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在目的《往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历历在目的《往事》
洪钟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李致散文集《往事》,是一本平实之作,它以朴实之笔记述了作者心中深有所感的人和事。读者从这些极其普通的人和事中,可以感觉到一颗博大真诚的心在燃烧,在跳动,在鼓舞着你。
第一组散文记述的是作者童年的回忆和他一生中感人至深的人和事。这些散文反映了作者的童心和真心。科甲巷的回忆,抒写了对玩具的美好回忆和儿童爱好玩具的本性。有关祠堂街的回忆,写出了一个追求进步和光明的青年的心声。《捐寒衣》写了抗战宣传在小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不吃午饭把两个铜板捐给前方战士做寒衣的热情,也记述了日本飞机轰炸后小学教室的断垣残壁和瓦堆中烧焦的尸体,在稚弱的心灵上留下的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关于作者的入党介绍人贾唯英同志的回忆,则是感人肺腑之作。关于回忆贺龙同志一文虽然短小,但思想性的隽永,特别令人深省。这篇短文记的是解放大军入城后贺龙同志和地下青年组织民协、民青等地下社成员会面时,不承认“首长”的称呼,满有风趣地说:“什么手掌、脚掌哟!共产党,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大家都是同志,一律平等”。这是使在旧社会生活了十多年的青年人耳目一新的党课,这种公仆精神是多么值得珍惜!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有关大师巴金及其亲人的一组散文。巴老是作者的四爸,亲人的接触更能体察灵魂的真实。四十年代初,巴老回老家小住两次。当时作者是十多岁的小学生。巴老在天真无邪的心灵里留下什么印象呢?拜祖先灵位时与众不同,不叩头,只鞠躬,是“新派”。培养侄儿的集邮兴趣。委婉地批评他贪玩,不回家。特别是给作者纪念册上题定的四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真是深港隽永,富有生活哲理的闪光箴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散文还以确凿的事实,说明巴老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巴老高尚的人品。巴老是把他的写作当作为人民,为祖国的战斗武器的:“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们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的心灵上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写作是为了同敌人战斗。”“一切旧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巴老七十多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些文学的真理。
这些散文还点出了巴老为人的精髓。巴老多次提出:“你们(读者)买我的书,养活我,是我的衣食父母。”“读者是最好的评判员,也可以说没有读者就没有我。”巴老还多次提出“把心交给读者”。这些主张是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观点是一致的。1956年巴老在《燃烧的心——我从高尔基的短篇中所得到的》一文中说:“他本人(指高尔基)并不说教,他让你感染到他强烈的爱和憎恨,他让你看见血淋淋的现实生活,最后他用人格的力量逼着你思考,逼你去正视现实。就像《草原故事》中英雄丹柯一样,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领导着人们前进”。
这就是巴老为人,为文的灵魂,是巴老文品,人品的高尚之处。鲁迅早年称誉“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在近七十年的勤奋创作中,巴金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千万字的创作和译著。他的作品先后译成二十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
散文还举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巴老是全国唯一的不拿国家工资、只靠稿费收入生活的专业作家。解放前他曾以稿费资助过困境中的青年。近年来他更以巨额稿费资助现代文学馆,支持上海出版基金,支持振兴川剧。但他反对用他的名义成立创作基金,更反对动用国家经费重建故居。他严肃地说;“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欺世盗名的骗子。”巴老的想法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鲁迅在《花边文学·大小骗》中说:“欺世盗名者有之,盗卖名以欺世者又有之,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门,然而受损者却只是读者。”巴老这种对社会多作奉献,少求索取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有的散文还如实地记述了巴老一家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境遇中的手足之情,相濡以沫之情,作自我牺牲以成全家人之情。以素朴之笔写出了亲人中真挚的感情。
人们常说:往事如烟,往事如梦,意思是说,经过时光的流逝,往事会变模糊了。但在李致素朴淡雅的笔触下,一些往事却历历在目,成为值得人们深思,回味的人和事的形象组合了。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