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儒风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十在经历了两个不眠之夜后,刘子仁抗不住潜滋暗长的心理压力,去问计于自己研究生时代的导师苏夷齐教授。
85岁高龄的苏夷齐教授已退休多年,但并非不闻世事。这位德高望重的史学泰斗,一向以学术自重、以气节自高。
取名“夷齐”,就有仰慕“不食周粟”的高士伯夷、叔齐之意。刘子仁轻易不敢打扰恩师,然而每当徘徊歧路、心无所依时,都会向恩师诉说自己的困惑,听从他的教诲。
苏夷齐教授听后沉默良久,但那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让刘子仁想起了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果然,老先生一开口,就甩出一连串炸雷:“子仁,万没想到你也变得如此堕落!你太辜负老夫的期望了!我真想将你逐出门墙!”说到这里,他有些气急,刘子仁连忙上前为他轻抚胸口。
苏夷齐继续谴责当年的爱徒:“制度不合理,你们可以集体建议修改嘛,为什么要以这种蝇营狗苟的做法来钻制度的空子?发票事小,失德事大!发票可以作假,发展下去,学术不也可以作假吗?那还了得?你呀你呀,你自己丢人不说,还把老夫的颜面也给丢尽了”!
苏夷齐仰望苍穹,摆出行吟泽畔的屈原愤然“问天”的架势:“天哪!我们的民族怎么啦?我们的知识分子怎么啦?都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连知识分子也见利忘义、丧失良知了,整个社会的‘良心’还能在吗?”
激愤中的苏夷齐将“恨铁不成钢”的目光转向刘子仁:
“子仁啊,我知道你本质不坏,只是为世风所染,一时走火入魔而已。你一定要迷途知返,痛改前非啊!”
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刘子仁于茅塞顿开之际,愧悔交加。是啊,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般在乎蝇头小利呢?套现的六万元中,扣掉分给学生的两万元和留作日后的科研基金的两万元,自己实际所得也就两万元。少掉两万元,不会影响自己的生计;多出两万元,也根本不可能大富大贵。既然如此,又何必大费周章,一而再、再而三地弄虚作假呢?如今,自己得到的是区区两万元,失去的却是恩师终身固守,并希望弟子秉承的道德操守啊!几张发票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如同一扇小小的窗口,映现出民族性格中最珍贵的那一部分的缓缓流失!
刘子仁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喜欢古典诗词中的“孤鹤”和“孤鸿”意象。苏轼«后赤壁赋»形容孤鹤说:“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形容孤鸿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它们那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高性格多么契合他的心灵追求啊!他曾经以“众人皆浊我独清”来自我激励。然而,在自己身上,现在还能找到孤鹤、孤鸿的影子吗?还敢说自己依然在扬清弃浊吗?自己已经随俗俯仰太久,身上清浊参半了!刘子仁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
这时,刘子仁所担心的已不是纪检部门的追究问责,而是如何进行道德的自我救赎。诚然,如同李大伟所研判的那样,纪检部门不太可能对他这样的“蚊子”大动干戈,即使发现问题,也只会以教育为主。但他不能因此就宽恕自己,不再进行道德层面的“原罪”。今后再申请到课题,他一定会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这很容易决定。让他犹豫不决的是,要不要主动退回此前虚开发票所得到的现金,并向学校纪检部门坦白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当行为。那样就彻底解除了心灵的重负,但必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他将成为千夫所指之人,各色人等都会把他视为异类避而远之,妻儿也会不胜恼怒。那他也许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了。他能够承受触犯众怒的精神压力吗?他不敢去想。而且,精神上的枷锁尚在其次,更让他不胜烦恼的还是经济上的桎梏,家中的经济命脉由妻子牢牢掌控,他完全没有说服妻子从并不壮观的家庭存款中取出四万元去退赔的自信。只怕话音未落,那功力不亚于金毛狮王谢逊的吼声就会在他耳边长久震荡了!那时,除了抱头鼠窜外,还能有别的应对方法吗?
促使刘子仁痛下决心的契机是,学校科研处及时兑现了他论文蒙«新华文摘»转载的那四万元奖金。刘子仁叹道:这简直是天助我也!他庆幸此前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始终没有提及这笔奖金,妻子暂时全不知情,所以并没把它纳入监控范围,自己可以自主处置。那就用它来退赔吧!这本来就是没有列入预算的意外之财,舍去它何足惜哉!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就不必多虑了。但求问心无愧,何计世俗毁誉!这不是自己青年时代推崇的做人原则吗?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走在去学校纪委的路上,刘子仁的心情渐渐轻快起来。如果说还有一点点遗憾的话,那就是失去了将四扎百元大钞猛甩在妻子面前,好好威风一回的机会。不过,他又想,只要自己继续勤于笔耕,或许这样的机会很快就能失而复得呢!
«新华文摘»的编辑该是何等法眼!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居然能对自己的论文垂青,不见得是因为自己有多高明,而是因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风格比较贴近他们的取向,或者说比较合乎他们的胃口。没准他们品尝了一口后觉得味道相当不错,再接着扒拉一口呢?这就像某些被选中侍寝的宫女,虽然小有姿色,却算不上国色天香,但趣尚独特的皇上偏偏就喜欢她这副眉眼,而对真正的绝色美女不感兴趣,这就不难从群芳中脱颖而出,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宠于枕席之上了———想到这儿,他舒心地笑了。 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