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二十五史故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康熙帝平三藩当年清政府入关后,为其打天下的不光是满族贵族,还有很多汉族将领。功劳最大的人有4个:孔有德、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清政府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将他们封为亲王: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孔有德在镇压明朝余党反抗的战斗中阵亡,所以实际上只剩下3个汉族王爷。吴三桂势力最大,占据了云南和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仲明驻防福建。他们在当地拥兵自重,一年的军费开销占了整个清朝一半以上的财政支出。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
当然,康熙帝还不敢随便动他们,因为当初入关的时候,顺治帝和他们有过盟约,让他们永守南方,而且绝不猜疑。不过三藩也太骄横了,尤其是吴三桂,他任命的官员比朝廷任命的还多。多年来,云南不但没向中央交过一分钱,反而还要中央负责他们的开支。而且吴三桂等人能征善战,跟随他们的都是身经百战的良将猛士,人数还不少。他们要是造反,朝廷还不一定是对手呢。
康熙帝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派到云南等地的官员根本没有实权,权力都掌握在那三个藩王手中。长期这样下去,康熙帝心里当然不舒服了。
正好尚可喜觉得自己岁数大了,一直在广东驻守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思念故乡,所以请求让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自己回辽东养老。康熙帝想借这个机会试探下另外两藩的态度,于是下令批准尚可喜回老家,但不准他儿子继承王位,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平南王的头衔。这一来,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就坐不住了,他们觉得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同样的,他们也想试探下康熙帝的态度,于是假惺惺地提出要撤除藩王职位,回家享清福。
康熙帝见三藩主动提出撤藩,心里很高兴,但还拿不定主意,就召集大臣开会商议此事。很多大臣都认为吴三桂等人的请求是假的,他根本不肯撤藩,如果同意让他撤藩的话,他一定会造反的。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等人一向骄横,早就有野心造反,撤不撤藩他都会反的。还不如早点撤藩,先下手为强。”他下诏同意吴三桂等人撤藩。这下可把三藩惹怒了,尤其是吴三桂,他认为清朝能入主中原都是他的功劳。现在一个20岁的小皇帝居然敢触犯他,不想反也不行了。
康熙帝读书像
吴三桂早就精心准备,他先杀掉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贵州提督李本深和巡抚曹申吉被迫投降。然后换上明朝将军的衣甲,到永历帝的墓前痛哭了一把,号称自己要为明朝报仇。不过他好像忘了,永历帝就是他吴三桂亲手勒死的。可人们却没有忘记,所以真正愿意起来响应他的人很少,不过另外两藩倒是也跟着举起了反旗。
吴三桂造反的消息传到北京城后,康熙帝下令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当人质的儿子吴应熊抓起来,然后调兵遣将讨伐吴三桂。吴三桂的部队久经沙场,手下猛将如云,一开始杀得清军防不胜防,很快就攻下了很多地方,一直打到了湖南一带。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镇守广西的孙延龄也起兵响应吴三桂,这样一算,中原的一半都落入了叛军之手,清朝陷入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康熙帝知道叛军以吴三桂为首,只要打败了他,其他势力不过是乌合之众,很容易对付。所以他一开始就集中力量和吴三桂周旋。
吴三桂虽然以反清为名,实际上还是想自己做皇帝,他以为自己一起兵,各地反清势力都会起来响应他,可是他在清初的劣迹使他恶名昭彰,起来响应的人寥寥无几,而清朝军队很快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吴三桂又气又恨,很快就病死了。几年后,清军攻入云南,历时8年的战争最终以康熙帝的胜利而告终。 二十五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