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才能看到溪头风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放下,才能看到溪头风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是《道德经》二十三章中的一段话。在这里,老子把自然现象的因果律,用比喻来反复说明,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飙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主宰这一切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更何况人!
我们看呱呱坠地的婴儿,生下来都是两手紧握,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看垂死的老人,临终前都是两手摊开,撒手而去。这是上天对人的启示,当他双手空空来到人世的时候,偏让他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离开人世的时候,偏让他撒开手。这就告诉我们,无论穷汉富翁,无论高官百姓,无论名流常人,都无法带走任何东西。上天总让人两手空空来到人世,又两手空空离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世间万象,分秒在变,无法把握,亦无须把握。
《庄子·人间世》中也说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意思是说:“至于顺应万物的自然而使心灵悠然遨游,让它寄寓在无穷的宇宙以保持平和,这就是最好的了。所以,你不如只管实实在在地传达使命,这难道也困难吗?”以无求的心境,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所遇到的事情,这是对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
做人处世,不将一些东西看得那么重,以虚怀恬淡的心境去面对万事万物,反而能够路转溪头别有天地,甚至还能让人在危难中化险为夷。
有个匪徒跟踪一个珠宝商人来到了大山里,一路上他总是没有机会下手。到了大山里,四周没有一个人,匪徒终于找到了下手的好机会,他拦住了珠宝商人的去路。面对劫匪,商人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逃跑。于是,一个拼命逃亡,另一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匪徒也跟了进去。在山洞里,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抢了他的珠宝,连商人准备在夜间照明用的火把也抢去了。那个匪徒还算“仁慈”,他只图财没有害命。
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山洞的出口。山洞里黑极了,没有一丝光亮。匪徒庆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抢来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这个纵横交错的山洞。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为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山洞,最后饿死在里面。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着自己将要永远留在这个山洞里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没有了照明工具,他就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头不时碰在坚硬的石壁上,身体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从远处传来一丝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他迎着那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这并不奇怪,世间有很多事情都遵循这样的道理。我们总想得到什么,而不愿失去,却总是忘记,有时失去会让我们得到更多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生命。
有时候,人们就像那个匪徒,为了心中的妄念,做出违背自我的事情,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最终反而陷入人生的困境。
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绪起伏。被负面人性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解释过什么是成功:“笑口常开;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热爱;获得评论家真诚的赞赏,并容忍假朋友的出卖;欣赏美的事物,发掘别人的优点;留给世界一些美好,无论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还是一个小园地或一个获得改善的社会现状,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过得更快乐自在,这就是成功。”其实,幸福成功的人生,并不是把自己的心和手都塞得满满的,那样只会让自己负重难行。相反,一个人若能摈弃不必要的世俗功利心,坦然看待得失成败,才能超脱物我,找到人生的真谛。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