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上册)

石笋街

成都街巷志(上册) 袁庭栋 1279 2021-04-06 02:1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石笋街

  石笋街是一条小街,位于西月城街以南。

  类似石笋状的大石文化遗物在四川盆地中有过几处,在成都文献上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华阳国志·蜀志》:蜀王“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而最早对石笋进行具体描绘的则是大诗人杜甫的《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按:瑟瑟是埋在地下的珠状小石),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可以认为,杜甫的诗句应当是历史上对大石文化遗物历史真相最早的合理解释。元代人在为杜诗作注时引用宋代人的记载说:“石笋在衙西门外仅百五十步,二株双蹲,一南一北,北笋长一丈六尺,围极于九尺五寸;南笋长一丈三尺,围极于一丈二尺。”也就在唐代,石笋所在地已经成为街道,就是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新修福成寺记》中明确记载的“石笋街”。南宋时期,石笋街的街名仍然在《宋史·丁黼传》中有载。到了明代,何宇度等人前来访古时都说是见不到了,可是在明代与清代的很多记载中又说石笋还在,很可能是在宋末元初成都城的几次攻守大战中被毁坏了(当时进行城池攻守战时,常用的方式之一是用最早的大炮即抛石机抛射石块,所以需要很多石块),主体被击碎后用于战争,埋在土中的根部还在原处。20世纪80年代,笔者的老同学陈世松研究员在研究丁黼事迹时特地到石笋街一带考察,果然在石笋街南端原鸿雁皮鞋厂门前的一眼水井内找到了当年一块古石笋的残根,已作为水井的井壁。不久,这口水井就因无水而被埋填,如今是连石笋的残根也见不到了。

  关于石笋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在历史上有关古蜀时期大石文化的各种记载中,对于石笋的记载是最多的。这是因为有如笋状般高耸的巨石古人用得最多,也最容易引起后人关注。例如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夔州白帝庙有三株石笋,曹学佺在《蜀中广记·名胜记》中说忠州有五株石笋。至于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三说成都还有“垒数石成之”的石笋,可能是把后人称为五块石的这类竖立状多石的列石,误称为竖立状单石的石笋了。第二,从唐代以来有关石笋街的各种记载中,要确定唐代石笋街在今天的具体位置很难,因为相互之间总有一些矛盾,以至著名学者林思进在《华阳县志》中不能不认为成都石笋不止一处,很可能是有城西石笋和城南石笋。笔者的老朋友温少峰学兄经过考察之后认为,清代以前的石笋应当是在今天的多子巷西口,在宋元之际与明清之际的战乱之中有所破坏,清初修满城时将其迁出满城,才到了今天的石笋街,也才有了今天的石笋街。 成都街巷志(上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