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法门寺地宫之谜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彩色图解世界未解之谜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扶风法门寺地宫之谜法门寺是我国著名的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的法门镇。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据史料记载,古天竺(印度)国王为弘扬佛教,各地分葬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于是在世界各地建塔,法门寺即是其中之一,并以珍藏佛指舍利而闻名于世。
法门寺的历史与发掘
1939年,修整时,法门寺寺院殿宇焚毁殆尽,仅明代修建的砖塔独存。1981年,因雨积水,明塔半边倒塌。政府拨款重建寺塔,并整修了殿宇。相传法门寺塔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手指骨舍利,因此寺塔又尊称大圣真身宝塔,所以当1987年清理塔基时,佛指舍利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考古工作者非常小心地除开黄土,发掘到法门寺塔下地宫后室的藻井大理石盖,透过西北角的裂缝,当手电筒的光照进去的时候,反射出了一道道耀眼夺目的金光。推开地宫两扇厚重的石门,于1987年5月5日凌晨1时,正是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祖的诞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供奉于地宫的佛陀真身舍利。整座地宫结构复杂,用材讲究,雕饰精美。在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塔基地宫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三室制的地宫,显然是模拟人间埋葬皇帝的最高规格的墓室构筑的。
法门寺出土的文物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遗物约170余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4枚佛指舍利;二是为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奉献的物品有金银铜铁器、瓷器、玻璃器、珠宝玉器、漆木器、石质器、杂器以及大量的纺织品和货币。由于都是唐代皇室贡奉的物品,所以数量大、等级高,錾文内容丰富。仅金银器就有121件,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和法器有菩萨像、香案、舍利棺椁、宝函、阏伽瓶、锡杖、如意、钵盂等;日常生活用具有盆、盒、茶箩子、碗、碟、香炉、香囊、茶碾子、笼子、盐台等。这批金银器是长安的文思院和江南地区制造的。文思院是专为皇室制作金银器的手工业作坊,是当时工艺水平最高的制造所。江南地区在晚唐也是制作金银器的主要地区,都曾向朝廷进献过金银器。出土的石刻有石碑、灵帐、阿育王塔等,其中记述了奉献物品的名称、数量、器重以及奉献者的名衔等,使我们确切了解了出土器物的名称,使以往一些不确切的称谓得以纠正。出土的19件琉璃器,是中国与西亚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物证。
所有的出土文物都与塔中瘗埋的舍利有关,如捧真身菩萨,是全国数以万计出土文物中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菩萨原置于地宫中室的东北角,完好地盛放在银棱檀香木顶宝函之中。菩萨头戴化佛花蔓冠,花蔓冠边缘串饰珍珠。上身袒露,双手捧着上置发愿文的鎏金银扁荷叶形银盘,下着羊肠大裙,单腿跪于莲座上,通身装饰珍珠璎珞。菩萨手捧的金匾呈长方形,匾栏上贴饰16央宝相花,匾上錾文:“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
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巡庆日记。”通观全像,菩萨与像座构成一个完整的曼荼罗,即密教的坛场。唐懿宗咸通末年,迎法门塔佛指舍利入宫内,即置于菩萨双手捧着的荷叶形盘内,供帝后嫔妃们顶礼膜拜,所以称为“捧真身菩萨”。懿宗登基后,内忧外患,于是想通过迎佛骨来缓和阶级矛盾和安定政治局面。咸通十四年(873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法门寺地宫中迎出舍利,经安福门送入宫内,放置在捧真身菩萨双手捧持的荷叶盘上供养。因此,这尊捧真身菩萨既是唐代最隆重崇佛的产物,也是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的见证。它的历史价值还在于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
佛指舍利探秘
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境内曾有四大名刹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岱州五台及终南五台之舍利,在唐武宗会昌年间灭法时敕令毁坏;泗州普王寺之舍利也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沉入洪泽湖中,此三寺的真身舍利已无法见到。唯有法门寺地宫是目前国内得以保存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地宫。地宫于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封闭直至这次发掘,1113年间从未被移动过。这次发掘共发现佛指舍利4枚。据唐释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宝藏通录》记载,显庆五年(660年)春三月,敕取法门寺舍利往洛阳宫中供养,“皇后(武则天)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九重,雕镂穷奇”。
法门寺所收藏的佛指骨舍利,极其受到历代信佛帝王的尊崇与信奉,在唐代时更是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自唐太宗以降,朝廷多次加以殊礼,据唐宪宗敕命撰写的《佛骨碑》中所记载:“太宗特建寺宇,加以重塔;高宗迁之洛邑;天后荐以宝函;中宗纪之国史;肃宗奉之内殿;德宗礼之法宫。”唐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开启塔墓,以舍利示人。舍利出土之时,瑞光四射,四方民众,蜂拥寺内,同观佛光。从此,震荡大唐朝野达200多年之久的“佛骨旋风”拉开了序幕。
第二次奉迎佛骨发生在唐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一生信奉佛法,对于“三十年一开闭,开则五谷丰登,兵戈自息,天下太平”的礼迎佛骨之事自然热衷。敕令将佛骨从法门寺迎请到东都洛阳,并由道宣律师主持法事。在由法门寺经长安到洛阳的数百里路途中,僧俗士民络绎不绝,翘首踮足,急欲一睹佛骨风采。这次礼佛活动时间很长,规模很大:佛骨在京师供奉了4年之久才送回法门寺,并敕令为舍利建造了九重金银棺椁,以为供奉,皇后武则天也施舍了衣帐、直绢1000匹。
法门寺塔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苍松翠柏与蓝天白云无法掩盖佛指舍利的夺目光芒。经过千年历史风云变化,佛经的吟诵依旧回荡在耳边:微尘映世界,瞬间含永远。
第三次奉迎佛骨是在武则天称帝后的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早年为妃嫔时,曾被迫迁出宫中,削发为尼,度过了一段黄卷青灯的孤苦年华,便和佛教结下了缘分。于是,崇佛的高潮再度掀起,一时之间,烧指顶缸者争先恐后,舍财投宝者不计其数,种种香花鼓乐、华盖幡幢,如海如潮,盛况空前。
第四次礼佛发生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乱”尚在继续,国难当头,唐肃宗临阵奉佛,希望止息兵戈,社稷安宁。这次迎奉佛骨的时间和规模都比前几次小得多,气氛也很不同,“道俗瞻恋,攀缘号诉,哀声振薄”,一派三界火宅、众苦煎熬的悲戚景象。
第五次奉迎佛骨在唐贞元六年(790年),当时的唐朝处于“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诸将,胡族甚多,尤崇佛教。唐德宗的奉佛之举,或许正是为了笼络这些地方实力派吧!
第六次奉迎佛骨是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派专使往法门寺,将佛骨迎入宫供养三天,然后率皇室人员及文武百官一一礼拜,并交京城佛寺轮流供奉。唐宪宗的这一举动震动京城,王公士庶奔走相告,“焚顶烧指,千百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整个长安城掀起崇佛狂潮。这使刑部侍郎、著名文学家韩愈十分忧虑,奋笔写下《谏迎佛骨表》上奏皇帝。他拍着胸脯慷慨激昂地表示:假如佛陀真能显灵,施人祸祟,那么所有的灾祸都由我韩愈来承担,上天作证,决不反悔。崇佛极深的唐宪宗哪能接受韩愈的逆耳忠言,一怒之下,要将韩愈处斩。众宰臣苦请从宽,最后韩愈得免死罪,但被贬到当时边远瘴疠的广东潮州。
迎请佛骨最为铺张的莫过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第七次迎取佛骨。是年春,唐懿宗诏令大德高僧数十人恭迎法门寺佛骨,朝中百官纷纷上疏劝阻,但唐懿宗却说:只要能见到佛骨,死也心甘了。为了奉迎佛骨,在皇帝的亲自安排下,长安倾城出动,官民齐做准备,从长安到法门寺的100千米之间,车马昼夜不绝,沿途都有饮食随时供应,称“无碍檀施”。沿途制作数以万计的浮图、宝帐、香舆、幡花、幛盖、幛伞。
其中用金银宝物制成的宝帐香舆,用孔雀鹬毛装饰宝刹,宝刹小者高一丈,大者二丈高,抬一座宝刹要用轿夫数百人。迎请佛骨的仪仗车马,由甲胄鲜明、刀杖俱全的皇家禁军导引,文武大臣护卫,名僧大德供奉,长安各寺僧众拥戴,成千上万善男信女膜拜,音乐沸天,旗旌蔽日,绵亘数十里。长安城里的豪富还在每条街上用绸缎结扎成各式彩楼,并饰以珠玉金宝,五光十色,巧夺天工。同时,他们还施舍钱物,号为无遮会,争奇斗富,场面之盛令人叹为观止。唐懿宗亲往佛寺,恭迎佛骨入城,并顶礼膜拜,泣不成声。
在奉迎佛骨的日子里,召请两街供奉僧入内,赏赐金银布帛,还把佛骨迎入皇宫内道场,设金花帐、温情床,铺龙鳞之席、凤毛之褥,供奉三日然后送出,先后安放于安国寺、崇化寺,宰相以下文武百官竞相布施金帛供奉。由于皇帝带头迎拜佛骨,长安城内虔诚的佛教徒更是如痴如醉。
为了表达对佛的虔敬,有的在佛骨面前砍断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拿着断臂,一步一叩首,血流满地;有的肘行膝步,爬到佛骨面前;有的用牙咬断手指,用火烧手指,在佛骨面前发誓许愿;还有的头顶干草,点火燃起,直至头顶焦烂,哭卧于佛骨面前。在这场规模空前的迎请佛骨活动中,君臣士民皆激动不已,沉浸在宗教狂热之中。除皇室、百官、豪富争施金帛外,长安城内各坊里百姓组织社团,凡居民无论男女长幼,每人每十日捐钱一文,积钱无数,法门寺地宫内的稀世珍宝,大多是唐懿宗迎请佛骨送归时奉献的。然而,唐懿宗在大张旗鼓奉迎佛骨的第二年便死去了,唐僖宗继位登基后,立即诏令将佛骨送回法门寺,在仪式上也大大从简,远没有迎出时那番热闹了。饱经流离、生逢衰世的百姓,呜咽流涕,执手相谓:“六十年一度迎真身,不知何日能再见。”
法门寺文物与茶文化
自唐代起,茶艺广为盛行,茶具也是各种各样,美不胜收。烹茶、啜饮呈礼仪化、规范化和艺术化,特别是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陆羽因此也被奉为“茶神”。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多种茶具,虽配套不甚严格,但仍可作一组器物,它们各专其用又互相配合,为我们认识晚唐饮茶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地宫出土的鎏金镂空鸿雁纹银笼子,通体镂空,纹饰鎏金,两侧口缘下铆有环耳,环耳上套置提梁,上有银链与盖顶相连。笼子底部边錾“桂管臣李杆进”六字。
唐宋饮茶,烹煮时可先将茶团饼碾成茶末。因此碾是烹茶的重要器具。《茶经》里说茶碾用木制,讲究的则用银制。地宫出土的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浇铸成形,纹饰鎏金,通体作长方形,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碾槽嵌于槽身之中,底部弧形,便于碾轴反复运行。槽身两侧饰天马流云纹。与碾子配套使用的是碾轴,地宫出土的鎏金团花纹银锅轴,錾文“锅轴重一十二两”,浇铸成中间粗壮、手执处渐渐锐小的圆杆,两端刻花。碾出的茶末要过箩。箩细则茶浮,粗则水浮。因此,对箩孔的粗细有一定的要求。地宫出土的鎏金飞天仙鹤纹壶及门座银箩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箩外底錾有铭文。茶箩为仿木制的箱匣结构,由盖、身、座、箩、屉五部分组成,残存的纱箩极细密,反映这时茶末颗粒已很细。这组茶具上多处刻有“五哥”字样。僖宗李儇为懿宗第五子,册立为皇太子前宗室内以“五哥”相称。这组茶具是僖宗供奉的,茶是佛前供奉品之一,因而奉献茶具是在情理之中的。
此外,还出土有蕾纽摩纹三足架银盐台、壶门高圈足银风炉、鎏金四出花纹银箸、鎏金银龟盒等,它们分别用做盛盐、鼓风、拨炭、贮茶等。总之,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整套晚唐时期的饮茶用具,如此齐全的配置,在我国尚属首次。对研究唐代饮茶史,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自喻的。 彩色图解世界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