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读《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梅红
与李致先生相识是缘于《红领巾》杂志,他曾经做过它的总编。我要写一个关于《红领巾》的东西,电话中约好到先生家中采访他。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脱鞋。坐下来后,他给我说:“不要紧张,我以前搞过很久的青年工作。”但是我还是很紧张,毕竟这是位在出版界享有盛誉,很有威望的老出版家,老革命家。他还是一位讲真话的作家。很多的头衔和称谓使我必需仰视面前的这位老者。我知道先生爱书,临别前就把自己的拙著送给先生,请他指教。先生回送我一本书,就是我案头的这本《终于盼到这一天》。回家之后我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非常打动我的是作者的历史责任感。这本书是先生的散文集,收藏着先生以前散见于报端的一些文章。其内容主要是“文革”十年中的经历。“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告诉后人历史的真象。让他们记住历史”。这是先生出这本书的初衷。他听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了解那一段历史,甚至于网上还有人认为“文革”是正确的。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提笔疾书,要告诉后人曾经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十年浩劫”。于是,在写作上,先生严格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是先生的亲生经历。“最多的误差是我年纪大了,记不清楚具体的日子了,比如把4月说成是5月。”先生非常强调此书的真实性,真实是本书的生命力所在,真实也是本书的看点所在。全书共有六十九张图片,每幅配图都精挑细选,很多是第一次面世的先生的私藏。这些泛黄的老照片让时光倒流,让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社会。先生非常看重这一本书,用他的话说是“自己的‘文革’博物馆”。我知道巴老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先生是不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巴老的遗愿呢?
“十年浩劫”,给中华大地留下了巨大的疮疤。其中的艰辛与沉痛,却并非我们这些生于平稳年代的人所能体会的。李致先生的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没有法制,没有人权,一个倾斜的混乱的社会。文革中,先生正在团中央任《辅导员》杂志的总编辑,被打倒后,与胡耀邦同志同被关进“牛栅”。我《所知道的胡耀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先生的记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胡耀邦同志在“文革”中的点滴生活。在“文革”中,耀邦同志一天最多被揪斗九次,耸人听闻!而他本可以明哲保身的。在干校时,耀邦同志对广大同志讲“是我不好,我连累了你们,对不起你们。”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令人动容。
这本书还使我了解了那个荒诞的时代。母蚊子吸血是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谁是母蚊子》一文中描写了一位女干部,从联想到先生是在讽刺她自己的“女”,几乎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文字狱的现代版,这只自动对号入座的“母蚊子”让我看得哈哈大笑。《不折磨自己》中作者因为吃上了大米而长胖了一些。造反派竟然说“李致这个人不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一天比一天胖”。读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如果不是先生一再强调创作的真实性,我想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黑色幽默。
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对先生还是怀着对名人的崇敬的话,那么现在,是从心里钦佩先生,敬重先生。想起先生,就是一张和蔼的面容和不怒自威的仪态。读罢此书我才知道,原来他那苍苍的白发和那爽朗的笑声背后,还曾经有过这样的艰难曲折。这是先生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这是一本关于灾难的书,然而作者却没有上演一出悲情戏,没有大把大把的洒眼泪。他以他面对灾难的人格魅力羸得了我对他的敬重。在整个书中昂扬着一种乐观精神,在长期的精神压迫中,我读到的是一颗顽强的心,和对美好生活必将到来的信念。面对灾难,他首先表态:“无论什么情况,绝不自杀”。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命的珍惜,非常可贵。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对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自杀就轻身,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差,人生态度非常消极等等现象感到非常痛心。他们所面临的人生境遇,比起老一辈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和生活困境,简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先生这种达观的态度,在《蹬三轮》中写的非常充分:“如果我真被定成什么分子,开除公职,怎样生活下去呢。我不会自杀,又不愿卖身投靠,那就蹬三轮吧!我愿意以此为生,以供养年迈的慈母和患难与共的妻子。尽管有人说我修透了,但我坚信自食其力并不可耻。”这一段话,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勇气的人方能说出的。在艰难困苦中,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社会地位,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想到了为人子为人夫的责任。先生在书中多次写到亲情,夫妻情、父子(女)情,冒险去探望巴老,这些感人至深的亲情多次让我流泪。先生是一位非常擅于发现美好事物的人。在“文革”中,他被关“牛棚”时对他笑过的小姑娘,在干校时当了半天幼儿园“阿姨”,都记录在他的笔端,充满温情,让人忘记了这是在“文革”时期。我想这也是支撑先生度过那些岁月的精神力量吧。
虽已时过境迁,但是历史和文化的脉络是割不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铭记当年的教训。这也是先生此书的题中之义。值此建国六十周年普天同庆的时刻,谈些观感,意在反思辉煌成就的来之不易,时时警醒人们,绝不能再走昔日的老路。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