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域化的可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非地域化的可能
如果说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装置与多媒体尚且在为寻求“合法化”而努力,那么随后它们已迅速成为最具活力的领域。这些领域在观念、语言形式、材质和技术等方面展示出的新颖性往往令人感到艺术仿佛正在失去标准和边界,不过,如果我们熟悉了西方半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状况,就可以从中观察到从杜尚至YBA一代的西方推动力,是如何在新一代中国艺术家对于“当代性”(contemporaneity)的渴求之中起作用的,这种情形就像法国评论家皮埃尔·莱斯坦尼(Pierre Restany)在评价1995年巴黎举办的“超越极限”展览(该展览汇集和追踪了从1950年代至今的西方艺术样式)的意义时,多少带有西方中心论调地说到的:“简言之,它整个就是没有边界的当代文化词典,是全球广度的审美语汇,是被今天来自正在觉醒的第三世界的整个新一代所运用的范围广大的装置和参考材料。”
游莉/寂静的维度/尺寸不一/艺术微喷/2007—2010
上世纪末转向装置创作的尹秀珍曾经这样回顾世纪之间的过渡:
随后进入的(19)90年代,开始了由精神向物质转换的阶段,大家生活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借助行为、事件等艺术语言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情绪,表达一种态度,因为当时处于一种地下的创作环境,所以很多展览和行为事件是被摄影和录像所记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摄影和摄像放低了专业的门槛,使很多年轻艺术家热爱上了这些易于操作并能快速实现想法的艺术手段。又因为中国实在是变化太快,“速度”成为了中国现在的代表词,而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体(摄影、录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新一轮的西方影响不止于媒介手段,在我们的这个年代,东西方的两极对抗趋于瓦解,文化层面的交流对话和经济领域的利益分配成为了主导,“新的形势把‘他者’调整到中心位置,同时强调对于差异中的标准的艰难探索”,这就意味着我们正置身在新的混沌之中,寻找着交互性的识别要素和新的价值标准——对于极权统治的意识形态批判、民族苦难的记录和传统美学的记忆,似乎显得陈旧了,至少已经不再作为话语的重点所在,在人文领域里,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的影响已经淡释,福柯、萨义德、德勒兹、波德里亚、居伊·德波等西方学者所赋予的新的理论视角和知识结构也开始在我们的当代艺术语境里起作用了。
徐震/饥饿的苏丹/120×160m/装置、行为、摄影/2008
尽管上一代艺术家们也同样在变更知识系统,接受不断到来的艺术资讯,但受限于自身话语成形期之际的历史语境,他们似乎很难摆脱从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差异性”里建立起来的身份感,这正是汪建伟置身在徐震的展览现场时所感受到的,对汪建伟而言——当然也是对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而言——“总觉得好像有一种很新的讯息在(徐震的作品)里面”,而他从创作者本身的角度进行了比较:
老一辈艺术家曾有的那种特殊情境,身份政治、地缘政治、异国情调,或通过差异来展现作品的特殊性,好像在这个作品里几乎都消失了。但是问题还是在这里面。这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同样是问题,但是徐震没有以一个区域性的身份来提,这在几年前我觉得是一个禁忌,就是如果你不带有特殊身份和一个地区性的环境来谈一个普世性的问题,会被认为是不对的,但是我觉得这种不对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很两极的基础上的。那么现在我觉得,你如果把这种正确性解决以后,其实自动地就把这种两极对抗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因为我们以前的作品,看得出来,大概有两个焦虑:一个是意识形态焦虑;一个是西方焦虑。
汪建伟的谈论确实触及被新一代逐渐强化的“非地域身份”特征。如果说上一代艺术家们依赖政治性叙事和组合传统文化符号来确立身份,那么,类似徐震所处理的“媒介化之后的景观”,则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普遍情境感的主题,现场的视觉表现也是跨国界的,那样一个现场几乎不显示作者中国身份的任何信息。另一个可用以佐证的例子则是曹斐制作于2007年的《我·镜》,这部影片中的女主角经由网络游戏“第二人生”穿越在世界各地,寻找自身的情感体验。曹斐试图做的事情,也许就是在“赛博空间”里刻意强调出一种游牧美学,如同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所言:游牧与迁徙不仅被视作当代全球情境下的特征,而且是语言的核心,它的“基本理想是一切生活、体验和存在都没有边疆与界限”。
我们还可以看到,新一代即使在针对权力展开批判的时候,权力也不只意味着中国的现行体制和意识形态,而是扩展到了福柯所揭示的现代社会形态里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与网络之中,他们对于全球资本化、消费主义、国际政治、西方中心主义、艺术体制化等等议题提问。在这样的趋势中,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潮流之间的时差被缝合到越来越小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要世界化,就是要移植,以及要与西方的文化代码对话”,而他们的成熟期恰逢全球资讯的同步化成为事实的新世纪,他们视野的增长具有不断的加速度。 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