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胜算的国力对比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太平洋战争(二):铤而走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毫无胜算的国力对比
日美矛盾无法调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打起来已变成了一个时间问题。现代战争归根结底是国力之争,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枯燥无比的数字来说明美日双方存在的全方位差距,日本对美国发起的这场战争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可以说,米内光政、山本五十六、东乡茂德、贺屋兴宣、野村吉三郎等清醒派人士之所以坚决反对与美国开战,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多么爱好世界和平。以米内光政为例,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国内的强硬派急于扩大与中国的战事。尽管最初米内保持了矜持,但并没有看见他上蹿下跳地反对战争,甚至最后也赞成将战事扩大,还强烈要求出动海军,占领了中国的海南岛。在他们眼中,国力贫弱的中国想欺负就欺负一下,没啥大问题。但对于强大的美国,他们很清楚两国国力有着巨大的差距,一旦开战,日本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
从19世纪末超越英国一直到今天,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直是无可争议的世界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尚不十分显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一些老牌帝国如英国、法国的迅速衰落,美国无可争议地坐上了西方世界的头把交椅。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让苏联崛起,于是冷战开始。20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变成了吆五喝六的世界警察。此按下不表,回到正题。
先从现代战争所需的最重要的物资石油说起。日本实施南方作战的终极目标是荷属东印度,因为那里有日本人垂涎三尺、梦寐以求的宝贵石油。战后有日本史学家说:日本为了石油而发动战争,又因为没有石油而输掉了战争。尽管我们清楚即使有了石油,日本也不可能最终赢得战争,但至少说明在日本人心目中,石油是他们最后战败的关键因素。可谓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193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就达到了12311万吨,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就出产全球2/3以上的石油。美国的石油产量超过了日本200倍。当时世界上其他重要石油产区的产量为:苏联1850万吨,墨西哥698万吨,东欧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648万吨,中东616万吨,荷属东印度800万吨。战前日本每年的实际需求量为480万吨,开战时的石油储备是800万吨。如果能够占领荷属东印度并占有那里的石油,日本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石油的供应问题。
但这马上就带来了一个死结。当时日本燃油的80%依赖于最大的潜在敌人美国,高级燃油如航空汽油,依赖程度更是超过了90%。日本为了自给自足,去夺取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又势必导致与美国的战争,真是纠结呀。
要说日本为了在本土和占领区寻找到宝贵的石油资源,也是煞费苦心。前文提过,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在他的《最终战争论》中,曾经提议要入侵并占领中国的山西。这并不是石原有多么仇恨阎锡山,唯一的原因是石原认为山西那一带可能有日本急需的石油。石原毕竟只是谋略家,而不是地质学家,他的判断是错误的。今天我们知道那里确实没有油,倒是有煤和很多煤老板。
用石油取代煤炭为动力燃料是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人的功劳。1910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组织在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结论是石油燃料可以使舰队的航速提高至25节。这是20世纪人类取得的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与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舰把战列舰从海上霸主地位拉下来一样,是在世界海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大事件。从此以后,煤炭就逐渐退出了海运航行的舞台。
日本是典型的贫油国。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管理的范围内,具备石油开采价值的地方也有一些。包括本州岛北部的秋田、新潟,库页岛的南部,中国台湾的中央山脉以及北海道地区等。据1930年的数据说明,当年日本的石油产量为本州岛22.6万吨,库页岛19.3万吨,中国台湾3.2万吨,北海道7500吨,合计45.9万吨。日本也曾在中国抚顺利用油页岩提炼石油,但成本高、产量低,质量也满足不了实际要求。总数只有数十万吨的石油,对于日本来说,在和平时期正常使用都远远不够,更无法满足中国战场对石油的大量需求。日本只有走上对外寻找石油的道路。
20世纪20年代末,曾经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石油的迹象,日本人于是下定决心要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当时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高桥纯一教授是公认的石油专家,他的石油生成理论是所谓的“海底腐泥起源说”。根据这一理论,日本将找油重点放在了辽宁的南部,原因是这里靠近海边,而位于松嫩平原中部的大庆,理论上是“贫油”地区,所以不作为重点找油地段。当时驻扎在哈尔滨附近的日本陆军航空队的飞行航线就在大庆上空,飞行员经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面上漂着黑色的油膜状漂浮物,便向负责寻找战略资源的“满铁调查部”通报了此事。“满铁调查部”回答也很干脆:“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条件。”
实际上,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的边缘地区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来的是黏稠的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以当时日本的技术条件,发现并开采大庆油田也存在诸多难点。日本最后索性放弃了在满洲继续找油的计划。
油找不到,可以自己造。日本在1937年制订一个人造石油计划,又在1940年制订了《第二次人造石油制造振兴计划》,主要技术是德国人提供的。计划很宏伟,结果很可怜。原目标是在1945年达到年产量450万吨。实际上,在产量最高的1943年也才仅仅是20万吨,人力、物力、财力倒是投进去不少。看来这条路也不可行。
前文提及,日本人还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取得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但是由于荷兰的态度强硬最后未果,那就只好使用武力了。
石油很重要,但不是有了石油就能打赢战争。科威特石油多,一夜之间就被伊拉克给灭了。伊拉克石油也不少,最后萨达姆还是被美国人生俘。打赢战争,需要的是强大的综合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按绝对值来计算,美国所有的战争花费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有钱才能花,美国的巨大花费有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1939年至194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800亿美元快速上升到2600亿美元,在6年间增长了3倍多。在所有的交战国中,美国是唯一有能力在一项从未测试过的武器技术中一次性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国家,并且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对这个计划的投入能够开花结果,那就是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美国对重型战略轰炸机B-29的专项研发费用,也超过了10亿美元。即使自身参与了战争,美国还能同时给苏联、英国、中国等在内的众多同盟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的军事工业为同盟国提供了近2/3的军事装备。连斯大林都在德黑兰会议上公开承认,“如果没有美国的强大生产力,我们就会输掉这场战争”。即便如此,美国的国防开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也从未超过40%。同样,在1944年,日本的战争支出就占到了国民收入的76%,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对于美国的地大物博,日本是个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下列一组数字就可以显示日本当时根本不具备与美国进行长期大规模战争的资源条件。开战前夕,日本国内重要工业原料产量占其总消费量的比例分别是:铁矿石,16.7%;钢,62.2%;铝,40.6%;盐,31.3%。虽然所消费的煤有90%以上都是国内所生产,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在中国所占领的广阔地区。其中还缺乏可供炼钢之用的焦煤。至于某些战略性金属,比如镍,日本也完全依赖输入。日本虽能炼铝,但其原料铝矾土必须依靠进口。钢铁是战争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日本虽已有相当规模的钢铁工业,但冶金技术还比较落后,对于制造武器或精密机器所需要的特种高级钢材,始终无法生产,其唯一来源仍然是从美国输入的废钢铁或成品。
早在1941年参战之前,美国未经充分动员的军事工业就能制造出价值45亿美元的武器。由于此前已经扩大了对中国的战争,此时日本的军工企业已开足了马力,也仅仅制造出20亿美元的武器。双方的比是2.25∶1。两年之后,1943年,当美国的军事工业开始全速生产时,这个比很快就达到了9∶1。不说老美,即使是已经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与日本的比也达到了3∶1。作为同盟国主力的美、英、苏三国,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建设起大型的军械库,而轴心国的德、意、日就做不到这一点。
简单看看美日双方主要经济数据的对比。
国土面积:美国937万平方公里,日本38万平方公里(不含殖民地)。
人口:美国13216万人,日本7314万人。
工业总产值:美国2000亿美元,日本90亿美元。
钢产量:美国3300万吨,日本580万吨。如上所述,日本的钢铁生产严重依赖美国所提供的废钢铁。1929年至1932年,日本从美国进口废铁16万吨,占其进口量的36%。而到了1938年,日本购自美国的废铁101万吨,占进口量的74%。
国民收入:美国是日本的7倍。
煤炭产量:美国依然是日本的7倍。
铜产量:美国是日本的9倍,日本93%的进口铜来自美国。
铝产量:美国为85万吨,是日本的8倍。
电力:美国为1800万千瓦,是日本的45倍。
汽车产量:日本顶峰时期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汽车产量达到了621502辆。美国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可以驾驶汽车,而汽车对于日本人来说,还属于奢侈品。可能不是日本人不喜欢开车,而是没车。会驾驶者和不会驾驶者去练习飞机驾驶,前者接受能力无疑更强。以前老酒曾经和6位同事一起去考驾照。人家都已经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如电了,老酒还在驾校在教练的训斥下练侧方位停车。除了自身太笨之外,老酒与6位师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车之前连自行车都没骑过。
工厂职工人数:美国为3400万人,是日本的5倍。
大口径火炮:1941年至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火炮,同一时期美国的产量是7803门。
小口径火炮:日本共生产70毫米~105毫米火炮6512门,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27082门。1944年,日本迫击炮和小型武器的生产,只有美国的7%。
重型坦克:1941年至1942年,日本生产1065辆,而同时期美国生产了24997辆。
轻型坦克:1941年至1942年,日本生产了1024辆,而同期美国的生产量是4052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重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如果按照吨位类比的话,差距更大。日本坦克除了在中国能够横行霸道之外,在与美国、苏联等军事强国的抗衡中,基本上都属于靶子。
飞机生产量:美国为12万架,约为日本的8倍。1942年,英、美、苏三国的飞机产量是德、意、日三国的4倍,在1945年达到了5倍。美国伊普西兰蒂—福特公司的一条装配线,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将一架飞机所需要的100多万个零件焊接在一起。1944年,仅该厂的产量就达到轰炸机5000多架。而日本海军飞机的月产量直到1943年3月才第一次超过了500架。
造船能力:美国是日本的3倍。1941年后,美国除已有的造船厂,又陆续建了131个,平均每厂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且一直呈现增长态势。日本的造船量于1944年达到最高。1942年至1945年,日本新建的船舶吨位分别为66万吨、107万吨、174万吨、47万吨。而同时期被击沉的船舶数量分别为110万吨、207万吨、412万吨、159万吨。净沉没量为44万吨、100万吨、238万吨、112万吨。
就生产能力而言,日本最大的缺陷就是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机械工具,多达60%的机床需要进口,国产机床金属切割的精确度有限,耐久性也不佳。
1941年至1945年,日本共生产和改造各型航母17艘,新建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和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改造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47艘,新建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和潜艇203艘。人比人,气死人!
美国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获益颇丰,解决了之前两次经济危机导致的数百万人口失业问题。1939年至1945年,美国新创造1700万个工作岗位。在纽约和芝加哥,居民收入增加了50%,在华盛顿特区这一比例达到了200%。企业的税后收入在1940年是64亿美元,到了1944年就增加到108亿美元。汽车厂虽然产量稍有下降,但是雇用超过100万的工人,每个月创造超过10亿美元的价值。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一篇社论夸耀说,“日本为了一场毫无成功希望的战争耗尽资源,而美国正在为大规模就业、批量生产以及大规模分销和所有权的光明未来而努力”。
对于美国而言,尽管有上千万的年轻人背起枪支奔赴欧洲和远东参与同轴心国的作战,但美国的就业工人总数反而增加了140万人,战时经济需要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工作时间也由每周40小时增加到90小时。
战争促进了美国妇女和黑人的就业。到1944年7月,美国职工中有1900万女性,比战争初期增加了50%,美国女性离开家庭出来工作的比例,从1/4增加到1/3。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得美国公众“重新思考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工作和国民生活中的角色”。同时期日本尽管有1335万的女性劳动力,但是其中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从事工业和军工生产的只有225万人。战争也使美国黑人的就业岗位增加了3倍,达到70万人。
由于华盛顿是首府,大批新雇用的政府职员让华盛顿的住房紧张程度堪比今天中国的“北上广深”。美国作战新闻处的一个记者讲过一个笑话。当时有一名男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就开始大喊“救命啊救命”。叫喊声引来了一位路人,他迅速跑过来问落水者:“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现在的住址是哪里?”“我叫约翰·琼斯,住在南大街以北14号,你快来救我呀!”这名路人马上转身,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了南大街以北14号,告诉房东:“我要租约翰·琼斯的房间,他已经在河里淹死了。”房东很无奈地说:“实在抱歉,他的房间已经被刚才把他推入河中的人订走了。”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日本国内的军事、经济能力已经达到顶峰,基本已无潜力可挖掘,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或者迫使对手屈服,而被对手拖入消耗战、持久战的话,则必败无疑。山本五十六急于寻求与美国决战,正基于此。
日本与美国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国力,还在于其科技和创造力。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海军舰艇上已经普遍使用了雷达,而日本只是到了1943年9月才开始在巨舰“大和”号上实验使用雷达,性能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好比盲人在和健康人比武,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开战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从各种性能来说,都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战斗机,加上飞行员较佳的技术素质,在与盟军的拼杀中稳占上风,“零式战斗机”也就此成为盟军飞行员的梦魇。在阿留申战役中,美国成功缴获了一架几乎完好无损的“零式战斗机”(此节将在中途岛海战中详细介绍),随即运回国内进行解剖分析,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战斗机进行改进,从而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性能。到1943年,美国开发的“泼妇式战斗机”在性能上已经全面超越了“零式战斗机”。美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还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的机型。到了战争后期,美军不仅在飞行员的素质上稳占上风,在飞机性能上也已经远远优于日军。
反观日本,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战斗机”或其改进型。资源缺乏导致日军在飞机生产上只注重飞机的作战性能,而忽略了自身保护,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使得“零式战斗机”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而致机毁人亡。就如当今的日系车,在降低成本上可谓做到了极致,油耗也低,但是安全性能就不如美系、德系。
另外,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
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已经耗资440亿美元制造了29.6万架飞机、35100万吨飞机炸弹、88000艘登陆艇、1250万支步枪、86333辆坦克。从美国的各大船厂开出了147艘航空母舰,总排水量达1400万吨的952艘战舰,总排水量为3900万吨的5200艘商船。美国除了为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财政和经济投入外,到战争结束前,还有1490万美国公民加入陆海空三军与轴心国作战。如果说英国和中国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苏联为打败轴心国集团抛洒了热血的话,那么,是美国为大家制造了打败敌人的武器。
这么多的数字,大家也不用记,老酒也记不住,只是记在本本上而已。咱们只要记住美日双方差距很大就行了。
到了1945年,不管再怎么宣传,已经有68%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必败无疑,战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的普通生活,生活品消费跌至国民收入的17%。1945年,日本每个公民摄入的热量狂跌至1800卡路里,远远低于保持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基本量。到1945年夏天,由于李梅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取得成功,日本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遭到毁灭性打击。仅仅1945年3月9日的一次轰炸,就将东京41平方公里的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化为灰烬。人们开始背井离乡,走向乡村,城市人口下降超过了40%,工业生产更是无从谈起。
由于资源短缺,不能大量使用枪弹,日本士兵很少配备冲锋枪,日本陆军步兵的主力兵器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三八大盖”。别以为这“大盖”是1938年生产的,这个“三八”是指“明治三十八年”,换算成公历是1905年,也就是日俄战争那年。同时代美、英、德、苏等军事强国的步兵部队基本上都配备了冲锋枪,而日军只有《亮剑》里山本一木大佐的特种兵才能配备冲锋枪。
日本为此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宁愿要一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也不要一百个百发一中的普通士兵。听起来真像那么一回事,做起来可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前文提到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军与苏军近身肉搏的场面就说明了一切。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战例。饿死的日本士兵比战死的还要多,如在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岛、英帕尔等地。而那些奢侈的美国大兵,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还有香烟抽,有生日蛋糕吃。在日本有句名言,“辎重能算兵,蜻蜓也能变老鹰”。这其中固然有不重视补给的因素,但是资源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将在今后的战役中详细描述。
从诺门坎战役中可以看出,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加上资源的匮乏,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基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威克岛是日军第一批进攻的目标,早在1941年12月26日即被日军占领。由于在反攻阶段美军实施了“蛙跳战术”,威克岛成为被抛弃的目标之一。一直到战争结束,威克岛仍然在日军手中,成为被日本占领时间最长的岛屿之一。战争后期,该岛已完全失去了补给,进入自生自灭状态。美军曾经拦截了一艘从在这里出发,往日本本土运送伤员的医疗船,登船检查之后美军判断,船上的补给使得至少有一半人不可能活着回到日本。美军的拦截对于他们来说真是幸运,他们因此活到了战后。
还是在威克岛。日本人占领该岛后,强迫数百个美国战俘修复战斗中被破坏的机场,还规定必须在一周时间内完成,否则“统统地死啦死啦”。美国俘虏一听就乐了:“就这点活儿,根本用不了数百人,也根本不需要七天。”几个美国工程兵俘虏开起挖掘机和推土机,不到一天时间就全部搞定。日本人傻眼了,迅速将推土机和挖掘机送回国内拆解、仿造。推土机倒是仿造出来了,但无法批量生产,挖掘机更是连仿造都没成功——这就叫差距。
瓜岛战役的最后阶段,日本人已经难以为继。1942年12月30日,裕仁天皇召开御前会议,研究日军从瓜岛撤退的问题。接受天皇质询的仍然是此前多次提到的参谋总长杉山元和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
天皇:“好像美国人掌握着制空权。”
永野:“是的。”
天皇:“为什么我们不夺取制空权?”
永野:“我们的海军航空兵缺乏前进基地。”
天皇:“为什么不在附近岛屿建一个简易机场?”
永野:“那至少要一到两个月。”
天皇:“据朕所知,美国人只用很短时间就可以了。”
永野:“……”
天皇:“工兵部队不能加快施工进度吗?”
杉山:“陛下,卑职只能遗憾地向您禀报,我们修建机场的机械设备有限,竞争不过美国人。”
永野:“我们的工兵基本都是手工作业。”
天皇:“既然陆海军都尽力了,那就撤军吧。”
但是仅就开战之时而言,美日双方的战力在西太平洋地区差距并不大,日本还可以说是稍占上风。太平洋战争的主角是海军,开战前1941年12月美日海军的主要数字对比如下。
战列舰:美国17艘,合计534300吨;日本10艘,合计301400吨。日本是美国的56%。
航空母舰:美国8艘,合计162600吨;日本10艘,合计152970吨。日本是美国的94%。
重巡洋舰:美国18艘,合计171200吨;日本18艘,合计158800吨。日本是美国的93%。
轻巡洋舰:美国19艘,合计157775吨;日本20艘,合计98855吨。日本是美国的63%。
驱逐舰:美国172艘,合计239530吨;日本113艘,合计165858吨。日本是美国的69%。
潜艇:美国111艘,合计116621吨;日本65艘,合计97900吨。日本是美国的84%。
航空兵力:美国可用于与日本作战的飞机2600架;日本为1669架。日本是美国的64%。
合计作战舰只:美国345艘,总吨位1382026吨;日本235艘,总吨位975793吨。日本是美国的70.6%。日本海军梦寐以求30年的70%终于在战前实现——这是一个抛物线的最顶端。
尽管日本有大量的陆军滞留在中国战场,但是其海军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美国人。开战之时,美国采取的是“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海军有40%左右的力量部署在大西洋及其他地区,在太平洋局部战场,日本占据了一定优势。以海军主力舰只而论:日本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38艘、驱逐舰113艘、潜艇65艘;而美国相应只有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54艘和潜艇52艘。
在远东地区还有一些微弱的海军力量。英国起初只有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7艘和驱逐舰13艘,但主力舰一艘都没有,匆匆赶来的两艘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刚一露头,就被日本人一通炸弹给送海底去了。荷兰在该地区有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7艘和潜艇13艘,法国也有轻巡洋舰1艘。但是,这些军事力量原来只是为了维护殖民地统治,吓唬当地土著居民配备的,对于日本人来说,连大餐都算不上,不过是开胃小菜而已,更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优劣势地位。
美军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质量上也略不如日军。双方在航空母舰的性能上不相上下。但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基本上属于老式的战列舰,不说是爷爷,至少也是大叔。在考察舰艇的三大主要指标攻击力、防护力、机动性方面,前两项指标差强人意,勉强可战,但是机动性能比起日本的快速战列舰“比叡”号、“雾岛”号,以及即将下水的“大和”号和“武藏”号等新式战列舰来说,有着不小的差距。还好这些在后来的战斗中都没用上。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双方在大部分项目上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日本在关键性武器——航空母舰方面却大占优势。日本舰队组织严密,训练良好,特别在夜战方面更是训练有素,而同盟国的舰队之间有着指挥和语言上的困难。同盟国的两个主要基地珍珠港与新加坡之间的海上距离,超过10000公里。一旦开战,很难实现协同。
战争前夕,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陆军却落后很多。就数量而言,日本陆军有51个师团、58个混成旅团或支队,共计210万人,而同时期美国陆军只有269023人,排在罗马尼亚后边,列世界第十七位。
可惜这种优势仅仅是暂时的,如果算上动员能力的话,日本远远不是美国的对手。就好比一个瘦弱的小孩儿要和一个强壮的大人打架,小孩必须拿起石头出其不意一下把大人给砸死。若非如此,大人回过神来,回手一耳光就能把小孩儿给呼晕过去! 太平洋战争(二):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