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应变,游刃有余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灵活应变,游刃有余尧舜传位,很值得品评,人们常认为尧子丹朱不肖,尧发明围棋来训练其子思维的缜密,结果一无所获,于是遂放弃了传位于子的念头,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舜。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帝尧真是高明,他传位于舜,是政治上最高尚的道德,同时也是保全自己后代子孙的最高办法。后人甚至有此推测:当时由丹朱即位做了皇帝的话,也许会作威作福,反而变得非常坏、非常残暴,那么尧的后代子孙,也可能危险了。他把天下传给了舜,反而保全了他的后代,这也是隐含在老子所说的“曲则全”中的又一个道理,那就是应变、变通。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做事历来比较讲究方法。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看看齐桓公小白做事的方法。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反叛,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一个月后,公孙无知被大臣设计刺死。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齐国的大臣派人迎接流亡鲁国的公子纠回国继位,鲁庄公亲自率兵护送。效忠公子纠的管仲预计: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也可能回齐国争位,为了防止公子小白回到齐国继位,管仲亲自率三十乘兵车去拦截公子小白。在过即墨三十余里的地方,管仲所带的一队人马与公子小白相遇。争斗中,管仲弯弓搭箭,向公子小白射箭,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扑倒在车上。此时,管仲才拨转马头,带一行人优哉游哉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殊不知,当他们到达齐国的边界时,公子小白已抢先一步即了王位,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管仲和公子纠大为惊惑。原来,管仲的那一箭并没有射中小白,而是射到小白的带钩上,小白趁势咬破舌尖,喷血倒下装死,蒙骗了管仲。然后,公子小白抄近道急奔回国,经谋士鲍叔牙说服了齐国众大臣,登上了王位。
小白这种佯装的办法,竟让他成了万圣之尊的齐桓公,不能不让人赞叹他临机应变的能力。若非是有这番机智胆识,想必他后来也无法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了。
人活一世,生存环境不断变迁,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墨守成规、只认死理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讲究变通与应变,并不是要我们奴颜婢膝,而是要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变通,要想办法保全自己,要在关键时刻能灵机一动,这是一种本事。
相对于齐桓公这些大人物,在小人中把随机应变、机灵办事应用得最活络的要数大太监李莲英了。他的得宠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机智在于借题应变,将错就错。这种圆场技术不仅需要智慧,也是与脑子机灵、嘴巴活络分不开的。慈禧常夸“小李子”会办事,看来也非虚言。
生活中,过于耿直的人有时候不能接受变通,那是因为他忽略了人性。事实上很多时候,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并不是完全理智的。在古代掌握有生杀大权的帝王,更是如此。即使是忠言,但是逆耳,大家就是不爱听,皇帝一冲动,人头落地,实在是不值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讲究策略就很必要了。
变通在古今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时候剑拔弩张对大家都不利。不如在做事情上讲点技巧,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这并不是什么圆滑。如果一个人个性耿直不愿意变通,那么多少应该讲点技巧,做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就会发现自己所坚持的,其实多么不堪一击。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