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心理学一本通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奖励要讲究策略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于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3个阶段:第1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2阶段,将被试分为2组,实验组的被试者每完成1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1阶段相同,也无报酬;第3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当做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德西发现一种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2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3阶段其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其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明其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即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发生。有个孩子对画画感兴趣,自己在家很自觉很认真地画画,画得很投入、很开心。这时父亲走进来,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关心,说:“孩子你好好画,爸爸奖励你10元钱。”结果这孩子变得只为钱而画画,没有钱就不想再画画了。学校里,学生认真学习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发奖品,结果会发现没有奖品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大打折扣。
这说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在某些时候,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不但不会使个体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会使其效果降低,变成二者之差,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培养个人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兴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仅靠物质刺激远远不够。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即使采用物质奖励,也不可过多过滥,而应恰到好处,因为“物无尽善,过则为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取得了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因此,在学校中,要处理好内感报酬与外加报酬的关系,要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以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未知本身的内在兴趣是求知的最佳动机,此时最好的奖励办法是引导,使之拥有进一步探究和尝试的机会。
德西实验的结论对改进教育方式很有启迪。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其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和乐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判断成长中的下一代。家长的奖励对孩子的学习可以是有利的,诸如买书、体育器械,但如果奖励一些诸如现金、手机的东西,有些孩子则会以此在同学间炫耀,在学生间引起攀比,从而给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德西效应”告诉教育者们:如果未知本身已经使人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人把奖励看成是研究的目的,导致目的转移,从而使其只专注于当前的奖赏物。因此,在教育中要特别注意使用正确的奖励方法而不滥用奖励,努力避免“德西效应”。
一位青年女教师正在上公开课。这位老师非常懂得赞美在教学中的作用,每当学生答对了问题,她都会毫不吝啬地说:“啊,真聪明!”“非常了不起!”“棒极了!”
下课后,老师们来到会议室开始评课。听课老师普遍认为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对她通过表扬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行为更是大为赞赏。
这时,一位专家不紧不慢地说:“我发现这位老师在表扬学生的语言策略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吗?”所有在场的人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专家说:“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试验。他以106名四、五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象,要他们用5天的时间练习难度相等的加法,每天练15分钟。他把这些被试者分为4个组,每天做完加法作业后分别对各个组的同学施以表扬、训斥、忽视等不同的刺激,结果发现受表扬组的成绩最好。可见,赞扬确实是沟通的‘法宝’,只要给予鼓励,就能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别忘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奖励也是一样,虽然奖励在总体上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讲究策略,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对人造成心理伤害。”
的确,奖励如果不讲究策略,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美国的一个学校采用发“代币券”的形式褒奖学生的做法就很可取。如果老师要褒奖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就会给这个学生发一张价值若干元的代币券。这张代币券可以在学校的小卖部换取同样价值的小商品。如果学生不马上兑换代币券,或将自己的良好行为保持一段时间,抑或又有新的良好行为,他就可以到教师那里换取一张面值更大的代币券。如果学生仍不兑换,并持续保持良好行为,教师的褒奖方法则仍根据以上原则类推。
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了持久强化。这是因为该校的做法契合了心理学中“期望与效价”理论,即人做某事的积极性等于成功概率和价值判断的乘积。也就是说,奖励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期望,这样才会收到比当下良好行为更好的效果。
西方还有一个有趣的“老祖母的原则”,即延迟奖励。意为:先乖乖吃完晚餐,然后才可以吃甜点。这个原则实际是想说:一旦驱使你去做某件事的诱因消失,即使有再好的意向也难以实现。因为,谁都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太早得到的葡萄一定不够甜。
作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内感报酬和外加报酬的关系,即要处理好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关系,避免产生德西效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心理学一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