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年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汪曾祺年表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

  生于江苏省高邮县(今高邮市)县城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祖父汪嘉勲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父亲汪菊生,字淡如,中学毕业后在家,性情随和,多才多艺,对汪曾祺的影响很深。

  1923年(三岁)

  生母杨氏死于肺病。

  1926年(六岁)

  进高邮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十二岁)

  7月从五小毕业,9月入高邮县立初中读书。

  1935年(十五岁)

  初中毕业,同年9月考入江阴县(今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7-1939年(十七岁至十九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7月离开南菁中学回家度暑假,不久江阴即沦陷,无法回校继续读书。此后两年中先后在淮安中学、江苏省立第二临时中学(在盐城)、私立扬州中学(迁至高邮)辗转“借读”。因为日寇逼近,时读时辍,大部分时间过着“逃难”生活。

  1939年(十九岁)

  夏天由上海转道香港、越南至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大学期间,老师中有三位优秀的五四作家: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对汪曾祺影响最大的是沈从文。他在西南联大开的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汪曾祺都选了。同学之中,有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朱德熙、李荣和以写作《未央歌》《人子》等作品闻名于台湾的作家鹿桥等人。

  1941年(二十一岁)

  与同学合办校园刊物《文聚》,并在第一、第二合期上刊登小说《待车》。此后,不断在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所用笔名有“曾祺”、“西门鱼”。1949年以后,改以“曾歧”、“曾芪”等笔名。

  1943年(二十三岁)

  本应于这一年大学毕业。但是由于未参加必修课体育和大二英语的考试而不能毕业,留校补修课程。

  1944年(二十四岁)

  这一年补习课程合格,但当局征调应届毕业生充当美军翻译,否则作开除论处。汪曾祺没有应征,故仍未取得西南联大毕业证书,只算肄业。

  1945年(二十五岁)

  1月离开西南联大,来到昆明由联大同学开办的私立中国建设中学任教。学校先是在白马坡,后迁至观音寺。此时施松卿也在建设中学任教,两人接触逐渐增多。同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结束,汪曾祺因回家路费无着,继续滞留昆明。这一阶段,完成小说《职业》初稿,以及《小学校的钟声》《老鲁》等小说,当时无处发表,后来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

  1946年(二十六岁)

  7月离开昆明经越南、香港转赴上海。由于没有大学毕业文凭,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先是在同学朱德熙的母亲家闲住,后经沈从文向李健吾推荐,9月间由李健吾介绍到私立致远中学任中文教员。

  这一期间继续写作小说、散文,在《文艺复兴》第一卷第四期上发表以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存在主义小说《复仇》。

  1947年(二十七岁)

  这一年发表作品较多。

  4月,《老鲁》刊登于《文艺复兴》第三卷第二期。

  8月,《绿猫》刊登于《文艺春秋》第五卷第二期。

  9月,《牙疼》刊登于京派文学刊物《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四期。

  10月,《戴车匠》刊登于《文学杂志》第二卷第五期;《囚犯》刊登于《人世间》复刊第七期。

  11月《落魄》刊登于《文讯》第七卷第五期。

  1948年(二十八岁)

  因施松卿上一年从老家福建到北京大学任英文系助教,3月离开上海转赴北京。在北京大学闲居两个月后,5月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

  3月,《异秉》刊登于《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十期;《鸡鸭名家》刊登于《文艺春秋》第六卷第三期。

  5月,《三叶虫与剑兰花》刊登于《文艺工作》第一期。

  第一本作品选集《邂逅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9年(二十九岁)

  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春,与施松卿结婚。

  3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5月离京南下到武汉,5月至8月留在武汉文教局,接管了几个学校。9月被派往汉口第二女中任副教导主任。

  1950年(三十岁)

  7月离开武汉回到北京,在北京市文联工作,在《北京文艺》杂志任编辑。

  1954年(三十四岁)

  创作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刊登于1955年《剧本》增刊。后在1956年获北京市戏剧调演剧本一等奖。

  1955年(三十五岁)

  2月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杂志编辑。

  整理评书《程咬金卖柴筢》等。

  1956年(三十六岁)

  写作散文《冬天的树》《下水道和孩子们》等。

  1957年(三十七岁)

  发表散文诗《早春》、散文《国子监》等一些作品。

  因在单位的黑板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人事安排能否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在反右运动中遭到批判。

  1958年(三十八岁)

  夏秋之际在文联系统整风复查中被划为一般右派,撤消职务,连降三级,10月下放到河北省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

  1960年(四十岁)

  10月摘调右派帽子,因没有单位接收,继续留在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工作是画了两部图谱:《中国马铃薯图谱》和《中国口蘑图谱》。但都没有出版,“文化大革命”中两部图谱的手稿在农科所都被毁掉了。

  1962年(四十二岁)

  1月调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后改名为北京京剧院)编剧,直至离休。

  根据在农科所的生活经历创作短篇小说《羊舍一夕》,经调查后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这是汪曾祺解放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以后,又连续发表了《看水》和《王全》两篇短篇小说,均以农科所为背景。

  创作京剧剧本《王昭君》(由李世济演出),《凌烟阁》(未演出)。

  1963年(四十三岁)

  小说集《羊舍的夜晚》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集中收录了上述三篇小说,共四万字左右。这是汪曾祺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

  创作京剧《小翠》(与薛恩厚合作。当时未演出,“文革”后改名为《狐仙小翠》,由中国评剧院上演逾百场)。

  冬天,接受江青指派的任务,与杨毓岷、肖甲、薛恩厚一道,将文牧原著的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现代京剧。京剧剧名最初叫《地下联络员》,江青看过彩排后很不满意,下令重新改编。

  1964年(四十四岁)

  《地下联络员》二稿改用沪剧原名《芦荡火种》,并参加了当年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毛泽东看过后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指出戏名可改为《沙家浜》或《芦苇荡》。

  1965年(四十五岁)

  《沙家浜》改定并正式演出,剧本于196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参加现代京剧《红岩》的编剧工作。

  1966-1976年(四十六岁至五十六岁)

  1966年6月“文革”开始,不久即以“摘帽右派”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参加扛煤等“劳动改造”。

  1968年6月,因江青需要创作修改“样板戏”,下令解放汪曾祺,让其继续从事编剧工作,但要求“控制使用”。

  1970年5月,参加《沙家浜》剧本定稿工作。以后还参与了京剧《杜鹃山》的编剧工作。

  此外,还参与了许多京剧剧本的编剧工作,如《山城旭日》《草原烽火》《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全部奉命行事,基本徒劳无功,直至“文革”结束。

  1977年(五十七岁)

  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经历,在许多人都已“解放”之时,汪曾祺仍在接受审查。

  1978年(五十八岁)

  小说《骑兵列传》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这是汪曾祺“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六十岁)

  1月,写成小说《塞下人物记》,发表于当年《北京文艺》9月号。

  5月,重写旧作《异秉》。

  8月,写成小说《受戒》,发表于当年10月号的《北京文艺》,并获该年度北京文学奖。

  8月下旬,写成小说《岁寒三友》。

  12月,写成小说《寂寞和温暖》。

  随着一批文学作品的问世,在中国文坛上重新引起人们注意。

  1981年(六十一岁)

  1月,《异秉》在《雨花》杂志发表。

  2月,写作小说《大淖记事》,在《北京文学》4月号上发表,并被《小说月报》《新华月报》等杂志转载。这一作品获得1981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和北京文学奖。

  发表的作品主要还有:

  小说《岁寒三友》,《十月》第三期。

  《鸡毛》,《文汇月刊》9月号。

  《徙》,《北京文学》10月号。

  《七里茶坊》,《收获》第五期。

  文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芙蓉》第二期,后获《芙蓉》文学奖。

  散文《关于葡萄》,《安徽文学》12月号。

  10月,应高邮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回乡访问,这是汪曾祺自1939年离家之后第一次回到故乡。

  1982年(六十二岁)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晚饭花》,《十月》第一期。

  《皮凤三楦房子》,《上海文学》3月号。

  《王四海的黄昏》,《小说界》第二期。

  《钓人的孩子》,《海燕》4月号。

  《鉴赏家》,《北京文学》5月号。

  散文《旅途杂记》,《新观察》第十四期。

  文论《小说笔谈》,《天津文艺》第一期。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书》8月号。

  新编历史剧《擂鼓战金山》,《北京剧作》1月号。

  1983年(六十三岁)

  作品首次被介绍到台湾,《文季》第三期转登小说《黄油烙饼》。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八千岁》,《人民文学》2月号。

  《星期天》,《上海文学》9月号。

  《故里三陈》,《人民文学》9月号。

  《云致秋行状》,《北京文学》11月号。

  散文《天山行色》,《北京文学》1月号。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湘行二记),《芙蓉》第四期。

  《菏泽游记》,《北京文学》11月号。

  文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文谭》第一期。

  《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新疆文学》2月号。

  《小说技巧常谈》,《芙蓉》第四期。

  这一年,关于汪曾祺作品的评论开始增多。

  1984年(六十四岁)

  发表的主要作品有:

  小说《金冬心》,《现代作家》2月号。

  《日规》,《雨花》9月号。

  《昙花、鹤和鬼火》,《东方少年》第一期。

  散文《翠湖心影》,《滇池》8月号。

  《泡茶馆》,《滇池》9月号。

  《昆明的雨》,《北京文学》10月号。

  《沈从文的寂寞》,《读书》8月号。

  文论《谈谈风俗画》,《钟山》第三期。

  《漫评〈烟壶〉》,《文艺报》第四期。

  《谈风格》,《文学时报》第六期。

  1985年(六十五岁)

  小说集《晚饭花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的作品主要有:

  小说《拟故事两篇》,《中国作家》第四期。

  《讲用》,《大西南文学》9月号。

  散文《跑警报》,《滇池》3月号。

  《故乡水》,《中国》第二期。

  文论《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光明日报》3月21日。

  京剧剧本《裘盛戎》,《新剧本》第三期。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10月随中国作协代表团访问香港。

  1986年(六十六岁)

  发表的作品主要有:

  小说《安乐居》,《北京晚报》10月连载。

  《桥边小说(三篇)》,《收获》第二期。

  《虐猫》,《北京晚报》6月10日。

  《八月骄阳》,《人民文学》9月号。

  散文《昆明的果品》,《滇池》4月号。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人民文学》5月号。

  《故乡的食物》,《雨花》5月号。后获《雨花》“双沟文学奖”。

  文论《从哀愁到沉郁》,《文学自由谈》第二期。

  《小小说是什么》,《文艺学习》第三期。

  《用韵文想》,《剧本》第三期,后获北京市1986年度艺术评论奖。

  京剧剧本《一捧雪》,《新剧本》第五期。

  秋季再回故乡高邮。被聘为高邮县文联名誉主席。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六十七岁)

  5月,台湾《联合文学》第31期刊出《汪曾祺作品选》。

  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在台湾的第一个小说选集《寂寞和温暖》。

  漓江出版社出版《汪曾祺自选集》,收录了诗歌、散文和小说各类作品。

  发表作品主要有:

  散文《金岳霖先生》,《读书》第五期。

  《滇南草木状》,《滇池》8月号。

  文论《林斤澜的矮凳桥》,《文艺报》1月31日。

  9月,赴美国爱荷华,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国际写作计划。其间开始创作系列小说“聊斋新义”,次年陆续发表。被爱荷华大学聘为荣誉研究员。

  12月,被聘为北京市艺术职务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参加一、二级艺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被聘为北京京剧院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8年(六十八岁)

  第一部文论集《晚翠文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小说集《茱萸集》由台湾联合出版社出版。

  9月底,《北京文学》杂志社举办“汪曾祺作品研讨会”,次年1月,《北京文学》与台湾《联合文学》同步刊出会议记录“来自大地的声音——汪曾祺作品探索”专辑。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聊斋新义”——《瑞云》《黄英》《蛐蛐》《石清虚》,《人民文学》3月号;

  《陆判》,《滇池》5月号;

  《画壁》,《北京文学》8月号。

  散文《林肯的鼻子》,《散文世界》4月号。

  《星斗其人,赤子其人》,《人民文学》8月号。

  《自报家门》,《作家》8月号,后获第三届《作家》奖。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人民日报》12月7日,后获该报散文征文一等奖。

  文论《〈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读后》,《北京文学》6月号。

  《漫话作家的责任感》,《文学自由谈》,第五期。

  《字的灾难》,《光明日报》6月5日。

  担任美孚飞马文学奖评委。

  被聘为文汇文艺奖评委。

  1989年(六十九岁)

  第一部散文集《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法文版小说集《受戒》由《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聊斋新义”——《双灯》,《上海文学》1月号;

  《捕快张三》《同梦》,《小说家》第六期。

  《荷兰奶牛肉》,《钟山》第二期。

  散文《我的解放》,《东方纪事》第一期。

  《四方食事》,《中国文化》创刊号。

  文论《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北京文学》1月号。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人民文学》8月号。

  剧本《大劈棺》,《人民文学》8月号。

  1990年(七十岁)

  英文版小说集《晚饭后的故事》由《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散文《皖南一到》,《花城》第二期。

  《七十书怀》,《现代作家》第五期。

  《食道旧寻》,《中国烹饪》11月号。

  1991年(七十一岁)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迟开的玫瑰或胡闹》,《香港文学》第一期。

  《小芳》,《中国作家》第五期,后获《中国作家》1991-1992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

  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福建文学》1月号。

  《随遇而安》,《收获》第二期。

  《烟赋》,《十月》第四期。

  1992年(七十二岁)

  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小品》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老虎吃错人》《人变老虎》,《小说林》第一期。

  《樟柳神》《明白宫》《牛飞》,《上海文学》1月号。

  散文《泰山片石》,《绿叶》创刊号。

  《遥寄爱荷华》,《中华儿女》第二期。

  《故乡的野菜》,《钟山》第三期。

  戏剧小品《讲用》,《新剧本》,第六期。

  1993年(七十三岁)

  小说集《菰蒲深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五卷本《汪曾祺文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随笔集《老学闲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初版时书名为《中国当代名人随笔——汪曾祺卷》)。

  散文集《榆树村杂记》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汪曾祺小品》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护秋》《尴尬》,《收获》第一期。

  《鲍团长》,《小说家》第二期。

  《黄开榜的一家》,《精品》创刊号。

  散文《样板戏谈往》,《长城》第一期。

  《食豆饮水斋闲笔》,《长城》第二期。

  文论《又读边城》,《读书》1月号。

  《当代散文大系总序》,《当代作家评论》第一期。

  1994年(七十四岁)

  散文集《塔上随笔》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由甘肃文艺出版社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卖眼镜的宝应人》,《中国作家》第二期。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收获》第三期。

  散文《七载云烟》,《中国作家》第四期。

  《夏天》《一技》,《大家》第六期。

  文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读书》10月号。

  1月8日,台湾《中国时报》主办为期一周的“从一九四〇到一九九〇——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汪曾祺以衔接40年代的重要小说家身份应邀赴台与会。

  1995年(七十五岁)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鹿井丹泉》,《上海文学》7月号。

  《喜神》丑脸》《收获》第四期。

  《水蛇腰》,《中国作家》第四期,后获《中国作家》小小说征文佳作奖。

  散文《草巷口》,《雨花》1月号。

  《难得最是得从容》,《新剧本》第六期。

  1996年(七十六岁)

  自传体散文集《逝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小说集《矮纸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独坐小品》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散文选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五味集》由台湾幼狮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名士和狐仙》,《大家》第二期。

  《关老爷》,《小说界》第三期。

  《唐门三杰》《死了》,《天涯》第四期。

  散文《晚翠园曲会》,《当代人》第五期。

  《北京的秋花》,《北京晚报》10月28日。

  出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主办“冰心文学奖”评审委员。

  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一次全会决定汪曾祺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1997年(七十七岁)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卷》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小说散文集《去年属马》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发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当代野人系列三篇——《三列马》《大尾巴猫》《去年属马》,《小说》第一期。

  散文“四时佳兴”一组,《南方周末》1月至5月。

  《林斤澜!哈哈哈哈……》,《时代文学》第二期。

  《万寿丁丁响》,《芙蓉》第二期。

  《铁凝印象》,《北京晚报》6月16日。

  5月16日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北京逝世。

  (汪朗、汪明、汪朝编) 汪曾祺小全集:在西南联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