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文学·真实的情感——读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朴实的文学·真实的情感——读李致《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向洪亭
每年省散文学会开年会,李致老都要到会,我在会场接待嘉宾和会员,见上一面,招呼一声,几百会员中,我是普通的一员,也许李致老并不认识我。直到中国文学巨匠巴金百年诞辰之际,我写了一篇散文《我喜欢读巴金的书》,发表在《散文潮》上,还根据巴金的小说《家》中的人物,填了一首词——《浣溪沙·梅表姐》,发表在《晚霞》杂志上,我把文和词收进我的诗文选集,赠了一本给李致老。次年散文学会的年会上,李致老对我说,他读了我的集子,喜欢我写巴金的散文和词。
2006年散文学会开年会,李致老托万郁文老师回赠我一本散文集《终于盼到这一天》,我如获珍宝,回家后就认真地拜读。李致老的文章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像他人一样,性格温和,平易近人,真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十年浩劫中,李致老虽然受尽折磨,遭到残酷的斗争,无情的打击,然而在字里行间并无声讨、控诉、愤怒的语言,而是把当时的人和事,自己的处境、感受真实地记录、平静地叙述,让读者去认识、去理解那一段历史。十年啊,那难熬的十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这一天,这一天是粉碎“四人帮”的一天,这一天是全国人民期待已久的一天,《终于盼到这一天》是石破惊天的呐喊,这一声呐喊,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李致老,善于观察生活,把身边的人和事写得生动、真实而感人。如写戴云,作者乘飞机去北京想到北京已没有戴云了,心情一下就沉重起来,眼里充满了泪水。接着,回顾了和戴云一起工作、谈心,因工作需要调离北京和戴云分开的情景,这些都是平淡的事,但在平淡中充满着真情。后来突然得到戴云去也的消息,作者不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而泪水长流,读悼词就悲哀,一篇悼词分几次才读完,每读就很悲痛。这种对同志的真挚感情,让读者也为之伤感。
《小萍的笑容》,也是写的生活中的一些平淡的事情,很有人情味,写出了童趣及作者的一颗童心,把人物写得十分鲜活,读其文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作者还挤出时间和孩子们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猜谜语。当作者成了专政对象,挨了不少大字报时,一些孩子不懂事,跟着喊口号,作者还对孩子们笑。可是,同楼的孩子就没这样做。“六一”儿童节到了,作者很想和孩子们一起过节,向他们表示祝贺,但他已失去自由,想给孩子一点礼物也办不到。可巧的是,节日这天,他意外地碰见了同楼的小萍,小萍向他露出了极其自然的微笑,这对他来说是个安慰,让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
李致老即使在写到自己被关牛棚、挨批斗、失去自由时,也不乏幽默的语言,文章充满了机趣和理趣。例如挨批斗时高呼口号,证明了作者的坚强和机智,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进行斗争。有些细节很生动,如“我脱了鞋,背靠墙,坐在被子上,两腿蜷起,手把腿抱住,现在想起来这种形象可能就有点像‘小爬虫’”。刚被批斗、挨打、坐喷汽式飞机回到牛棚里,还能有如此大度的心境,用文学家的语言去描绘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小爬虫”。失去自由,不能回家,又思念亲人,当要求回家拿东西被批准时,又像犯人一样被跟着。回了家又不能把心里话说出来,读者想来,此时的他心里一定很难受。然而,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他对家人笑了笑,还做了个鬼脸,从家人的亲切目光中,感到了理解,于是一夜宁静,很快入睡。真是处变不惊,遇事不怒,从容观察世界,坚定、乐观地活着。
李致老是很重亲情的,他在牛棚里思念着养育恩深,远在四川的母亲,思念着同甘苦,共患难的妻子,思念着可爱的孩子。当他收到妻子让儿子送来的毛毯时,想到妻子更需要,叫儿子把毛毯带回去给妻子用。结果妻子又叫儿子把毛毯送了回来。这一细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大寒这天,得到妻子亲手织的厚厚的毛衣,使作者心中温暖,热泪盈眶,并表示永久珍惜,直到去另一个世界也要穿着这件毛衣。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划清界线者有之,离婚者有之,看来李致是不幸中的大幸,还有一个完整的家,有亲情支撑着。
从小就敬重巴金,喜欢巴金的李致,在“文革”中却不能去看望巴金。只有借故看眼疾,从京城绕道上海,而且还拿着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医院的门诊病历、挂号收据,才悄悄地去看了一下自己日夜思念、分别数年的四爸。见到四爸,又不敢深谈,因他二人处境都不好,亲情难舍,却又不得不离开,只好淋着雨,流着泪和四爸道别。这些细节读来令人心酸落泪。
20多万字的回忆录文章,把我带回十年浩劫的境地,激起心中共鸣。在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年代,人们不管身处什么环境,都是在劫难逃。李致老的文章记述的是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遭遇,个人的“文革”档案,却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他的创作是严谨的,文风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词藻,融叙事、抒情于一体,颇似巴金《讲真话的书》的风格,坦率、真诚,像巴金一样只想把心交给读者。他动了真情,写得真实,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特色。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命运,《终于盼到这一天》,写出了作者及其同事、朋友、亲人等的命运。以真人、真事、真情感动读者,是用心,用血和泪写出来的,这样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