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化作春泥更护花
要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随笔我平生———孩童时代不算———难得流眼泪;但这次在南昌的烈士纪念堂里,竟流了不少。这里面的灵堂里,左右两排玻璃柜子,里面陈列着许多装潢很隆重的册子,是当年江西各地为解放战争而牺牲的烈士的名册。翻开来一看,里面记录着烈士的姓名、年岁、籍贯等;各村、各乡分别造册,有的一村牺牲数千名,有的一乡牺牲数万名,都用工整的楷书历历地记载着。楼上几个大房间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烈士的照片,鲁迅先生记录过的刘和珍女烈士亦在其内。玻璃柜子里陈列着各烈士的遗物,有书册、信件、器什、血衣等,教人看了更是悲愤交集。
江西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报道: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江西全省人口有二千六百多万。到了一九四九年解放的时候,只剩下一千三百万。这就是说,在革命的斗争中被反动派摧残了一半人口。长征开始之后,国民党在江西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烧杀。他们提出三句口号,叫做“茅厕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这期间江西人民死在敌人屠刀之下的共有七十多万。宁都县满门抄斩的有八千三百家。井冈山的村落全部被烧光。兴国一县参军者有六万多人,参加长征者有三万多人;解放时只剩三百多人。
江西人民用千百万生命来换得了胜利!这些烈士的血化作了革命的动力,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我瞻仰烈士纪念堂之后,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看似风雅优美,其实沉痛悲壮;看似消沉的,其实是积极的。这就是“化悲愤为力量!”我把这两句诗吟了几遍,胸中的郁勃才消解了些。
我在南昌又参观了“八一纪念馆”。这里面陈列着“八一”起义时的各种纪念物。其中有当时所用的茶水缸、马灯、手电筒、武器以及红军的用品等,教人看了非常感动。这屋子本来是江西大旅社。周恩来、叶挺等同志当时住过的房间、用过的会议室,都照当时的原样保存着。朱德同志用过的手枪,也陈列在这里。贺龙指挥部的楼窗上,还留着当时的弹痕呢!
我又参观了当年朱德同志领导的“军官教导团”的旧址。现在这里面住着军士,但有一个房间里保留着朱德同志当时所用的床。这只床真使人吃惊:不但没有棕绷,竟连松板也没有,只是在木框子上钉着八九条竹片,每两条之间相距约有一两寸,上面铺一条薄薄的褥子,是当时的原物。我用手按按褥子,底下的竹片就一条一条地突出来,想见身体躺在这上面,是很不舒服的。如果躺过一夜,早上起来说不定身上会起条纹呢。我想想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觉得愧感交集。我住在南昌的江西宾馆里,睡的是席梦思床,同这只床比较起来,真是天差地远。我有什么功德,今天来享受这幸福呢?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普遍地贯彻在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心中。据当地的老英雄们说,他们为了支援前线,宁可自己少吃少穿。在极艰苦的期间,他们曾经发起“每天每人节约一两米、一个铜板”的运动。当干部的每人每天只有十二两米和一角钱的菜钱。为了支援红军,还有自动提出自带粮食、不吃公粮的。当时瑞金的人民有一只歌:
“白塔巍峨矗立,绵江长流向东。红色儿女前仆后继,任凭血雨腥风。”赣南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刘建华同志曾经参加游击战十九年,直到解放为止。他告诉我们,那时候敌人搜山“清剿”,游击队天天要从这山头转到那山头,躲避危险。特别是从一九三五到一九三七年,最为艰苦,三年间极少有脱衣服睡觉的日子。吃的是野菜竹笋,有时简直挨饿。冬天没有棉被,坐在火堆旁边过夜。虽然敌人颁布了“通匪者杀”和“移民并村”等恶毒的办法,但是群众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击队送情报,送衣服,送粮食。真是艰苦卓绝啊!
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和这种悲愤,都化作了无穷大的力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又推动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人成事而坐享成果的我们,安得不感谢这些烈士和英雄,而尽心竭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呢?我在南昌填了一阕《望江南》:
南昌好,袁八一建奇勋。饮水思源怀烈士,揭竿起义忆群英。青史永留名。
(1961年。) 劳者自歌——丰子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