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儒家十分看重人的品德,认为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意思是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这其中,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时,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圣人舍才而取德。
对此,近代学者胡适先生曾解释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渐渐地,老锁匠年纪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着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权衡徒弟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高尚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
孔子教学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显然涉及伦理道德教育,目的当然还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孔子的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也就是能博济众施之人,是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所以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是说:“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尚德不尚力,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正是我们今天选拔人才的标尺。
决定一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对别人对社会的危害还不会太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造成的危害就会非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甚至一个国家。没有灵魂的头脑,没有德行的知识,没有仁善的聪明,固然是一种力量,但它们是只能起坏作用的力量。他们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启发,或者也能给人们一些趣味,但是很难让人尊敬他们,就好比我们对待扒手的敏捷或拦路强盗的马术一样。
反之,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了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提高自己,也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毕竟,德行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前提,才能则是创造人生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绚烂多姿!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