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萌萌集1:升腾与坠落

语言问题和声音、文字

萌萌集1:升腾与坠落 萌萌 10694 2021-04-06 02:2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萌萌集1:升腾与坠落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语言问题和声音、文字

  1

  如果我在世俗的沉沦中仍没丢弃我的想象,如果我仍执拗而不乏真诚地说,在这一个世界上,我真正迷恋的是思索与感觉,是声音和文字,那么我走向他人、走向世界的一个可能的方式,就是将自我构成的“听——说”,作为既是走向他人、世界,又不迷失自己的单纯之点。这里自我构成的“听——说”首先是“听”的敞开与接纳,而“说”,只不过是更强调着个人倾听中的“语言言说”的“说”的生动性、当下性和神秘性。

  2

  人被抛入世界,就是被抛入一般的语境,抛入他人的语言。语言对于当下的人总是一个先在的东西。

  如果人只是生活在语境的完全无意识里,甚至用不着开口说话,只要一进入思索、进入感觉,语言的陷阱就在你临近表达的第一个闪念中。或者更准确地说,语言是人何以能思维、能感觉的条件,甚至它就是思维本身的存在样式,但在通常的情况下,这种存在样式对于人的思维,简直是一种非存在,所以我们“没思”乃成为我们的生存常态。在这个意义上,沦为套语的语言本身就是存在的陷阱。它无处不在。

  3

  关注语言问题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学术,不如说是一种反省,是一种力图获得的在审视世界中自我审视的眼界。在这限度上,任何狂妄自大都只能让位给神秘的“它”,“它”本身就是限度。

  4

  在语言转换的问题上,超验既是一个维度的打开,又是一种真正的限制。

  5

  无语并不是逃避语言,无语只不过是把自己逼到语言的边缘,为着重新进入语言罢了。而重新进入语言的寻找,往往就是为了寻找那个词、那个句子,那个隐喻着你的整个生活的独特的表达。

  它很远也很近。

  当你习惯的全部语言脱落时才有它,或当它浮现出来时,你的习惯的全部语言才仿佛在那一刻、那一个瞬间的统统褪去了。

  它不是原初词,不是最接近存在的那个词——仿佛存在就在那里似的,你与它有着可以克服的距离和可以排除的障碍——并不,那个词、那个句子只存在于个人语言事件的端倪,是个人的临界状态即悖论经验,它并不一般地具有意义,具有贴近存在的优先性。

  6

  我甚至以为“感觉语词”这个提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是一个陷阱。任何当下的感觉都是个体经验的或个体经验的描述,它不可能先语言而在,语言也不可能先它而在。在个体经验的描述或表达中,归根结底要突破的是语言的同一性,即观念。

  比如说痛苦。

  当有人说不轻言痛苦而用难过、不好受这样更具体的字眼来代替痛苦,甚至是以无言这放弃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表达痛苦时,痛苦不仅在淡化的表达中淡化了,而且也真正地表达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实指的、有着坚硬的确定性的对象。毋宁说,“痛苦”本身也是一个符号、一个观念。一个自我意识着痛苦的人,一个已经被痛苦的观念“升华”了其实是固置了的人,痛苦于他几乎是无法跨越也无法真的表达的。但对于一个不轻易使用“痛苦”字服的人,他更多地就只是在某时、某刻,因某事、某种原因难过、不好受罢了。他的表达总是具体的、经验性的。

  7

  在语言的困境中,我求助于身体性,一个纯粹的自我设定。它至少对于我是真实的。

  人无法回避自己的身体。它并不能冷静为纯然客观的对象化世界,也不能抽象为一个普遍的观念的存在。以身心二元为前提的“身心一体”只是人的虚设,更不用说“心心相印”了。

  “身心一体”实际总有一个归结到身还是归结到心的问题。一旦这样归结,人们不难发现,身心一体仍然掩藏了致命的一跳,那么与其说身心一体,不如说身心断裂。而这身心断裂早就在语言的悖论形式——说不可说,表达不可表达——中直观着。

  8

  我经常不是看到完整的思路把它记住,而往往只是记住了一个词语,赋予它自己理解的意义,从直观把握到的这个词语去建立某种联系。

  我从别人建立的联系、别人赋予它的意义中游离出来,我的可能性是在这游离中捕捉的。

  也许任何一个词语都蕴含着无法界定的生存空间。

  9

  独自躺在床上,头痛,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说无法言说甚至都不准确,因为什么都没有想,思索与感觉都仿佛深深垂下了翅膀,没有飞翔的兴奋,也没有留下影子的目标可追逐。一切都在黄昏的晦暗中。

  10

  那种在平凡中或隐匿或跳动、闪烁的神秘感,或许它就是一片光影,稍稍错过,转身就失去。

  而抓住它,除了语词还有什么呢?

  11

  有多少天了,我几乎不断地在“想”的状态中,但并没有真的想,因为没有字、词、句子——字、词、句子没有活跃起来。

  与其说是“想”,不如说是一种警觉着、唯恐一想就掉进语言陷阱的心态。

  这种边缘性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紧张。

  12

  多少文字流畅得使人飘浮。

  但文字真的能使人驻足回首,能造成断裂使人如临深渊吗?

  13

  对文字的不信任埋没了多少个人的珍藏。

  应该感谢那些用文字写出自身经历和秘密的人,哪怕这文字本身有不可避免的夸张、变形。

  14

  有一些字眼总使我激动:坠落,错位,间隔,喘息,突兀,陌生,拒绝……

  它们天然地在断裂中。

  而对于诸如期待这样一些字眼却需要做许多的剥离,才能使它们挣脱连续性垂直起来。

  虚无,悖论,边界,限度——是这些字眼真实的背景,没有这背景,这些字眼只可能落俗,或者无法形成丰富的展开。

  15

  在挣扎的意义,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片没有诗意的黯淡。

  读《维特根斯坦回忆录》,不是思想的璀璨,而是这片黯淡深深地吸引了我。寻求区别的表达是从这黯淡中挣扎出来的。在上一个表达和下一个表达之间没有逻辑必然性,因而没有因果链。造成偏离和区别的似乎是一种可以直观到的神秘。它什么都不是,却在什么都不是中建立起了差别的确定性。

  换一个角度说,语境似乎是在挣扎中聚拢的,人力图抓住每一个浮现的意义却不能穷尽语境中那无法穷尽的一点神秘。

  16

  有时候被一些文字所吸引、并不是因为这些文字指称的或隐含的意义,即那些可以叫作思想的东西,而就是在文字之中使人似乎可以直接触摸到的动机、记忆和向往,是文字本身梦幻般燃烧的激情。

  17

  人是不能忘怀自己的经历的,表达也不能。无论它怎样纯净了再纯净,经历也会透过情绪问题透射出来。

  在一种表达中,经历就是表达的直呈;

  在一种表达中,经历却成为表达的背景。

  我习惯于后一种。

  18

  我没有语言,甚至没有情绪,因为情绪也是语言,是拥挤着、生动着一时没法形成表达的语言。

  无语,是尖锐地直观着这种难堪的境地,仿佛一个人陡然地阻塞在那里,既没有表达的流畅,也没有无表达的流畅。

  19

  在一切终将被时间剥蚀的世界上,只有诉诸文字的表达可能成为消逝着的踪迹。这才是我的情绪,它从无意识的混沌中挣扎出来,为着抓住一个踪迹,以尖锐地展示自己的消失。

  20

  死亡带走了多少没有表达的秘密。

  但表达了又怎么样呢?在同一词语下,多少人经验的差异丢失得如同死亡的陪葬。

  21

  在刚刚过去的那一刻,“语言”夸大着或缩小着我的难过,我应感激还是警惕我的“语言”的疯狂呢?

  每当“语言”走过了头,“语言”把事情推到了极限,使人直观到想象的痛苦的直观时,人就清醒了。

  人能像“语言”一样为所欲为吗?人能让“语言”为所欲为吗?

  于是宁静在琐琐碎碎中悄然升起。一切温馨的、温暖的、像泪珠儿一样闪亮的又成为可触摸的。

  22

  表达。

  表达下隐含的存在陈述才是重要的。

  否则文字就太轻飘了,它绕过了太多的困惑。

  23

  真正的平静是一种蕴含。它藏得很深,并不期待显露,它一旦被触动,那一定是超出常识、超出经常被触动的。

  在常识中,那一些经常被触动的东西,包括字、词、句子,已因疲倦而麻木了。

  24

  日常生活是摆脱不掉的,因而公共语言也是摆脱不掉的。寻找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尖锐的悖论。

  谁能呈现出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悖论,谁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者。因为人不至于被无声无息地淹没。

  寂静或喧闹都是淹没。

  25

  每当读着自语的、自我“听——说”的文字,我总是会惊奇地发现,一旦事实与意义之间松解了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后,不同的人有多么不同的邂逅与姻缘。

  26

  我只知道人有时候是得大声地说出心中闪过的字、词、句子,为了让自己听见。仿佛,那一刻,我不在自我的听——说中抓住表达的机遇,一个弥足珍贵的记忆就会僵死在颓然的自我沉寂中。

  27

  “听”是一种接纳、开启,在许多人的生命中,它或许是比“看”“说”“写”更原始的经验,虽然只有到“写”,听的接纳与敞开的边缘性,才还原到自在的生成状态。

  28

  一个“听”字,唤起了我怎样的记忆。

  在我还没有出生,还在温暖的黑暗中,我就听到“听”了;在我迷没有意识,还在结实的襁褓中,我就听到“声音”了;在我还只能咿呀学语,还刚刚感觉到坚硬而摇晃的地面时,我就听到了父亲问我的“话”和为我朗诵的“诗”了。而在我可以顽皮自得地爬到高高的桌子上捧着比我头还大的书装模作样地读时,父亲突然被迫离开家,我开始听我的未曾分隔但已永远分隔的记忆……

  “听”,是我父亲留给我的童年的主要事件。

  直到有一天,我专注地回到“听”自身时,才恍然明白——原来“听”,是这样的一种遗传的品格。

  29

  有一种记忆,刻骨铭心的记忆,它不是面向过去的,即它并不必然地同眷恋、恐惧、懊悔、哀怨、仇恨乃至复仇相联系,它并不生活在过去时中;也不简单地指向将来,成为设定的目的的期待,亦即它也并非生活在未来时中,使将来的期待成为当下的麻痹,如同理想对苦难的麻痹一样。这记忆成为我当下的存在,成为我的、需要我倾听的物性。换句话说,只要我倾听这记忆就是敞开着的——一种当下的、在语言界面上的敞开。因而记忆就是记忆自身,如同期待是期待自身、祈祷是祈祷自身、倾听是倾听自身一样。

  在超出实指的意义上,没有任何记忆可以确定、固置人的感觉经验,无论这感觉经验用什么样的谙言召唤过、指引过。

  因而记忆不只是语词,而且是句子,不只是句子而且是语境,不只是语境,而且是声调、氛围……语言不能逃避记忆,虽然记忆本身就是语言——真正的记忆瓦解了确定语言的确定性,并由此以其超出的神秘成为个人的语言事件。

  30

  当心宁静的时候,当宁静成为心灵窗口的时候,自然才是可亲近的。这时从玻璃上反射着滑落的一抹夕阳,一枝跳入视线的吐蕊的新绿,甚至小路上不知名的杂草,甚至不期然地打湿衣襟的雨滴,都能成为不是风景的“风景”。它们以单纯的姿态打动你,使你惊异于自然的和平、宁静,它们没有外在于人的观赏的距离,毋宁说,它们都是灵性的,就栖息于你心灵的窗下。你难道不应该静下心来听它们无言的诉说吗?

  31

  在一位诗人的诗中,两种走向不同的句式无意识地混淆着:一种是主动式;一种是被动式。

  主动式——手是触觉、感觉、把握、渴望、表达和祈祷。

  被动式——有谁在传递、抚摸、牵引、掌灯?

  这两种句式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不仅仅是句式给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而且是感觉自身的区分——所谓主动式和被动式,也可以说是主动式的感觉和被动式的感觉的区分。当然,无论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在这里,“手”本身都是作为感觉的隐喻而隐喻着的。

  主动的感觉,即感觉感觉,即倾听;

  被动的感觉,即感觉什么,亦即倾听什么。

  32

  一位诗人区分了两类诗人,一类诗人热爱生命中的自我,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诗人强调说“热爱景色”显然还不够,因为还“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这位诗人是我热爱的海子。

  我不知道这里所说的“元素”是否能引申为“物性”。因为元素这个字眼显然太生硬,太容易使人发生古希腊哲学追寻自然终极本源的误解。我愿意用“物性”代替“元素”。海子的诗使我有充分的理他说的“元素”引申为“物性”,物性才使景色为有生命的、需要倾听的。能真的发现物性的秘密,哪怕一个秘密,并用独特的敏感使物性自身的秘密显现为命名,这样的诗人,才成其为诗人。

  我知道这有多难。

  有多少诗人能在大宇宙的神秘中成为一颗星星融入被追寻的神秘?

  人多么需要倾听,把大自然的所有的神秘的音响神圣地放回大自然纷呈的景色中。倾听在经验和超验的门槛上成为既是痛苦也是欢乐的固守。它才可能是神性的。

  我知道倾听有多难,有幸在神性中同神圣照面有多难。

  我是在倾听的感恩与敬畏中懂得物性同时也懂得神性的。

  倾听也是一种悖论,同蒂利希说祈祷是悖论一样。祈祷的悖论是沉默的祈祷,倾听的悖论即从听什么返回到听自身。这听即无语,即倾听和声音的阻断,即断裂的可隐匿的声音本身成为倾听。或换一句话说,这断裂的可隐匿的声音即倾听中自我显示的语言的物性。

  33

  我关注表达,在这里表达较之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更带有私人性,它不仅是文字,还是声音,是在文字中缠绕不去、使文字不至于沦为工具的间隔着文字的声音。

  这声音同文字一样是语言的物性,即是为人的倾听而存在的、媒介着人对自身超出的语言的物性。它的直观性、当下性和身体性使它不可能消失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既成语言中,哪怕这既成语言是理想追求的真理,或反过来是真理追求的理想。人作为真实个人经历即是这种倾听。这种倾听不是听什么,而是听本身。唯其有听本身的执着,个人的表达才可能获得契机,从既成语言的重复铺陈中脱颖而出,使个人的经历成其为个人的。

  34

  这个世界至少还应该有第三种声音,即断裂的、可隐匿的声音。这声音同文字一样是语言的物性,是一种自我显示着的差异性。它词作为心理印痕的还原了的声音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来自于、附属于人的先在的观念,即个体的语言形式的经验性来自于、附属于观念的先验性,而前者却是个体性的人在临界状态、悖论经验中所获得的表达的可能。

  这表达的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困境。借用一个表达,即它随时可能扭头而去——在表达前或表达中甚至在表达后。

  35

  无语即倾听和声音的阻断。

  个人经验的无语,即是某种蜕去既成语言又还没找到自身语言的情绪的冲动或节奏,只能用无意义的声音去接近它、引导它,带入意识语言中。

  这无意义的声音是不再同熟悉的一切意义相粘连的声音,为了留下空洞,使声音和倾听在连续性的断裂中共生,甚至声音本身成为倾听。这声音既借助你的情绪的涌动、节奏即带着音响以显示差别的情绪,又借助语言的声音(乃至文字)即语言的物性。

  许多年我曾不断变换角度地试图表达我个人经验的无语,表达切入语言的那一刻语言的发生,我曾把它描述为情绪和语言的切中。其实更具体地,这和语言切中的情绪实际是作为语言化开端的、带着音响以显示差别的情绪;这和情绪切中的语言实际是作为语言物性的媒介语言。

  情绪的作用是对一切已熟悉的意义的厌倦与怀疑,是它使意义与声音分离,使声音成为空无的声音——这成为空无的声音似乎应该是或接近着语言的本性(无所指、无定向、无中心)。由此,情绪和语言才有切中或转换的可能。

  因而,“听——说”首先不是一个对象性的关系,而是一个人应该而且可以自我构成的、内在的语言关系。一个真正拥有个体性的人总是一个自我构成的“听——说”者。 萌萌集1:升腾与坠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