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背桥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拱背桥街
拱背桥也是金河上的一座小桥,本名金水桥,初建时间不详,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为是一座石条砌成的一洞式拱桥,所以人们都将其叫作拱背桥。这里一直到民国时期才形成了街道,并被命名为拱背桥街。如今桥虽不存,在王家坝街以东、东南里以北仍然还有一条拱背桥街。但是这条拱背桥街已经不是原来的拱背桥街,原来的拱背桥街是一条弯曲的街道,几年前已经在城市改造之中拆除而大部消失。由于原来的拱背桥下面的金河河道在“文革”中被加盖成为所谓的防空洞以后,陆续在上面修建了一排平房,成为民居,位置又是在原来的拱背桥街的位置,所以这一排在“文革”以后新出现的平房及小街,现在也就被叫作拱背桥街。
就在这个不起眼的拱背桥,发生过一件四川近代史上的大事。
四川机器局大门 杨显峰提供
清代的拱背桥地区,即从铜井巷以东直到城墙是一片空地,一条街道也没有。光绪三年(1877),具有维新思想的丁宝桢(有关介绍见“丁公祠街”)从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他决定要在成都修建兵工厂,赴任时就把他在山东建立的山东机器局的主要助手曾昭吉以及几十名熟练工人一同带到成都。到了成都之后就选定拱背桥到下莲池一带的空地修建四川机器局,第二年投产。选定这片空地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这里是金河东入府河的河口,机器局所需的燃料、材料可以通过小船由这条水上运输线送达。丁宝桢在这里共建大小厂房188间,主要生产步枪、子弹和火药(1880年又在南外古家坝专门修建了火药局),还生产过70多尊“劈山炮”。出于保密的原因,初建时不叫枪炮厂而叫机器局。当时的钢材还是罕见之物,所以厂房是用木材建筑的穿斗式结构。四川机器局是成都与四川历史上的第一家兵工厂,也是成都与四川历史上第一家采用近代技术的机械制造厂。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在机器局旁边(与拱背桥相邻的东南里)建成银圆总局,成为成都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造币厂(银圆总局的经营部设在总府街),成都的第一盏电灯就是1904年在这里发光的。1905年,机器局在望江楼对面的三官堂修建了规模更大的钢结构的新厂。机器局迁往新厂之后,这里仍然是一个兵工厂,先后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称为修械所,仍然可以生产和修理多种枪支,成都人一般称为“老厂”,其生产时断时续地一直维持到成都解放前夕。银圆总局则长期存在,制造银圆与铜圆,民国时期改名四川造币厂,一度是四川军阀的财政重地。当时流行的一副对联深刻地抨击了四川造币厂制造的劣币:“一个银圆破、烂、哑;三个军长邓、田、刘。”
四川机器局主车间 杨显峰提供
清末的四川银圆总局厂内景 杨显峰提供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原来四川机器局和四川造币厂的旧址改建了成都电机厂和红星印刷厂。红星印刷厂是中共四川省级机关印刷厂,在此一直经营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门开在北边的镋钯街。到20世纪90年代,在拱背桥街与东南里交会处,还孤零零地立着一道古老的照壁,当时笔者的家住在附近的龙王庙南街,曾经多次从那道古老的照壁前面经过,那应当就是四川机器局最后的一点痕迹,现在是连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都最早的官办印刷厂“官报书局”开办于拱背桥(以后迁总府街),印刷政府的官报,有铸字、石印、切纸设备,职工最多时高达300多人,聘有日本教习,一度是成都规模最大的印刷厂。1926年,设备由王暨英买下,迁至忠烈祠街,成为私营的美利利印刷公司。
清光绪三十年(1904),成都最早的外语专科学校、为准备留学日本的青年人补习日文的成都东文学堂开办在拱背桥北侧的胡氏祠堂中。几年之后,原来在陕西街的四川陆军医院迁到本街。 成都街巷志(上册)