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老舍小全集·月牙儿

老舍年谱

老舍小全集·月牙儿 老舍 7187 2021-04-06 02:2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老舍小全集·月牙儿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老舍年谱

  ·1899年2月3日

  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的一个满族护军家庭。父亲姓舒,名永寿,母亲马氏。因为老舍在“小年”出生,马上就是新春了,父亲给孩子起名“庆春”。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小羊圈胡同内。现为小杨家胡同8号。老舍幼年及少年时代生活于此,直至去北京师范学校住读。老舍在《四世同堂》和《小人物自述》中均以此为原型写到过它。

  ·1908年

  老舍离开私塾后就读于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该校坐落于西直门大街。校长景佑臣。1912年该校改为女校后转学。

  ·1912年

  老舍在南草厂小学(即京师第十三小学)就读。学校为复式制,老舍常被老师指定照管小同学。

  ·1913年1月至6月

  老舍在京师第三中学第四班就读,在同学中以演说出名。它是北京最早的中学之一。前身是清代的宗学,后更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坐落于祖家街,现名国富胡同。1995年该校设立了“老舍纪念室”。

  ·1913年

  老舍考取北京师范学校预科,1914年入本科,1918年6月毕业。在校期间,老舍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各种新学科的教益,并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民国初年北京培养小学和国民学校师资的中等学校。该校前身为京师第一师范学堂,1912年改组为北京师范学校。坐落于西城丰盛胡同,1915年迁校祖家街西端端王府夹道(现育幼胡同)。校长先后为夏锡祺、张暄、方还、陆鋆等。

  ·1918年7月至1920年9月

  老舍在京师公立第17高等及国民小学校任校长。学校坐落于北京内城左区方家胡同。

  ·1921年初

  老舍发表了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她的初恋》。

  ·1921年春

  老舍重病期间在卧佛寺养病。卧佛寺始建于唐代,因寺内一铜制巨型卧佛像得名。经历代改建扩建,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赐名“十方普觉寺”,后两名并用。周围山清水秀,景色优美。

  ·1921年起

  老舍在缸瓦市基督教堂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1922年接受洗礼,后为教堂起草了教规草案,并继续主持“儿童主日学”,积极参与主日学改革。

  ·1922年9月至1923年2月

  老舍在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初中国文教员兼初级二年七组辅导员,积极参加校内各项活动。

  ·1923年1月

  在《南开季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夏

  老舍经缸瓦市监督教会主持、北京监督教联合会会长宝广林等推荐赴英任教。

  ·1924年9月至1929年6月

  老舍于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授古文、官话口语、翻译、历史文选、道教和佛教文选、作文等课程,一年三学期,每学期上10周课,年薪250英镑。1926年改称中国官话和古文讲师,年薪增至300英镑。在校期间,老舍除授课外,完成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的创作,并为灵格风语言中心编写、录制了一套教学唱片。伦敦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成立于1836年,总部坐落于马利特街,下属各学院分布于伦敦的各个角落以及英国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东方学院是其中的一所。

  ·1925年春至1928年春

  老舍住伦敦西郊荷兰公园附近圣詹姆斯广场(ST.JAMESS SQUARE)31号。他与克莱门特·埃支顿(CLEMENT EGERTON)合租一层楼,相处融洽。二人互教语言,老舍帮助埃支顿完成了《金瓶梅》(THE GOLDEN LOTUS)的英译。其间老舍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的创作。后老舍在散文《我的几个房东》中对这一段生活有所记述。

  ·1926年8月

  在《小说月报》中《老张的哲学》的连载起署用笔名老舍,直至晚年。

  ·1929年

  老舍住伦敦南部的斯特里特汉姆(STREATHAM)区蒙特利尔路(MONTRELL ROAD)31号。后老舍在散文《我的几个房东》中对这一段生活有所记述。

  ·1929年秋至1930年2月底

  老舍离开伦敦后曾在新加坡滞留。其间担任中学教师,并着手进行《小坡的生日》的创作。

  ·1930年7月起至1934年7月

  老舍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文学教授,讲授《文学概论》《小说作法》等课程。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的创作。

  ·1932年7月至1934年9月

  老舍与胡絜青结婚后居住于济南南新街54号,直至去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坐落于齐鲁大学以北,现门牌为58号。长女舒济出生于此。在这里,老舍写下了《猫城记》《离婚》《赶集》《老舍幽默诗文集》等作品,还编写了《文学概论讲义》。

  ·1934年秋至1936年7月

  老舍在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授,主讲《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高级作文》等课程。其间完成了短篇小说集《樱海集》的创作。

  ·1935年春至1936年冬

  老舍全家住青岛金口二路。邻近海滨。门牌不详,现为金口三路2号乙。老舍在此完成了短篇小说集《樱海集》的创作。

  ·1937年11月15日

  为奔赴国难,老舍于离开济南的妻小,18日抵达汉口。与何容、老向、赵望云等同住于武昌千户街福音堂冯玉祥的公馆,共同从事宣传抗战的通俗文艺创作。

  ·1938年7月30日

  武汉撤退后,文协迁往重庆。老舍与何容、老向、萧伯青先期乘船离开武汉,于8月14日抵达重庆。与何容同住于青年会。

  ·1938年10月31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培训通俗文艺骨干的学习班通俗文艺讲习会开班,由何容、老向、萧伯青、老舍分别担任音韵、文艺宣传、音乐、技巧的讲授,学员22人。讲义以《通俗文艺五讲》为题于1939年10月出版,收入老舍《通俗文艺的技巧》等5篇文章。老舍为本书撰写了序言。

  ·1940年夏天

  老舍迁居坐落在重庆郊区陈家桥的冯玉祥公馆,创作了长诗《剑北篇》、话剧《张自忠》等。

  ·1941年8月26日至11月10日

  老舍在昆明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对文协云南分会的活动进行了考察和指导,在西南联大进行了总题为《抗战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形》的4次讲演,完成了话剧歌舞混合剧《大地龙蛇》的写作,游览了苍山洱海,并与杨今甫、冯友兰、吴晓铃、沈从文等大批作家学者有过亲密交往。后老舍在散文《滇行短记》中对这段经历有详细记载。

  ·1942年4月

  老舍移居陈家桥石板场,完成了话剧《归去来兮》等作品。

  ·1943年11月

  老舍夫人携子女赴重庆与老舍团聚,全家定居于北碚蔡锷路故居此地。老舍在此居住至1946年2月(老舍夫人并子女至1950年1月)。此间老舍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火葬》和《四世同堂》的第一、第二部。因小楼鼠患成灾,老舍戏称它为“多鼠斋”。重庆市政府将它按原样辟为“老舍旧居”纪念地,1997年2月3日起正式对外开放。

  ·1946年3月

  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老舍和曹禺于赴美讲学,老舍逗留至1949年11月。此间,老舍在美国各地的讲演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等进行了介绍,并对美国的文学、社会现状进行了考察,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并协助译者将《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作品译成英文。此外,还曾就《骆驼祥子》的英译和盗印问题对伊文·金进行了诉讼并且胜诉。

  ·1946年9月至10月

  老舍住萨拉托加·斯普林(SAYATOGA SPRINGS)的雅斗(YADDO),其间经常与史沫特莱会晤。

  ·1949年12月9日

  老舍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3月

  举家迁入廼兹府大街丰盛胡同10号(现为东城区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这是一座北京旧式四合院,占地约500平方米。老舍在院内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尤以柿树闻名,因得名“丹柿小院”。老舍在这里居住生活,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7年,完成了包括《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在内的许多作品。

  ·1951年12月21日

  为表彰老舍创作《龙须沟》对教育人民和政府干部的贡献,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决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联席会议,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奖状。

  ·1953年10月4日

  老舍作为副团长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离京赴朝,10月20日抵达朝鲜。12月14日,慰问团总团结束工作回国,老舍得到团长贺龙许可,继续留在朝鲜前线体验生活。次年4月初回到北京。嗣后老舍创作了长篇报告体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

  ·1956年

  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中提出,应当实现“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以后一再重申,一时间在全国尤其是文艺界形成一种自由宽松的良好氛围。老舍在这种氛围里力主民主自由,改编创作了京剧《十五贯》,并创作出话剧《茶馆》,进入了一次创作高峰期。

  ·1962年

  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又称“广州会议”。会议于3月2日开幕,3月26日闭幕,剧作家、导演、戏剧理论家和戏剧工作者160多人参加。会上,周恩来作了《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同志提出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口号,受到与会者及广大知识分子广泛欢迎。老舍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戏剧语言》的报告,并因深受会议精神鼓舞在会后加紧投入小说《正红旗下》的创作。

  ·1963年1月4日

  柯庆施在上海文艺界迎春茶话会上提出“写十三年”的极左文艺理论,后发展到“不写十三年就不看”,从而否定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文艺界人士曾对这个口号进行过抵制,老舍也参与其中,但终于未能如愿。老舍因为当时的文艺空气停止了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的创作,并企图通过下乡“体验生活”寻找新的创作素材。

  ·1965年3月24日至4月28日

  以老舍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其间会见了日本作家中岛健藏、志贺直哉、川端康成、水上勉等人,为发展中日两国作家的友谊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1966年春

  老舍赴顺义县木林公社陈各庄大队体验生活。在三次下乡的基础上,老舍创作了话剧《在红旗下》。

  ·1966年8月23日

  一批“红卫兵”先后在国子监孔庙、北京市文联大院焚烧戏装,殴斗老舍、荀慧生、萧军等30余位北京的文化艺术界人士。

  ·1966年8月24日午夜

  老舍在北京西北郊太平湖投湖自尽。现此处为一处地铁机务段。 老舍小全集·月牙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