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回归淳朴天真

道德经 文若愚 1749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回归淳朴天真《老子》的行文,常常是先进行例举,然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章也是如此,老子在例举了如何使民不争、不为盗、心不乱这三点后,用“是以”二字一转,又对本章要义进行了归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这一章讲的是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治理天下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无不治”,也就是说一切都处于井井有条、秩序分明的状态,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为无为”。这里,老子又一次提到了“无为”,而“无为”也正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前一章已经讲过,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为之当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至于需要做的事,还是要去做的。这一章,“无为”的意涵得到了更为明显的表达,“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以及“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这一系列的做法,就是“无为”的体现。老子说,要净化人民的心志,而满足他们的温饱需求,要削弱他们的欲望,而强壮他们的筋骨,始终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没有非分的欲求,使那些聪明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这样一来,天下就会大治。

  老子的这一段阐述历来为人所诟病,因为这被看作是一种愚民思想。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这段话就字面上来看,的确存在着令人们误解其为主张愚民的嫌疑。但是,若往深层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实质上并非那么一回事。老子所说的“使民无知无欲”,不是说让百姓一个个都变得跟白痴一样,这里的“知”和“欲”,不是指普通的知识和欲望,而是有着其特指含义的,实际上指的是奸诈的心术和非分的欲望。这就如同宋代理学家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有的人一看到这几个字,就抨击这种理学扼杀人欲,其实这里所谓的“人欲”并非指人的一切欲望,比如说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这都是人的欲望,但是这些却并不属于“人欲”的范畴之内。“人欲”者,指的是在满足基本的生存之外的非分的欲求,在吃饱了之外还想要吃珍奇的美味,在有了可资生存的钱财之后还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这一类的欲望才叫做“人欲”。尽管这种主张过于保守,但是应当肯定其中还是有着合理性成分存在的,而不应当一笔抹杀。类似的,后面的“智者”一词其实也是具有反面修辞色彩的,它说的不是智商高的人,而是那些擅长耍弄各种伎俩以为自身获取利益的人。老子的真实主张并非是要人民变得愚蠢,而是想要涤除人民心中过多的杂念,令他们的心灵变得纯净,性格变得淳朴,人人都没有奸诈机巧之心,各自心中都没有你争我夺之念,如此,天下就会大治。

  在老子看来,人们保持淳朴与天真,社会才是美好的。庄子就说过,上古时候,平民百姓自有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穿衣,耕种吃饭,如此而已。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浑然一体,不相背离,一切都自然而然。所以,那时候才是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那时候,虽然人人都没有什么智慧,但本能和天性却没有丧失;人们都愚昧但没有私欲,保持着极其朴素的状态。所以,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同时,保持纯朴,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缊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说的是与乡下老农谈论饮食,当谈到小鸡米酒时,他们会津津乐道,如果问他们一些山珍海味,则茫然不知。与他们谈论穿着,说到长袍短褂,他们就高兴起来,如果问起紫蟒玉带,则一点也不懂。这些农夫保全了天然纯朴的本性,欲望较少,性情淡泊,这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由此可见,在老子的语境里,保持乃至回归淳朴天真,有着非同寻常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