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拥有这样一片心灵空间——对李致散文的一种解读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他拥有这样一片心灵空间——对李致散文的一种解读
廖全京
这个冬天特别长。眼看着要开春了,冷不丁又刮起一阵寒风,把刚要抖擞起来的精气神儿压了回去。好在案头的这盆兰花不断用它的幽香提醒我:春天毕竟来了。
怀着这样一种心情,读完李致的《往事》《回顾》《昔日》以及《我的四爸巴金》等散文集子,觉得有一些话要说。
他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这几十年里,他渐渐悟出了人生和艺术的真谛。他把自己在这十几年里这一点、那一点的感情,认真记录下来,积累起来,渐渐变成了一篇一篇的文字。这就是李致,平静的、朴素的李致。从这些文字里,我慢慢咀嚼出一种味道,一种既复杂又纯粹的味道,那就是爱。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需要不断学习、耐心修炼的过程。李致用笔墨记录下的所有感情,都是在学习和修炼爱的过程中的感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拉玛佐夫兄弟》里,借佐西马长老的嘴说过:“用爱去获得世界”。李致也许并不接受作为基督徒的这位俄国作家思想中的宗教情绪和神秘主义成分。但是,我相信,他对这位反对沙皇专制暴政的死牢囚徒关于人类爱的认识,是完全同意的。
我们经历过民族历史上那一段专门培育粗糙的心灵和沙化的情感的年代。自己生活在无边的精神沙漠中,还主动或被动地用所谓“大批判”扩大这片精神沙漠。曾几何时,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人的遭遇》,遭到那样一场毫不讲理又莫名其妙的批判。原因不过是因为那里面写了爱,写了战争与苦难。在战争与苦难中,普通的俄国人所需要的,不正是爱吗?然而,那是一个谈爱色变甚至谈人色变的时代。岂能说爱,岂敢谈爱?李致的散文里,有一部分恰恰写到那个年代,写到他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挣扎着反粗糙、反沙化的经历。那个年代带给中国人的苦难,绝不亚于一场战争。也恰恰是在那个年代,充满了灵魂深处对爱的渴望和呼唤。正是这一部分文字,使我更加确信了我对李致散文的整体判断:一个希望用爱心包裹世界的人,和他那朴素与平静中的爱。
在李致的散文里,这种爱往往表现为一种信仰、信念。与他的许多同龄人一样,李致属于有坚定信仰的一代。那一代人的心目中,信仰、信念是源自人类的精神使命的。他们可以为自己的信仰、信念付出血肉之躯,为之耗尽生命。在许多时候,信仰、信念是他们的行动的血书。读《再见!三哥》《大姐,我叫了她半个世纪》《十二桥前的思念》《七星岗》等这几篇文章时,我强烈地感到,与其说这几篇文章是写他作地下工作时的斗争经历和战友情谊,不如说是写他们那一群“破晓社”成员对信仰、信念的执着与热忱。“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这一批从十几岁便追求革命的青年,除一个在‘文革’中迫害致死外,都挺过来了。”一个“挺”字,蕴含着几多起伏曲折,几多艰苦磨难,几多欢乐酸楚。我相信,信念是一种激情。他使人的一生中的所有阶段都能熊熊燃烧。信仰更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生的态度。坚持信仰,就是坚持对一种价值和价值观的持守和履践。这一群年轻人选择了“破晓社”,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大爱,同时,选择了一种人格自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一种选择。
在李致的散文里,爱更是一种理解。亘古以来,理解就是人类的一个趋近生命本源的命题,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伦理的和哲学的难题。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理解生命,理解他人,理解自己……一连串的问号和感叹号组成的,是意识之链,也是情感之链。其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一环,当是理解人类自己(包括个体的自己和个体的他人)。据说,雅典达尔菲阿波罗神庙门廊的一块石板上就刻有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在近十几年里,李致一直自觉地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净、光明、温暖。真正的理解,首先需要平和、友爱、宽容的心境。对理解的对象,不宜脱离实际的片面苛求,更不能作浅薄的道德谴责。理解,那是心灵与心灵的促膝谈心。在李致所有关于亲情的散文中,我最看重的,是这篇《我终于理解父亲》。我以为,李致的其他散文写的多半是生活的一段或一瞬,而《我终于理解父亲》是写的一生——他的精神的一生。李致的父亲李尧枚,是巴金的大哥,巴金笔下的觉新的人物原型。巴金还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散文《做大哥的人》。父亲自杀时,李致只有一岁零五个月。他是好人,是旧社会的受害者。可是,他为什么要采用自杀的办法,把母亲和五个子女留在人间?为什么让母亲独自承担莫大的痛苦和灾难?很长一段时间,李致对父亲是不理解甚至是不满的,觉得父亲不负责任。生活,从来就是无声的伟大教师。经历“文革”浩劫之后,尤其是在四爸巴金那里见到父亲写给四爸的四封信之后,李致对父亲有了深入的理解。在信里,父亲谈到了“对人类的爱”。他对弟弟说:“我俩对人类的爱是很坚的”,“我两个没娘没老子的孩子,各秉着他父母给他的一点良心,向前乱碰罢了。”这四封信,给了李致心灵极大的震动。父亲对人尊重、关心,父亲对生活热爱、留恋,他舍不得家人,他深深自责!他的死是对那个伤害个人尊严的社会的反抗!父亲和三爸、四爸一样,都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做出自己的奉献。李致的心灵仿佛从沙漠中返回绿地,返回甘泉:“几十年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只是这理解来得太迟了。请你原谅,我的父亲!”真挚的情感,透明的心灵。大爱无涯,大爱无言。直面父亲的死,思索父亲的死,将自己在父亲之死上的前后认识用文字公之于众,是需要勇气的。是爱,给了李致这种勇气,而这爱,正是从父辈们那里秉承下来的。反思父亲之死,使李致进一步懂得了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使他更加不能容忍社会对个人尊严的伤害。在对父亲的理解的基础上,他回顾“文革”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精神险途,写下了以《小屋的灯光》《妻子的安慰》等为代表的一组文章,情感真挚细腻,常常催人泪下。在对父亲的理解的基础上,他回忆与四爸巴金的零距离接触,写下了以《永远不能忘记的四句话》《说真话的作家》《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等为代表的三十余篇文章,传情传神传心,产生广泛影响。一篇《我终于理解父亲》,乃是一把打开李致散文之门的钥匙。心扉向读者敞开,向生活敞开,向历史敞开。告诉你,他拥有这样一片心灵空间。
李致依然平静,依然朴素。他用朴素与平静中的爱塑造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建立在选择和理解之上,并且由选择和理解体现出来的爱,根源自然在他的四爸巴金那里。还是他在地下党时的老领导马识途说得准确:“巴金的人格力量,无疑在他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困难的。”
愿李致以及所有的写作者都象巴金那样,在漫长的过程中学习和修炼爱,并且爱去获得世界。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