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解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

道德经全解 文若愚 3962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今译】

  有悟性的人听了关于道的理论,就积极按照道去实践;悟性一般的人听了关于道的理论,有时记得有时就忘了;见识浅薄的人听了有关道的理论,以为荒诞不经,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见识浅薄的人)嘲笑,那也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所以古时立言的人曾有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最刚健的德好似怠惰;最充实的德好似虚无。最洁白的东西反而看似黑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伟大的成就总是最后才完成;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具体的形体。大道幽隐而不可说,没有具体的名称。只有“道”,才能施恩于万物,才能无所不成。

  【解析】

  道往往不被理解

  在本章中,老子一开始分别谈到上士、中士、下士三者对于道的态度,接着老子进一步指出: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可以说对我们是相当有启发意义的。老子的这句话从反面的角度对道进行了阐释——真正的道,往往不会被所有人理解。打个比方,《论语》记载:一天,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同样,老子所说的道,也必然是如此,上士、中士、下士如果都对其采用同样的态度,这样的道,便往往不是真正的道。而真正的道,必然会被浅陋之人所嘲笑。因为浅陋之人,本身眼光狭隘,它所理解的道理,必然是狭隘之道理。因此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双重否定,才正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实际上,老子所说的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情况,现实中我们也往往会发现:但凡浅陋而无见识之人,便往往会嘲讽他所不理解的真理。那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实说的也是相似的道理。这句话其实有句潜台词,这里的少数人其实指的是那些有见识、有思想比常人看得远的人士,其实正相当于老子所说的“上士”。正是因为他们看得比一般人远、深刻,所以能够看到普通人视野之外的东西。而因为看不到,普通人便不相信“上士”所说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真理被越来越多的现实所证明之后,普通人便也慢慢接受了真理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真理被接受的路径,无不是如此。无论是科学界的太阳中心说、地球是圆的,还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制度,乃至基督教、佛教,都无不是如此。因此,最初掌握这些真理的人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其遭遇甚至已经不仅仅是被嘲笑了,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此,老子所言的“不笑不足以为道”,确实是真理。而且,这句话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有着很实际的指导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是浅陋而没有见识的人越是喜欢议论和嘲笑真理,这正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让我们来想一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而等我们在明白过来之后,会不会感到羞愧?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即使不是“上士”,也尽量不要做那种浅薄的“下士”,以免显得浅薄,最终贻笑大方。实际上,面对我们(一旦存在)的浅陋,人家“上士”也往往是不屑于与我们争论的。以至于有的人便以为别人无法驳倒自己,更加洋洋得意,也就更加浅薄。具体地说,无知不要紧,但要明白和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于自己不太理解的东西,便不要轻易发议论乃至嘲讽别人。

  另一方面,便是要明白,真正的“道”必然是要遭受嘲笑的,扩而广之,“上士”被“下士”嘲笑是不可避免的。从表面上看,上士似乎是受了侮辱呢,但实际上,受这种侮辱毋宁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呢!这就像一个恶人很仇恨你,这不正表明你是个好人吗?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自己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在面对不理解的人嘲笑时,便要泰然处之,要明白这本是正常的情况,既不必因有人嘲笑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也没必要跟他争辩。换句话说,只要你自己觉得是对的,便要勇于坚持并平静地坚持!

  【从政之道】

  “贪婪”的王翦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王嬴政准备灭楚。秦王先是询问在灭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年轻将领李信:“下一步我准备灭楚,你觉得这需要多少士兵?”

  李信回答道:“大王,二十万士兵足够了!”

  于是秦王又问老将王翦同样的问题,王翦回答道:“没有六十万,恐怕不行。”

  于是秦王便觉得王翦因为年纪大了,所以胆怯,便委任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20万伐楚。王翦也明白了秦王故意冷落他的意思,于是顺水推舟,称自己年老多病,乞请告老还乡了。

  结果,第二年,秦军却被楚军打得惨败,多名高级军官被杀,只有李信勉强逃了回来。秦王听到消息,大怒,同时后悔当初没有听王翦的话,于是亲自带人到频阳(今陕西富平县)王翦的住宅上,向王翦道歉:“寡人没有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辱了秦军的声威。将军即使有病,难道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吗?”

  王翦却推托说:“大王,我实在是有病,无能为力啊!”

  秦王说:“从前的事都已经过去了,您难道非要抓着不放吗?”

  王翦于是说:“如果大王您非要用我,那我还是那句话,没有六十万人是不行的。”

  秦王说:“但听将军的考虑和安排就是了。”

  于是经过一段休整后,秦王又征集了六十万军队,交给王翦伐楚,并亲自送行至霸上(位于今山西西安市东)。王翦在霸上与秦王话别时,却要求秦王将咸阳四周的许多上好的田宅赏赐给他。

  秦王对此很不以为然,只是说:“将军还是出发吧,难道还忧虑贫穷吗?”

  王翦却说:“按秦国法律,担任大夫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不能封侯,所以趁着大王还信任我的时候,向您讨要些田宅,以为子孙打算。”

  秦王听后大笑,以为王翦在开玩笑。没想到王翦出发行至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时,又先后派遣了五批使者回来讨要田宅。副将蒙恬于是规劝王翦道:“将军您如此讨要封赏,不是太过分了吗?”

  王翦却屏蔽别人后悄悄对蒙恬说:“你不知道我的用意啊,秦王生性强硬而且多疑,现在将六十万军队交给我指挥,这是将整个秦国托付给我了啊!如果我不多多讨要封赏为子孙打算,以表示我并无野心,大王肯定会在家里坐卧不安而怀疑我。”

  结果,果然,秦王不但不厌烦王翦的请赏,反而感到高兴,并对王翦不再怀疑,放心地放手让他全权指挥,最终灭掉了楚国。

  在这个故事中,面对秦王的多疑,王翦不得已地故意制造出了一种表面现象,显得自己贪婪而目光短浅。而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忠诚廉洁的将领。这个故事便生动地向我们说明了,许多人都并非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个样子,许多事情也都比表面看上去的要复杂。正所谓大奸似忠,大忠似奸。白居易曾做过一首诗: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便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养成更加客观深入地看问题的习惯,不要总是通过表面现象去匆忙作出判断,如此,我们才能够更为犀利、深刻、成熟,更受人信赖和尊重。 道德经全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