的重要性是没有一个单一的生命可以支配的。那么,且让我们把它放在我们自己的前面来优先考虑。这样,责任成为人们的第三大目标。无数的人从一心去取变成一心去予,从一心要赢变成一心要服务,不是要求胜利而是要尽己之力。负责地去做手上的任何工作,变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人性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力想象那些没有限制的东西:“无限”。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的话,人真正想要的就是“解脱”——要摆脱那些拘束我们的有限性,达到我们心灵真正欲求的无限的存在、知识和美妙。“解放”就是人们追求的第四个目标。
与印度教的“弃绝”相对的是基督教的“节制欲望”,我们相对熟悉的佛教也倡导“舍得”,大舍才能大得。贪婪是人类不满的主要来源,中国现实的环境,要求我们放慢脚步,不能什么都想要。“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致富”,“做企业的就不要老想着当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大学教授就不要羡慕老板”等等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管理与管理者:给经理人的管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