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无知”的智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哲学其实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学故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自知无知”的智慧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面对如此的赞誉,这位哲学家却冷冰冰地回应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因此苏格拉底式的智慧被称为“自知无知”的智慧。他一生不倦的求知活动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知识往往是靠不住的。然而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格拉底的见识仍少有人理解,苏格拉底的教养仍鲜见后继者。
同样,在中国古代,道家同儒家一样,也是认为无知最终是可以导向智慧的。但道家如老庄对待无知与儒家截然不同。老庄认为智慧的境界就是与道合一的境界,对无知本身给予了赞扬。老子的基本观点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够通过学习的途径为人所把握。人只能够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道,故无知与无为之间,是一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也,日常聪明才智与道是不相干的。道之为道,正在于你不知“道”,知“道”也就不是道了。
所以他倡导无知和“去智”,缘于智慧的效果不好。所谓“智慧出,有大伪”,智慧都被用于干坏事去了。所以,统治者如能做到使人民没有知识和欲望,使智慧之人不敢有意作为,就不会再有机巧、奸诈和争斗,那这个社会就会很美满了。后来,《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菡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菡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去到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怀仁义以获得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伏羲氏睡卧时宽缓安适,他觉醒时悠然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人物我两分的困境。”
当王倪以“四不知”对答菡缺的四问时,菡缺欢呼雀跃,因为他从中悟出了以无知为知的圣人之道。如此无知可以说是人的最为舒适惬意的状态。它已经远离了常人的“聪明”和“形智”,甚至连自己是人、是牛还是马都分不清楚了。庄子便为自己究竟是人还是蝴蝶感到糊涂。如此无知之知是最为真实之知,最值得信赖和推崇。无疑,庄子所推崇的,其实不是无知本身,而是无知者所达到的与道浑然合一的境界。可以说,老庄是叫人们放弃机巧、奸诈和争斗,这样自然的状态才能与道合一,成为大智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是当代少有的深得“苏格拉底式智慧”真传的学者之一。苏格拉底的基本观念:“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被他作为理解和认识社会的首要条件。所以他提倡一种“无知”的知识观,而非“知”的知识观。
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和人类自信心的增强,自知无知的见识尤显珍贵。而在人类交往日益扩大、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培育自知无知的教养,人间才能有宽容与理解、对话与妥协、和平与和谐,人类生活才会减少无谓的内耗、倾轧甚至血腥争斗,从而步入理性化和人道化的光明境界。 哲学其实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