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今译】
最完满的东西,看上去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停竭;最充盈的东西,看上去就像是空虚的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直的东西,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弯曲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是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看上去好似不善言辞一样。如果人疾急扰动,过于急躁,虽寒亦不觉;如果人心宁体静,虽热也不觉。清静无为才能够统治天下。
【解析】
看事物不可过于表面
本章中,老子为了证明其“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观点,举出了一系列的例子,即“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显然,“大成”“大盈”“大巧”“大辩”这些特征,相对于与其一一对应的“缺”“冲”“屈”“拙”“讷”,要更为优越,但却因为恪守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不事张扬,因此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优越。同时,单独就这些例子而言,这其实也是老子经常谈到的辩证法的一种体现,所谓物极必反,一个事物一旦在某一方面达到一个极点,便会向其对立面转化。为更加明确,我们不妨对其原理进一步简要论述。
大成若缺。成,也即成就。可以说,世间万物都渴望达到一种成就自我的状态。但是,真正伟大的成就,表面看来,并非处于完美状态。就像是天地自然一样,看上去并非是完美的,之间存在着各种不毛之地、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等,但是世间万物却正是其创造出来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身上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老子的保守与隐退。真正的美女,并不是完美无瑕,相反,她们身上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维纳斯的断臂、西施的病容。也就是说,真正的完满看上去往往是有所残缺的样子。
大盈若冲。说的是真正盈满的东西,往往看上去是空虚的,却用之不尽。相反,小盈却往往看上去像是盈满的样子,但是其实其很快就会用光的。打个比方,在夏季的乡间,雨后往往会在一些低洼的地方形成一池塘的死水,其表面上看上去很多,但是因为没有水源,天晴之后一段时间便会蒸发掉了。而一个小溪,看上去只有涓涓细流,没有多少水,但是其却会经年存在,细水长流,乃是真正的“盈满”。
大直若屈。老子说的是事物因顺遂万物的本性,随其曲直,因此许多时候表面上看是曲的,其实却是最直的。就好像黄河、长江一样,表面上在大地上回环往复,曲曲折折,但是其实质上直指大海的的目的没有改变,已经是在顺随着地势的前提下尽最短的路程奔流到海了。另外,这里还经常被用来比喻人们的性格,一个生性正直者,有时在表面上反倒并不是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而是会随机而曲,随缘而适,看上去有些委曲求全的姿态,但其实际上内在的追求正直的想法并没有改变,只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这点罢了。
大巧若拙。说的是最灵巧的东西往往看上去是笨拙的。这里不妨拿姜太公垂钓的故事举例,八十岁的姜子牙在渭水上钓鱼,一个打柴的农夫每天路过姜子牙的身旁,从来没见他钓到过哪怕一条小鱼。某一天他才发现姜子牙的鱼钩是直的,难怪钓不上鱼!于是他嘲笑姜子牙:“你这个老头怎么这么笨呢,直钩怎么可能钓上鱼呢!”姜子牙却不予理会,结果几天之后,周文王访贤走到了渭水边上,被姜子牙的才学所吸引,拜其为丞相。最后,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武王两代君主建立了强大的西周,并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朝,成就了一番千古流芳的事业。可以说,姜子牙的直钩钓鱼的行为看上去是笨拙得可笑的举动,殊不知其乃是最具智慧的行为了,他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啊!
而关于“大辩若讷”,我们在后面单独论述。
总之,老子所举的这些例子便有力地证明了其所提倡的清静为本,不事张扬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比较简单易于掌握的角度将老子的智慧应用到我们具体的现实中,那便是我们看问题不要过于表面,许多东西都并非如同我们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我们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即使不能看得最深,至少我们要学会保留自己的判断。还是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了,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性这样势利地看待别人。这样的人,如果甘愿庸碌地度过一生也就罢了,但如果要想做出点事业出来,他短浅的目光、狭隘的思维便会是其致命的障碍;另外,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不要因为对方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对你有所伤害的话便判断对方不值得交往。要明白,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与不经意的伤害,判断一个朋友,应该根据其整体而非片面的表现;另外,即使在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养成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思维习惯,这样我们便能具有更为犀利而准确的目光,能够更快地找到解决的问题所在,自然能够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为人之道】
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昭王死后,安王登基,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爱,喜欢结交士人,并且不以自己的尊贵身份而傲慢,对待士人谦恭有礼。于是天下士人都纷纷前来依附,其门下食客多达三千。正是因为公子贤能,门客众多,各诸侯国十几年不敢谋取魏国。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年已七十,家境贫苦,在魏国都城大梁夷门守大门。公子无忌听说这个人后,便前往拜见,并送给他厚礼,但注重自己品行操守的侯嬴拒绝了公子的礼物。于是公子在府中大摆宴席,在众宾客就座之后,亲自乘车前去夷门接侯嬴前来赴席。上马车时,公子专门空出左边的上位给侯嬴。侯嬴并不谦让,撩起自己破旧的衣服,径直坐在了左边的上位。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车行到中途之后,侯嬴又对公子称自己有个朋友在市中肉铺卖肉,希望乘公子的马车顺便去拜望他一下。公子无忌驾着马车到街市中,侯嬴于是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并和其聊起天来。街市中人看着公子竟然拿着辔头在等待一个老头,都十分诧异,随从们也都觉得这老头太过分了,暗中骂侯嬴。侯嬴暗中观察公子脸色,发现其表情十分温和,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表情,于是才辞别朋友上车。
到公子府中后,公子隆重地将宾客一一介绍给侯嬴,并且在席间郑重起身,到侯嬴面前祝酒。在酒席结束后,侯嬴被公子延为上等宾客。后来侯嬴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夫朱亥,是个贤能的人,他隐居在屠市之中,世人不了解他。”于是公子无忌前往拜访朱亥,多次请他到府中作客,朱亥却并没有答应,公子感到奇怪。
魏安王二十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将士,接着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平原君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请魏国出兵救赵。在公子的劝说下,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谁敢救赵,等我拿下赵国之后,就派军队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命军队留在邺城筑垒,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形势。
于是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赶往魏国,责备魏公子背信弃义,不能急人之难,并请其看在其姐姐的份上劝魏王出手相救。公子多次劝谏,魏王终不答应。无奈之下,公子决定自己带着门客组成车骑百余辆前去赵国,以卵击石。侯嬴这时给公子出了一个主意,让其利用魏王最宠幸的妃子如姬将调动晋鄙的兵符偷出来,然后前去调动晋鄙的军队救赵。而这个如姬因为公子曾帮她报过杀父之仇,一直想找机会报答公子,果然帮公子偷到了兵符。
在公子启程时,侯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公子拿出兵符之后,晋鄙未必肯信,并会要求再次请示魏王,如此一来,事情就很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去,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如果听从,极好;如果不听从,朱亥便可以击杀他。”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屠夫而已,而公子多次登门慰问,我所以没有回报,是因为我以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公子有了危难,这正是我效命的时机!”于是与公子同行。公子到侯嬴那里辞别。侯嬴说:“我本来应当跟随公子前往,但因年老而不能了。我会计算公子的行期,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朝北而自杀,以此给公子送行。”
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但仍然心存怀疑,不肯听从。于是朱亥掏出袖里藏着的四十斤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率军击败秦军,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公子无忌与侯嬴诀别之后,到达晋鄙军营那天,侯嬴果然面朝北方自杀了。而朱亥在击杀晋鄙之后,在后来的退秦、救赵、存魏等多次战役中均立下大功。一次,信陵君派遣朱亥出使秦国,秦王看朱亥勇武,将其软禁,要求他为秦国效力,并许以高官厚碌。朱亥却不同意。秦王就把朱亥关进一个装有老虎的大铁笼子里,考验朱亥,威胁朱亥。老虎看见有人被投进笼子,就猛扑过来。朱亥大叫一声“畜生,你敢!”那老虎吓得趴在朱亥的脚下,动也不敢动。秦王无法,只好将朱亥囚禁起来。朱亥见回去无望,就用头撞柱子,柱断而不死,于是用手扼喉,喉断而死。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贯穿始终的道理,那便是一切都用行动说话,而非口头。信陵君礼遇士人,不是通过语言,而是亲自为侯嬴驾车。其仁义的名声,也不是靠口头上的高调,而是在无法说服魏王出手救赵之后,亲自率门客准备以卵击石,后来又听从侯嬴的主意,窃符救赵;而故事中的士人侯嬴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也不是在口头上宣誓效忠,而是通过自己积极的行动进行报答,并在最后在似乎是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自杀以殉主;屠者朱亥,在受到信陵君礼遇之后,在语言上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甚至有些冷漠,但是在真正需要他的时候,冒死担当重任,并且最后在秦国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以死表达忠诚,报答知遇之恩。而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年而下,令人赞叹,正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可以说,他们的故事正形象地证明了行动比语言要有力得多,正体现了老子所说的大辩不言的道理。 道德经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