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心理学一本通

给孩子留点“布白”

心理学一本通 邢群麟 2783 2021-04-06 02:2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心理学一本通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给孩子留点“布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他很感动,就准备听完以后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就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很不满意,马上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马克·吐温为什么最后会气愤,不仅没有捐钱,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得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都会让人心生厌烦。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超限效应呢?

  1.与刺激过多密切相关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适当的刺激是增强积极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但是,过多的强化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这一点心理学家米勒的研究很有说服力。他把广告画贴在大学生宿舍公共场所的墙上,每隔15英尺贴1张,共贴30张,贴2天,这是中等次数;接着在过量次数的条件下,贴3天以上。结果表明:中等次数增加了大学生们对广告画的喜欢,过量次数则减少了大学生们对广告画的喜欢。可见,超限效应的产生与过多的刺激是有关的,它易使人们产生厌烦心理。

  2.与刺激过强密切相关

  根据耶克斯-道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唤醒产生的功效最大。换言之,过强的唤醒产生的功效并不是最大的,反而有可能是极低的。主要原因是过强的刺激唤起的动机水平过高,使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之中,因而出现了焦虑厌烦的状态,促进了超限效应的产生。

  3.与刺激时间过久密切相关

  心理学的超限抑制原理表明:当刺激时间过久时,不但不能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反而会使抑制得到发展。这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会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伤。因此,刺激时间过长就会产生超限效应现象,使不良刺激早早离开。

  这种效应在教育中也时常发生,例如教师上课时的拖堂现象就会引起学生的超限效应,这是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题海战术会引起学生作业上过量的超限效应等。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必须加以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批评上的超限效应。因为,有些教师或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总要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会再批评……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孩子极不耐烦,讨厌至极。为什么呢?第1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第2次往往会使厌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3次、第4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不断增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除非是个乐天派或个性特殊的人,否则,一旦遭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遭到重复批评的时候,孩子的反抗心理就会高亢起来,他们会在心里嘀咕:“怎么如此不信任我呢?”这样一来,孩子的挨批心情就无法复归平衡。可见,教师与家长的批评不能超度、超量。

  为避免这种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应切记:学生犯一次错,一般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孩子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问题严重,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像鹦鹉学舌那样,简单地重复一次,而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同样的道理,在教育中“廉价”的表扬也会引发超限效应。有些教师以为,多批评容易引发超限效应,多表扬就不会了,其实不然。这里同样也有个度的问题,只要过度,就易于发生超限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

  某班有个“差生”,平时听惯了批评,对批评根本不当一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班主任一开始就对这个“学生”的某些“闪光点”进行了表扬。起初这个学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还有许多是有意夸大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骗自己,名义上是表扬,实际上是让自己注意这些方面,不让自己再“捣蛋”,这分明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后来他一听到表扬就反胃,就大为恼火。

  可见,教师在批评与表扬学生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量,否则,超限效应的产生就会是难免的。

  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俗语说“过犹不及”,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家长或教师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唯其如此,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心理学一本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