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洗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浆洗街
从老南门大桥向南去的大街名叫浆洗街,全长近1公里,过去曾分为浆洗上街、浆洗中街、浆洗下街,旁边还有浆洗后街,现在已将三条街并为一街,浆洗后街在城建中并入了黉门后街。
“浆洗”这个词在过去是指洗衣服。过去比较讲究的人家为了衣服能够挺括,折叠时容易平整,在洗净之后都要用米汤或是加有浆粉的干净水“浆”一次,这一道工序就叫“浆衣裳”,四川民歌中还有“娘问女儿哭啥子,没得米汤浆衣裳”的词句。但是这条浆洗街却并不是浆洗衣服的街道,而是以加工皮革为特色的街道,这里的“浆洗”实际上是指由几道工序组成的对牛、羊、猪皮进行硝制加工,把生皮变成熟皮的过程,准确地说是对硝制皮革的一种美称。浆洗街位于成都南郊,从甘阿凉地区运到成都的干牛羊皮大多集中在这里,浆洗街附近的杀牛巷是比较集中的杀牛作坊,杀猪巷和桓侯巷是比较集中的杀猪作坊,都有大量的鲜皮,所以浆洗街就成了过去成都加工硝制皮革的主要场所(城内的皮坊街主要是加工销售皮革用品,与浆洗街有所分工),聚集了大量的手工作坊,最多的时候超过百家。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手工作坊组建了联营社,再发展为成都制革二厂和城南皮革厂,一直到1985年才因为污染环境而关闭。在此之前,在浆洗街南边西南民族学院后门外的小河沟中不断流出发臭的白色泡沫状的污水(用石灰水浸泡是过去加工皮革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那就是城南皮革厂在硝制皮革。浆洗街上硝制皮革的作坊消失之后,代之以逐渐增多的皮革制品商店,在1988年形成了“皮革一条街”,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家,直到1990年以后才逐渐转移到了双楠至金花一带,形成了今天的“武侯鞋都”的一部分。
浆洗上街 20世纪90年代 韩国庆摄影
这一地区长期与皮革、制鞋行业有关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著名的武侯祠就在附近,而武侯祠中的刘备是我国自古以来制鞋与编织业的行业神。刘备所以会成为制鞋与编织业的行业神,则是源于《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的如下记载:“先主(按:即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在浆洗街上,还有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行业是与硝制皮革有关的骨粉铺,就是把牛、羊、猪骨砸成粉状,卖给农家作肥料。由于所用的骨头都不新鲜而有臭味,加上硝制皮革与砸骨粉,所以当年的浆洗街是长年不改地臭气熏天,这对于今天的浆洗街居民来说,真是难以想象的。
清代与民国时期,浆洗街上有成都最大的米市“南市”(成都四门都有米市,除了南市之外,还有下东大街府城隍庙中的东市、青羊上街的西市、草市街火神庙中的北市)。南路各县的大米源源不断地用鸡公车运来这里,市中有检查粮食质量的风车(成都方言叫风簸箕),有经过官方检验加戳的“官斗”(过去买米都用斗,不用秤),有专门的经纪人“斗户”负责刮斗并大声计数,热闹非常。《锦城旧事竹枝词》如此记其事:“风车簸扬似雪飞,牛铃‘鸡公’响惊雷。斗户持筹高唱数,平口硬刮有帮规。”笔者幼时曾经在家乡火神庙的米市中亲见米市交易的情景,对于何谓“斗户持筹”,何谓“平口硬刮”,至今犹有清晰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前,浆洗街上还有一个重要行业是粪铺,就是专门收集城内居民家中的粪便,再转卖给郊外的农家作肥料的商铺。在今天的成都军区干休所到浆洗中街这一段就有粪铺子10家左右,每个粪铺都有自己储存粪便的粪塘子。这种粪塘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存在,1956年将小的粪塘全部填埋,在洗面桥东边农田中另建储粪大塘,一直到1984年才废弃填埋,在那里修建了成都日用玻璃瓶厂。
在成都人的方言中,一直把浆洗街读为“江西”街,但是书面文字从来不误。 成都街巷志(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