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零基础学按摩:精准取穴防治常见病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小儿夜啼啼哭是婴儿的一种本能性反应,在婴儿尚未有语言表达能力时,“哭”就是婴儿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如饥饿、口渴、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皮肤糜烂、湿疹作痒等都可能导致婴儿啼哭,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不过有一些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人们习惯上将这些孩子称为“夜哭郎”,其实这是小儿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
中医学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生。主要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脾胃虚寒
表现为小儿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缓,指纹淡红。
2.心热受惊
表现为小儿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3.惊骇恐惧
表现为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惧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唇舌多无异常变化。
4.乳食积滞
表现为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
〈点按选穴〉
选穴:水沟、大椎、合谷、太冲、十宣、阳陵泉。
解析:水沟穴开窍醒神,大椎穴清泄邪热,太冲穴清泻肝火,合谷穴可以加强诸穴效力。十宣穴点刺出血,可以助水沟穴醒脑,加强清热祛邪的功效。阳陵泉穴舒筋止痉。脾胃虚寒加脾俞穴可以健脾益气,加中脘、足三里穴可以加强补益脾胃、散寒祛邪的功效。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可以镇惊宁心。惊恐配涌泉、印堂、神门穴,可以镇惊定神,息风止痉。
点按方法:按摩20~30分钟,以小儿耐受为度。
〈其他疗法〉
※ 1.中药贴敷法
操作方法:将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
※ 2.艾灸疗法
操作方法:将艾条燃着后在神阙穴周围温灸,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灸7日。
〈生活提示〉
1.要注意防寒保暖,但也勿衣被过暖。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勿受惊吓。
3.不可将婴儿抱在怀中哄睡,不要通宵开着灯,要让小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祥和,检查衣服被褥有无异物刺伤皮肤。
5.婴儿无故啼哭不止时,要寻找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渍、衣被刺激等,除去引起啼哭的一般原因,再看婴儿是否患有夜啼,寻求解决方法。 零基础学按摩:精准取穴防治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