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第四卷)

提高质量 参与竞争——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川剧(第四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提高质量 参与竞争——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问:您对1988年振兴川剧工作的评价如何?

  答:我想先谈一下对振兴川剧工作总的评价。去年我曾经说过,振兴川剧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绩显著,确有希望;一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两句话要说全。不能只说成绩显著,而不承认川剧所面临的困难,但也不能悲观失望,看不到成绩。

  1988年的工作,至少有以下几件可以记载下来:

  第一,年初,我们召开了七次振兴川剧座谈会,对振兴川剧的工作及其前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座谈中,大家认为具有优秀传统的川剧艺术不会消亡,贵在坚持不懈地工作。振兴川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原来以为振兴川剧已经告一段落的同志,改变了看法,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去年9月举办了全省川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特别是青年演员。这次大选赛反应很好,川剧艺术依靠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其影响大大超过舞台演出。

  第三,又出现了一批好戏。有代表性的是魏明伦的《夕照祁山》、绵阳市川剧团的《华清池》,这两出戏为去年下半年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小型戏剧观摩演出增色不少。《夕照祁山》值得一看,魏明伦一戏一招,这个戏有它独特的地方。《华清池》在川剧不景气的状况下,能赢得青年观众也是可取的。这两个戏,作者还在不断修改。

  第四,川剧参加全国剧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戏剧节,获得好评。古小琴、沈铁梅获得梅花奖。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到香港演出,赢得了香港的青年观众,载誉归来,受到嘉奖。

  第五,全省群众性川剧活动非常广泛。成都、重庆、德阳等地相继成立了玩友协会,玩友活动频繁,竞相自己出钱参加演出。这种自娱性的活动,是川剧繁荣的群众基础。

  问:听说您与魏明伦交谈过振兴川剧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对振兴川剧的内涵怎么理解,争取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请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您的意见。

  答:过去,似乎有这么一种要求:振兴川剧要把所有的县川剧团保留和振兴起来,所有剧团都要经常演出,观众人次起码要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诸如此类。这种要求显然是脱离实际的。50年代初期,偌大的一个成都市,电影院不到十家,当时还谈不上电视,自娱性的场所和活动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川剧的观众当然很多。现在,电影院增加很多,电视基本普及,舞会、音乐茶座、各种游乐场所、电子游戏到处可见,通俗歌曲和现代舞盛行,你能让观众天天晚上去看川剧吗?显然不能。如果用这种要求来衡量振兴川剧的成果,必然大失所望,以致灰心丧气。正因为这样,最近我、仲炎和川剧界一些同志,包括魏明伦、徐棻同志,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提出的振兴川剧的要求是“出人、出戏、赢得观众”,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说,出戏必须所有剧团天天晚上演出,赢得观众必须恢复到50年代的观众人次。振兴川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川剧,这个优秀的地方剧种,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花,一朵鲜艳的花,尽管目前遇到了很多困难,处境不佳,我们不仅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枯萎、消亡,而且要精心浇灌,让它能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盛开,演出质量必须超过50年代。不仅在省内、国内有它自己的观众,而且还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

  问:您曾两次带领川剧团出国演出,请您谈谈川剧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商业性演出的可行性。

  答:川剧两次出国演出,效果很好。1985年赴西欧演出时,西柏林和法兰克福的报纸都宣称出现了“川剧热”;1987年去日本演出,场场爆满,轰动扶桑。这两次演出的剧目都是《白蛇传》。演出的成功,为川剧艺术出国演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很重视这两次出访的成果,他认为川剧出国商业性演出有三大好处:“第一,进行文化交流,把川剧介绍到国外去;第二,通过国外演出,使演员练功,还可以扩大演员的眼界,增加他们对川剧事业的热爱;第三,赚取一笔外汇,用以改善设备,贴补国内演出亏损,以便多为四川人民演出。”汝岱同志还希望川剧能每年争取出国一次进行商业性演出,我们已经广泛地传达了汝岱同志的意见,并且积极努力争取。

  关于商业性演出的可行性问题,目前渠道已经打开,不是没有国外的演出公司来挑选戏,主要是拿不出质量高的戏。尽管许多剧团都想出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但外商来挑选节目时,拿出的戏质量又不高,选不上。一旦别的剧团被选上了,还不高兴,说人家的怪话。如果真正想出国进行商业性演出,关键是要拿出高质量的戏,包括好的宣传材料,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等。

  问:最近您多次谈到要增强竞争意识,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请您再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

  答:刚才已经讲了,现在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之以往大为丰富,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川剧要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保持一席之地,唯一的办法是拿出好的剧目和演出来,吸引观众,赢得观众。

  目前,川剧观众不多,究竟是曲高和寡还是“曲低和寡”?我看是“曲低和寡”,而不是曲高和寡。我和文艺处的同志看川剧的时候比较多,总的印象是:好的剧本不多,演出质量不高,宣传工作很差,剧场环境恶劣。好的剧本不是没有,但不多,有些好戏没有广泛上演。演员的基本功差,连我这个四川人都常常听不清演员说的是什么,唱的是什么。相当多的演员“四功五法”不过硬,即使做了、唱了、打了,但没有进入角色,“戏”出不来,没有感染力。有些群角很马虎,动作不规范,有时或东张西望,或呆若木鸡。宣传工作差是极普遍的现象。《白蛇传》到日本演出,半年以前就开始宣传和售票,剧团还没有到日本,报纸和电视已经出现了演员和剧情介绍。有人说日本的条件好,不能和他们比,但你总得要有一些宣传手段嘛!新中国成立前,成都放映《出水芙蓉》,还要拿着剧目牌上街游行,打洋鼓,吹洋号,吸引人们的注意。现在,自由市场上,卖耗子药的都晓得在旁边放个录音机,招徕顾客。演川戏,什么都不宣传,到时候只贴张剧目表出来,能吸引多少观众?我看这是“官办剧团”的一种表现。剧场环境很差也是个大问题,没有空调,严冬酷暑,谁愿意到剧场?坐在家里看电视舒服得多。有人说这个要求太高,洋的不行来土的嘛!内江有个剧场,搞地下抽风,演出时在门外贴着四个大字“内有冷气”,有很大的吸引力。夏天厕所臭,有些外宾用手绢捂着鼻子看戏。很多剧场脏得一塌糊涂。请问,这样怎么能够去竞争?又怎么能赢得观众?

  有不少的院(团)长,不认真抓艺术生产,不参与确定演出剧目,不了解排练情况,正式演出时往往不在场。团长、副团长不看演出,不了解演员的竞技情况,不了解观众的胃口,你怎么抓得住问题去提高演出质量?前不久看美国40年代的影片《魂断蓝桥》,那个老院长,也就是那个老太婆,每场演出结束时,总要拿根小棍子,指出芭蕾舞演员动作哪些地方不对。我看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现在演出时,往往音响不好,帮腔出不来,我们的团长、副团长事前为什么不检查一下?即使事先检查了,演出中出现的这种或那种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解决。我们的团长、副团长不关心这些情况,是对川剧艺术丧失信心,是不懂如何领导艺术生产,或是醉心于多种经营做生意去了。

  问:1988年开展职称评定工作以来,给剧团造成大的波动,主要是一些顶梁柱的演员职称较低,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评定职称有很多政策性的规定,是合乎实际的。现在大多数剧团靠中青年演员,他们是剧团的顶梁柱。如果把他们的职称问题解决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会促进川剧事业的发展。上海解决青年演员的职称有成功的经验,《文汇报》已作了报道,可供参考。

  问:现在许多市、县级剧团,仅留一块招牌,实际工作是经商。对此,我们想听听您的看法。

  答:从川剧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剧团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有一些剧团很有活力。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演出取得成功。成都市川剧院三团的《四川好人》不断加工修改,最近拍成电视连续剧,今年还可能去西欧演出。这都是他们自己奋斗所取得的成绩。相反,有一些剧团行当不齐、演出质量低,不能赢得观众,观众也不欢迎他们。他们长期不演戏,有剧团之名,无剧团之实。这些剧团的成员如果要经商,也是一条出路,可以顺其自然。至于是否保留剧团建制,那需要文化部门来确定。如果撤销建制,一定要把业务骨干留下来,以充实其他保留剧团。

  问:近年来有一些剧团、一些群众性的学术及艺术团体,比如川剧理论研究会、成都玩友协会等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对此,领导小组有无更进一步的鼓励性措施?

  答:振兴川剧领导小组不是一个实体,它只起一个统筹、协调的作用。我初步的想法是,搞一个振兴川剧基金会,用于扶植好的创作,培养优秀演员,奖励较好的评论和鼓励群众性的川剧活动,以推动川剧事业的发展。

  问:您还有其他什么想说的吗?

  答: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口号已经六年多了。六年来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为振兴川剧制定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以及“树立长期任务的观点与制定近期奋斗目标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继续支持川剧是必需的。但我们川剧界不能坐等黄金时代或第二个春天的到来,不要幻想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不要乞求神仙皇帝来解救。只有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自己救自己。我们需要有一大批献身于川剧艺术的演职员,需要有一批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的院(团)长,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必须振奋精神,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

  1989年春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第四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