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被杀之谜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彩色图解世界未解之谜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淮阴侯韩信被杀之谜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认为韩信对汉朝的贡献,足以与周朝的周、召、太公相比。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这位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却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之中,甚至被夷三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人头落地呢?韩信是谋反被杀,其罪当诛,还是刘邦、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呢?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
《史记》、《汉书》中关于韩信死因记载均是谋反。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阳夏侯陈豨担任赵相,镇守赵、代地区,当他离开都城赴任之时,曾与韩信密谋陈在边地起兵反汉,韩信从中响应配合。陈至代后,果然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准备谋反。高祖十年七月,刘邦之父太上皇死,召陈入朝,陈托病不往。九月,陈公开宣布反汉,自立为代王,进攻赵、代等地。刘邦闻讯后,要求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讨伐陈,可是两个人都推说有病,不肯出兵。汉高祖只好自己亲统大军出征。等到刘邦离都之后,韩信立即按照原先计划准备响应陈。次年春天,韩信布置已定,密谋假传圣旨。韩信的门客向吕后告发此事。吕后与萧何谋划,诈称陈叛乱已平息,命令朝臣入宫庆贺。又担心韩信不往,派遣萧何劝说。韩信一入长乐宫,就被埋伏的武士所擒,斩于钟室之中。
很多学者都认为韩信被杀是罪有应得,包括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汉高帝》中,从韩信鼓吹有功当封、贪功以及破项羽后犹拥有强兵这三点来论证“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韩信自己造成的恶果。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中,也认为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后,“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并乘机派人与陈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再次被人告发。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
韩信铜像
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为千古美谈,十面埋伏令楚霸王四面楚歌,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人从整个社会各阶级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角度出发,认为亡周乱秦兵革之后,韩信从个人恩怨出发制造新的动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吕后杀韩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动乱,带有历史进步的色彩。这不仅为新建的西汉王朝除掉了一个大祸患,而且在客观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然而,以上观点却受到了不少的挑战,有学者认为韩信谋反的罪名其实是出于诬陷,他的被杀是一大冤狱。持此派观点的代表人物包括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等。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在《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中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也认为,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意思是说韩信根本不是那种会谋反的人。如此说来,韩信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而韩信则无意背叛刘汉王朝。
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株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功,而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斩韩信
韩信被诛,固然有刘邦忌惮功臣的因素,但韩信居功自傲也是其自己的因素,后世引以为戒者不在少数。
韩信究竟是为何而死,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公元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百姓就不可能休养生息。这一历史背景似乎是韩信冤死一说的有力基础。然而,联系韩信曾经自请封王的史实: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在刘邦正被楚军围困在荥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若说韩信是谋反被杀,罪有应得,也并非无中生有。
总之,对于韩信有无谋反之心,是否参与陈叛乱,目前史学界尚未论定。韩信被杀真相,还需要进一步考究。
知识链接
韩信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彩色图解世界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