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仁”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此,孔子曾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其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算是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的眼里,无论是“好仁者”或“恶不仁者”,其实都有一颗仁爱的心,人性本善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人性本仁。
儒家认为要做到仁,就要试着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给别人东西,最好想想对方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如果连自己都不想要,那么最好还是把这个东西拿回去。
《孟子》书中记载了一段有名的与齐宣王关于声色货利的对话,两个人交谈就像打太极拳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却是绵里藏针、波涛暗涌,隐藏的锋芒直指对手要害。最后,孟子的建议就是:齐宣王好乐就与民共享,好色就让人间的家庭幸福,好货则藏富于民。所以说推己及人,是一个道德评判的基本尺度。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为使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可谓仁之方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为别人设想一下,这并不是一条高不可及的教条,其实,无论君子妇孺,这剂仁之方都同样适用。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一席话说得儿子点头称是,杨夫人之所以能说出如此慈悲为怀的话,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懂得体贴与关怀的好人。她会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所以能够为别人着想。这一做法既教育了儿子,也温暖了仆人们的心。
这段故事虽然讲的是生活里的小场景,但是由此推想,小中亦可见大。我们行走在这个社会当中,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再进一步,自己想要立足,就要能够大度地让别人也能立足。所谓仁德之心,无非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于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则来遵循;毕竟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都适用于他人,当然也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在他们不想接受时,决不能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吗?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的“仁之方”,就是要我们凭借自身的宽大心胸,来容纳别人。这是几千年前的圣人给世人开出的一剂良方,是仁德的原点,也是儒家思想中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一条重要的做人做事道理。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