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揭秘面膜市场乱象:“血统”造假,成分造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100000+软文:爆款软文速成36计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案例1】 揭秘面膜市场乱象:“血统”造假,成分造假
“血统”造假:挂“洋牌子”渐成厂家惯用伎俩。
近日,国内一家定位养生、美容的高端刊物——《健康之声》,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面膜市场猫腻大,国产货挂“洋牌”引深思》的文章。该文一经发表,引起了美容业人士的极大重视。文章深入报道了近年来我国面膜市场出现的种种现象,并对目前市面上许多明明出自本土,但却标榜自己产品为“海归”的营销手段进行了严厉抨击,也对他们宣传面膜产品时所夸大的美容功效进行了披露。
“其实去看看你微信朋友圈有多少人在卖面膜,就知道面膜有多火了。”在一家国企做文员的李艳丽女士打趣道。她微信朋友圈中的陌生人80%是微商,而微商中的75%又是做面膜的,且绝大部分卖的都是外资品牌。据调查,挂上进口牌子渐渐成为一些面膜厂家的惯用伎俩。
例如,××品牌旗下的“明星产品”,润颜补水面膜,宣称“连续三年荣获免洗面膜销量第一、月销售量高达10万盒,消费者反映面膜质量不错,很多女士都换成了他们的润颜补水面膜”。但据调查,其润颜补水面膜只是中国企业在外代工生产的产品,质量虽好,但品牌则完全属于中国。
成分造假:“神秘因子”多是商业宣传,“美白”二字可能本身就违规。
在各众多媒体广告里,这些宣称含有“神秘因子”的面膜,贴在人的脸上,立即就能让皮肤变得水嫩有光泽。
美容专家说:“所谓的神秘因子、神秘配方、昂贵物质添加,大多都是商业宣传行为。”美容专家说,实际上,很多所谓的“神秘因子”,因为其分子直径的原因,很难穿过表皮屏障,到不了皮肤深层,就更别提效果了。
很多女性买面膜是为了美白,那些“一敷即白”等类似的宣传语总让人兴奋。记者发现,满天飞的“美白”二字很可能本身就违规。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次发布的规定指出,美白化妆品被列入特殊用途化妆品,需要申报备案。也就是说,一般的化妆品,包括面膜包装上都不能出现“美白”“增白”等字样。
案例点评
本篇软文就是通过适度曝行业内以虚假宣传来诱导消费者购买的内幕,以自曝家丑的写作手法来嵌入自己的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正面的造势和推广营销。软文并没有因揭秘面膜行业内幕对自己的品牌产生负面影响。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曝行业内幕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不要无中生有,瞎编乱造。例如本案例在撰写时为了营造说服力,以《健康之声》发表相关的权威文章做铺垫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100000+软文:爆款软文速成36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