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欲才能从心而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少欲才能从心而欲《荀子·荣辱》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布刀,有囷纝,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
按照荀子的说法,人生来即有许多欲望,饿了就要吃,冷了要多穿;看到美丽的姑娘便想去追求,遇见心仪的儿郎便会春心萌动。人人都希望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之所欲违背一定的礼仪道德,那么势必会被欲望捆绑,陷落到欲望的无底洞中不能自拔。
在儒家看来,这种人便是失德的庸人,而有德之人是循其正当的欲望,从而使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得享最自然的幸福,庸人则是为欲望所困,幽怨争斗之心陡增,乱象丛生,失却了奋斗之心,淡漠了人生理想,远离最简单的生活,失去了最平常的快乐。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只是儒家先贤的高贵品质,亦为常人应有的追求。如果将正常的欲望变成无止境的欲求,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大者国家遭乱,小者家破人亡。
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逝,身边缺少了体己之人,难免落得身心寂寞,惆怅满腹。后目睹杨氏的倾国之色,惊为天人,虽然没多久这位惊艳绝伦的美丽女子成了儿子寿王的妃子,但唐玄宗依旧记挂在心,一刻不曾放下。为了实现抱得美人归的一己之欲,唐玄宗不顾世俗礼法,强行将杨氏从儿子身边夺走。入宫没多久,杨氏便被封为贵妃,唐玄宗也由此开始了“三千粉黛无颜色”“君王自此不早朝”的昏庸时代。杨氏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西逃,三军哗变,杨贵妃被缢死于路祠。没几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唐玄宗晚景凄凉,最后郁郁而亡。
不管后人是如何评说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但唐朝的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的作为确实要负很大的责任。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欲望越小,人活得越幸福。李隆基因为一个杨玉环,流连忘返于胭脂堆中,醉生梦死于石榴裙下,好端端一个开元盛世顷刻间土崩瓦解;自毁一世英名,留下千古遗憾。
所谓“为世所扰”或是“为情所困”,终究逃不脱“欲望”二字。无欲则无求,自然也就无奋进之心,可以这样说,正当的欲望使自己进步,人活于世,必然要对这一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正当的欲望使人进步,使人推开明窗而见日月,它使人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得到什么,要付出些什么。这也正是荀子提出的“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的最高境界。“礼”为行为规范,“欲”为信念执著,则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事,从而获得最惊人的成功和最畅然的生活。
常言道:家称良田万顷也是日食三餐,家有广厦万间,也只能夜宿一床。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世人虽然也明白这其间的真意,但往往世事多烦扰,清新的心智因此蒙蔽,从容的步履由此蹒跚。
俗话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因所求太多,最后竟一无所得,最普通的生活乐趣也成了不可追悔的遗憾。哲学家牟宗三曾说,常人虽然很难具备圣人的高洁品德,但如果明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那也是好的,他便向有德者前进了一步。
欲望既能使人奋勇,亦能使人疯狂。不要埋怨自己没有平淡幸福的人生,要看看是欲望捆绑了自己,还是自己掌控着欲望。抛弃企图占据一切的妄心,对人之所欲持一种平常心,努力追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创出应有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受欲望所累,或许能闻得别样的沁人花香。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